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郭威怒怼李永乐,你持什么态度?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言重怒怼”肯定是情绪化的表达,这不是个该指摘或不该指摘的问题,捍卫自然科学的真理可以以命相搏,言重怒怼或婉言相劝或温情指正,在“以命相搏”面前算个屁!国人的“温良恭谦让”用到了学术范畴,所以呢,劣币驱逐良币也就遍地开花了。最严重的问题是: 孩子们现在都知道了李老师的明显错误,对此事如果社会层面没有个终结那可遗患无穷啊!私建议: 李老师公开就自己的讲解错误认错。郭博士,你是中国人,以个人名义对自己不好态度上门道歉(适当的礼品还是必须的)。薄冰式的把milky way 译成“牛奶路”的贻笑大方还是愈少愈好[酷拽]
我持100%支持李永乐老师。因为他科普是善行,郭威伤人是恶举,二人黑白分明。对于这种很少见的公开场合污辱老师,影响必须粛清,因为事关社会风气清正。要告诉在场的学生:第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尊重人也尊重自己,是保持人的尊严最基本之点,郭威触碰了做人的底线,是家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极为缺失的表现,可谓一怒露大丑。第二,缺自知之明,虽为博士,但实践经历並不涉猎广泛,对广博的科学知识的理解,往往会呈现浅入深出的短板,自己並未真懂,特别是郭威这样的狂妄者,更不懂自己缺的是深入浅出,恰恰需要向善于科普的李老师学习补课,郭同学的怒,表明他与深入浅出多么格格不入,在知识的理解上也是半瓶醋。第三,是知识本身,各专业领域的最高水平自有成为专利、标准、产品、工艺的业內成果评估。李永乐老师的知识是更高境界,在于跨学科啟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把知识传授与啟迪结合起来,评价其水平,应该从听课者获得的人生激励来评价,远远超出知识本身。所以从维护尊严、谦虚做人、知识短板看,郭都不合格,为人所不恥。
李永乐视频做的是科普。
科普,是为大家普及科学知识,既然是“普”及,面对的一定是广大普通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让他们懂得尽量宽泛的科学知识。但普通的群众,对科学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并且要做到“普”,就不可能做到太深,必须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将科学的基本道理表述清楚。
从这方面讲,李永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他的语言简练明了,口齿清晰,语句流畅,能把自己丰富的知识融会贯通,给大家把一个并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阐释清楚,而且涵盖面之广泛,对一个老师来说,相当了不起。对一个有学识的人正常的要求是懂得多,一门精。李永乐在他的正当职业物理授课方面精通是毫无疑问的,而在科普这么宽泛的领域,他知晓得也是相当多的了。然而人的知识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懂,李永乐科普的很多东西,也必须现学现用,出现一些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评判一个教师的好坏,不应局限于他教授的知识本身,而更多要注重他引导学生的能力和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促进,这些方面讲李永乐的优秀是无庸质疑的。
而这个郭威,讲课语言无论流利程度和通俗易懂程度,都不能和李永乐比,也不具备李永乐的亲和力,仪态也有些欠缺。他指出李永乐的错误本身无可厚非,也许他确实是对的,亦或错误也没关系,但他不能对别人采取嘲笑或者贬低的方式来评判,这一点来讲他有失作为一个学者的风度!
最近,这两个老师火了,是真的“火”了,一个是复旦大学博士郭威,一个是北大附中老师李永乐,这两个为什么会火呢,主要是李永乐老师是做科普短视频的,在全网都很火,知名度很高,做科普视频也不仅限于自己的领域,哪个话题比较热,他就跟进哪个话题的科普,而郭威老师看到李永乐老师的视频,发现有好多错误,于是发了视频指正批评,就像科学界的打假。
卖货的有人打假,科普的有人指正错误进行批评,都是好事,不然,没人说就要被捧上天了,这两个老师,我不站队任何一边,我只站在科学真理这一边,我想,二位也应该追求真理,批评的人要有方法,注重语气,让被批评人更能接受,同样,被批评的人也应该接受批评者的声音,人类都是在探索,互相交流学习中不断进步的,在求知的路上不可能没有错误。所以,希望两位老师也好好思考一下,让广大群众受益,而不是继续带着火药味的怼下去,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郭威指出李永乐科普错误#
我觉得两个人的侧重点不同。
李永乐老师的视频我看过不少。讲的不讲很深的,只讲比较浅的领域。我想科普的主要目的是让大众明白基本的概念,再深入领域就这就不是科普了,这就变教学了。
再说说郭老师,首先我也听过一些课,在我看来是比较严谨,这的确是做科研人员具备的必要素质。但是这太专业化的东西,比如支持向量机公式的推导,会让人听的云里雾里,听到一半,反而没有了兴趣。
李老师的内容固然存在一些错误,当然这不能作为为他辩解的条件,科学的确要严谨,这也是李老师要改正的地方。但是郭老师的课一直在抨击李永乐老师,不懂装懂这个词说了十几遍,明显的人身攻击,尤其有一个标题说李永乐是对牛顿的不尊敬,感觉明显乱扣帽子。李永乐老师没有不懂装懂,他直播也过自己很多不懂。我觉得郭老师锤人的目的大过出来科普的目的。
北京大学物理学本科,清华大学电子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频频碰壁,最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成为人大附中的一名物理学老师,没想到他坚持做了一件事,却让他收获了1000多万粉丝。
他就是李永乐,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开始了自媒体创作,目前已经是近千万粉丝的大V。
李永乐的教学风格和其他老师完全不同,他从不照本宣科,他总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小常识,融入到物理那些枯燥难懂的公式中,先勾起学生的兴趣,再慢慢地讲解其中的原理。
比如他问:若是下雨天,在雨中跑和走,同样的时间哪种情况下淋雨多? 然后再给学生讲抛物线的原理,通过求证得出答案。
将生活常识和物理,数学相结合,这样的讲课方式可谓是一举多得,学生总是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李永乐讲课。
