想咨询一下关于能否给一个大学想学哲学的理科生一点建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谢邀,我也是一个理科学生,毕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不知道你说的学习哲学是指学到哪个程度?把我的体会说出来供你参考。
首先,理工科的基础就是哲学。经常有人说理工科毕业生受到了专业训练,有理工思维…但其实质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哲学训练。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笛卡尔的几何学,还是牛顿爵士的自然科学,前提都是充分的哲学思考。
对世界没有追问,在研究问中不遵循逻辑推理的人是学习不好理工科学的。
国内的大学教育有些问题,经常停留在如何使用的层度而不是去教会如何思考。
如果对哲学有兴趣,在专业课程之外,学习一些经典的哲学思考,首先对你的课业有帮助(当你发现微积分的伟大意义和应用场景的时候,高等数学简直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一点都不枯燥)。
有位我非常尊敬的哲学老师这样对我说过“与哲学交朋友,你将受益终生”,在大学中学习一些哲学原理,对你走出校园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如果你是理工科,想把大学的专业选为哲学,成为一名哲学家,那么要更仔细看一下我接下来的内容:
哲学从来不是一个让人发财的专业,但深入哲学,会让我们热爱智慧,拥有缜密的思维,沿着思想的方向,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
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却能使我们自由。
#武大教授:高考选专业兴趣最重要# 今年高三考生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了。在高校工作多年,每年都有很多朋友征求我的建议。下面谈一点我个人的认识,谨供参考。
第一、什么最重要?大学、专业、城市和兴趣?
兴趣最重要。无论是对文科(历史)还是理科(物理)。每年我都接触到一些到了大学之后换专业的学生。大学有4年的时间,往后可能还要读研究生,如果考生不喜欢这个专业,将非常痛苦。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焦虑、抑郁,饱受心理挑战的折磨,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学习压力大。
什么是第二重要的呢?答案取决于考生的情况。
如果本科一毕业就打算工作,城市最重要。无论考分高低,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总要好一些。眼界开阔,实习机会多,经过大学四年的了解,对这个城市更熟悉,找起工作来更有优势。
如果不想本科毕业就工作,第二重要的就不是城市。如果想到大学学文科,第二重要的就是学校。文科专业是综合性的,单纯某个专业好,并不能支撑学生把这个专业学好。实际上,就算学生把专业学好了,由于综合能力提不上去,也不见得能做得有多好。
如果考生想到大学学理工医科,第二重要的就是专业。理工医科学科性强,专业排名越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越高,四年之后越有优势。这里要避免一个坑。大学排名跟专业排名严重不相称。例如,A大学大学排名前5,专业排名第25名;B大学大学排名25名以后,但专业排名前5。考生怎么选?一般要选B大学。越是工科医科等技术性专业,越要这样选。如果大学排名跟专业排名相差不大,那就看考生个人的兴趣了。
目前一些大学面向大三学生做暑期夏令营,以提前圈定一批好生源,在硕士招录中给予分数优惠。这样的活动主要针对同等级高校。比如双一流高校会优先向双一流高校倾斜,如果你的学校是非211高校,几乎进入不了夏令营。这一点要引起重视。
第二、哪个排行榜最准确?
答案很悲剧,没有哪个排行榜完全准确。所有第三方排行榜都有博人眼球的意味。他们的数据也许都是真实的,但会有意无意地制造某些话题,以引起大家关注。尤其是那些具有文科优势的大学,排行榜特别不公正。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在文科方面,她是具有国内统治力的杰出大学,但由于目前大多数排行榜都以理工科数据为主,所以她的排名往往不高。
对考生来说最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官方的排行榜和考生自己的排行榜。
官方的排行榜是指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目前已经进行了5轮学科评估,第5轮学科评估的数据还没有出来,目前网上可以查到第4轮学科评估的数据。学科评估是对专业的官方打分,是公众能够得到的最准确数据。
考生自己的排行榜是指每年的高考录取分数排行榜。排除一些非理性因素,在各个省份,清华、北大与华五等排名都靠前,这跟这些大学的学科优势、城市区位优势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行业顶尖高校(如央财、北邮、上财、中国政法等)和武大、华科、东南大学等一批综合性高校的排名也非常高。这是以往考生用脚投票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别高校通过改变招生策略来提高录取分数线,考生和考生家长要善于识别。如有的高校把大量长线专业、基础专业放在提前批招生,留在第一批次招生的都是一些热门专业。这样一来,她在第一批次录取分数排行榜上排名就非常高了。由此得到的录取分数排行榜并不真实,会误导考生。
第三、哪些专业是热门专业?
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市场不停的变化。比较科学的说法是长线型基础专业和除此之外的专业。文史哲和数理化生这些都是长线型基础专业。国家强基计划专门支持这些专业。这些专业读研有优势。如果你不想做学术长跑,那就选别的专业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科研。
大学生的人数在增加,本科就业不易。但这些所谓的长线型基础专业就业并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差。以武汉大学哲学专业为例,多次排在武大各专业就业的前10名。
当然,如果分数有可能,尽量到好一点的大学去学这些专业,挑战会少一些。
第四、消息冲突,该听谁的?
听目标高校招生组老师的。积极给这些老师打电话,他们的工作就是告诉你最真实的情况。适当听一听排名接近的高校招生组对竞争高校的评价是有益的。
如果有可能,给你的目标专业教授打电话,或者让招办老师代为联系。招生政策要听招办工作人员的,但学科内容和学科发展要听专业教授的。
第五、是踩线进排名更高的大学,还是进排名靠后大学的尖子生学院?
关键看两所大学的排名和目标专业排名差距有多大。如果在10名以内,建议进排名靠后大学的尖子生学院。尖子生学院有更多的资源支持。宁为鸡口,勿为牛后。进一所排名顶尖的高校,你的开心可能仅限于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两个月。入学之后,大概你会遇到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全面挑战,几乎所有人都比你学得好。而进入排名稍靠后大学的尖子生学院,学校的优势资源都集中在你的周围,你拥有更多的机会:奖学金、出国和免试读研。
以上只是建议。祝愿考生都被自己心仪的大学录取。
假如你想找一个有情怀,有情义的异性文科生做朋友,你要想约会的场面不尴尬,有话题,
那你就先了解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样就不会冷场。
如果做完数学题,还有时间,就了解一下《西方哲学史》,这样显得你的思想既有逻辑,又有深度。
如此一来,假如你对这两本书产生了兴趣,就继续翻翻叔本华的意志理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慢慢地,
就会觉得,世界有光,有结构,有感情了,
你就会觉得,工程力学,微积分,就像身穿希腊女神的长裙,流苏飘逸,长发及腰。
你的桥梁设计,应力传感器原理图,恰似秋月流霜,苍山莽莽~
哲学就是思考人性,千百年来,东西方哲学的区别就是直面人性和回避人性之别,任何社会制度说白了就是资本和权力的关系,仅此而已
先去看看叔本华的作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人生随笔,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看完后去看卡尔荣格的红书,资本书很难看懂,你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作为学哲学的人这本书是绝对要读的,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你开始看了就知道有多么厉害。因为你完全看不懂。
现代的理工学科本来就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理科生学哲学可以说是认祖归宗,而且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势是使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边界日益模糊,现代哲学越来越像自然科学,在这个意义上说,理科生选择哲学仍然学的是理科。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有一种高估科学力量的倾向,认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实事上自然科学在解决人生意义、个人幸福、善恶尺度等即古老、又终极的问题还无能为力,看似解决了一些传统问题,又带来的新的疑惑,而所谓的解决主要是把原有的问题拆得更零散而已,广大民众更希望得到一个简明清晰、另人信服的人生指导说明,这正是哲学大有作为的地方。
学习哲学就绕不开宗教、历史,特别是思想史。理科生文史功底要差一些,建议大量阅读历史著作,宗教典籍,这是学习哲学的基本功。多看一些优秀的历史、宗教题材电影也是有帮助的,但不必看被过度加工过的历史教课书。虽然大学一定会开设哲学史课程,但读几部自选的中西方哲学史还是必要的。
23考研考试倒计时211天,考研院校专业报考经验分享:考研各个专业报考人数都是很多,如果单纯提升学历,对思想类专业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难度小,录取分数低,竞争小。
普通院校学生可以考取211/985成功率极大,也是成功上岸学长给的建议。考研不易加油!
你得弄明白为什么要学哲学?估计你是爱思考的人,也可能自身在成长中遇到了诸多困惑想找到答案,却感觉找不到方向。如此选择学哲学是可以帮助自己最终找到方向是有可能的。
哲学是揭示事物内在关系本质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以,不论你曾经学什么都不是学哲学的障碍。
学哲学是枯燥乏味,又充满乐趣的。不会通过阅读就能得到答案(社会科学领域),需要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内容,在你内心的集合融会贯通,还需要对社会环境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才可能得到一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还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个结论。只要不仅是个人认为,而是实践中参与人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这个结论就是经得住考验的。
看点介绍性的哲学简史对哲学有个大概了解就好,用不着深究,因为纯属浪费时间精力。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大学理科生想要学好哲学,不仅仅从哲学简史读起,或者找自己喜欢的思想流派,以及去读该思想流派中你感兴趣的思想家的原著。
大学理科生要想学好哲学,简单的说:
一、首先,要了解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也就是说,任何“学问”都要有研究的“主题”与“目的”,以及研究的“主题”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的解答。
二、正确理解哲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以及“人的意义世界”或“人类的目的”。
三,正因为,哲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普遍性与普遍行为规律,即“自然的行为”与“自然的目的”具有普遍性、绝对性。
那么,哲学所给出的核心概念范畴一定具有“普遍性”“绝对性”,以及最高的“抽象性”。也就是说,哲学概念范畴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科学概念范畴具有针对性、相对性,这两者的概念范畴是不同的,需要我们要认清及建立,尤其是不要混淆或替代。但是,哲学概念范畴和科学概念范畴存在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
特别指出:客观事物的普遍行为原则,即“自然的行为原则”就是“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也就是“人类的行为原则”之上的、最高绝对标准或行为准则。
道德普遍原则,必须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须普遍有效适用于一切场合和一切人,即适用于宇宙万物(不涉及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针对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作为人类相对行为标准次序的终极绝对标准来接受。
注:具体的人、习俗、宗教、意识形态的行为标准具有历史时空性、针对性、相对性。
四、在哲学范畴正确的解答“人的意义世界”与客观事物的普遍行为规律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正确的回答“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关系。
五、在哲学范畴透彻理解宇宙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统一的认识观,以及根据你的认识观在解释世界的实践中正确把握“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注:哲学,不是哲学家无学术哲理概念的“名言或格言”的集合。
特别指出:学习中国哲学,能使受教育者充分地认识、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中国哲学?即,解释中国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
2、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动者”是“神”还是“谁”?“第一推动者”的行为原则是什么?
4、宇宙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5、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或“道之德”,其本义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的行为原则必须遵循服从于“道德”或“道德普遍原则”。
6、什么是绝对性的“真”、“善”、“美”?人道中的“真”、“善”、“美”是什么?
7、什么是人类伦理或人道伦理?人道伦理与道德伦理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观,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人类普适价值观的共识。
8、什么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原则?为什么说道德普遍原则就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原则或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进而为什么说,人类的普适价值取向必须遵循服从于自然价值取向。
9、“天人合一”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人类的和谐世界就是“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也就是人类世界伦理价值的最终目的。
注意:中国哲学不等同于国学,现时代的国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古典国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在认识上存在不足,缺乏宇宙万物存在普遍性及普遍行为原则,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哲理论述及其哲理概念、定义。
当下国学的核心哲理思想,不是典籍(老子、孔子、古医家)的哲理思想,而是后人编译的思想,其哲理思想过于零碎、错置、歧义与失真。由于后人编译国学典籍在其哲理性不强,如:中国哲学特有的概念范畴中,本体、阴阳、精气、精神、道、德、仁、有无、精神、中庸等,其哲学概念是什么?其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在理论上没有进行解答,进而形成了人见人殊、百人百议的话题。
譬如,根据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哲理本义,我采用当下哲学语言给出最高概括性、普遍性的道之定义:
“万物之本之一”生化“万物之体之多”的生命机制中,“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
或者曰:
宇宙之道,是道中“有”与“无”共同存在,“无”依存在“有”之中,并且“无”以“势之行”之形式,依存在“有”的目的之中,称之为道。(即,道可道)
其中:宇宙之道,是“无宇宙”生化“有宇宙”之道;或是“宇宙之本”生化“宇宙之体”的生化过程。
特别指出:老子称谓的“无”、“有”,是一对高度抽象概念的单词,而且是在表达最为普遍性的哲学命题。
老子的“无”,是表达事物或现象的“气”、“始”、“势”、“德”、“无体”、“形而上”,以及“精神世界”;老子的“有”,是表达事物或现象的“精”、“母”、“有体”、“形而下”,以及“物质世界”。所以,老子称谓的“无”、“有”不是科学范畴的“有”是存在,“无”是不存在或“0”没有这种狭义的概念。
注:后人编译的《道德经》第一章里,不能简单地说“道不可言”或“道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这样非哲理的玄说,给人们云里雾里的感觉。
二是,对典籍的哲理思想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中国哲学与国学的关系,即将经典国学的核心哲理思想纳进中国哲学,而不是让中国哲学消融在国学之中。总之,国学要以哲学的概念范畴及其理论方式来做中国哲学,尤其是需要针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来提升起国学的哲学性。
针对人的一生而言,个体的人是不可能学习每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于一身。人一生只能学习一两门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而科学知识都是针对每个专业领域学科的知识,而且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的概念范畴,是针对本专业领域的,是相对性的学科概念、定义及研究范畴。
因此,个体的人,学习了一两门专业的科学知识是无法透彻地解释大千世界,以及无法解释大千世界客观存在普遍性、绝对性,进而也就无法把握自然价值取向客观的行为规律来提升自己的认识观及创新能力,也会影响自我的人生。
然,人又如何认识大千世界的普遍性、绝对性,以及自然价值取向行为规律呢?这就要学习哲学,尤其是学习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是研究、揭示宇宙万物存在终极性、普遍性、普遍行为规律,以及“人类的目的”与“自然的目的”相统一的学说。也就说,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针对“道之性”与“道之生”以及“天人合一”的学说。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学》南京出版社,2015
坏人。
2022-11-15把自己活明白了就是你自己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