在一次去山区支教过程中,李永乐发现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为没有好的老师,很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突然他想到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他可以利用网络把自己的讲课传播出去,说干就干。
这一干就是3年,不光是把课程录制好,还免费放到网上,很多学生问的问题或者说课堂上需要讲的知识,他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录制。
刚开始也没什么人看,但是他觉得这个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毕竟多一个孩子看到,就多一点正确地学习,所以他一直坚持。
直到有一天,他的其中一个视频“闰年是怎么回事”直接爆火了,就这样几年前的视频也全被翻出来,没多久,全网都直到了李永乐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方式让很多人看起视频津津有味。
播放量增加了,流量费也就高了,李永乐每天仍然兢兢业业地上传视频,年收入甚至过百万,成了连央视都点赞的“科普网红”老师。
但是也有人看不惯了,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郭威,这可是专业物理学博士,开始说李永乐不专业,而且通过网络发布视频,挑出了李永乐很多视频里的毛病。
然而,网络上大多数网友的声音都是支持李永乐,骂郭威蹭热度,挑刺,态度盛气凌人等等。看来想蹭热度不是件简单的事。
那么为什么网友支持李永乐却不支持郭威呢?是时代变了吗?
其实不是的,我想专业研究跟科普本来就是两个频道,如果李永乐老师有错误,我相信如果郭威能指出来,那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上升到人身攻击,这就大可不必了。
譬如下面是郭威视频中的一些原话:“这个李永乐就是不懂装懂、不学无术、投机取巧。"、"要是跟着他这样的话就完蛋了。"、"李永乐这个人可能有问题。"、"物理没入门。"等等。
其实不管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里,学术科研,知识科普都是允许有争论,有争论才会有进步,只有在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中,才会产生真理。
在学术上,李永乐这种讲课方式叫概论,别说他,就是大科学家,讲整个体系时都犯错,而概论的好处是,让门外汉对体系感兴趣,至少从无知(完全错误理解)到泛泛了解,如果想深入研究,那就需要自己学习专业知识。
郭威在专业性上是严谨的,但是他很难让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对他说的感兴趣,也就是说,郭威的方式,会导致更多的科盲。
大家基本都听过课,但没多少人讲过课。作为一名有一些教学年头的大学老师,我想说的是,比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推导过程。用错误的或不严谨的思维逻辑得到正确的答案,很不可取,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危害。
加入自己的理解,深入浅出地讲没有错,值得鼓励;但如果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不准确的,则会产生大麻烦、大问题。李老师的视频,不是给你讲知识,而是让你对科学感兴趣。再说了,谁也没有绝对的不犯错,李老师的出发点是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而这位郭老师,却盯着人家的一点错误,狠挖到底,说话还有明显的攻击性,就难免不让人怀疑是趁热度了,你真的这么严谨这么正义,你可以再讲一次,而不是什么都扯到人家大V。
李永乐爆红以后,很多家长的呼吁声更高,希望李永乐老师能专门将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写出一套可以供孩子们反复阅读的科普书。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对大自然的一切感兴趣,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李永乐老师花了3年的时间,专门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点,归纳和整合,针对5-15岁孩子出版了这套物理启蒙书《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
这套书总共分为10个大主题,知识有序衔接,即正向引导、由浅入深,又发散思考、互相关联,没有公式,只有趣味和科普。让孩子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李永乐说:物理难,不在知识,而在思维。
《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豆瓣评分9.3分,销售了近500多万册。孩子上课听不懂,家长不会教的物理难题,李老师在书中都给出了完美的答案,比补习班划算多了。
一整套《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 共10册,原价268元。现在活动特惠,只要159元!
只需要一顿饭钱,就能拓展孩子的知识和眼界,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何乐而不为呢?有孩子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即可入手!
2006年,一位“北大物理才子”放弃保研名额,要“体验一下考研”,结果轻松考上清华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弃外企高薪,到人大附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多年后,他成了“顶流网红”。
李永乐,北大物理本科毕业,清华电子工程硕士毕业,现任人民大学附中物理老师。当初应聘人大附中时,他对校长说,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我希望把自己的知识传递出去。
2008年,李永乐老师给某培训学校录制了一批网课,因为他讲课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受到学生的欢迎。2014年,李永乐开始做物理视频课程,录制了《200道物理学难题》、《历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解析》等网课,同样被学生追捧。
2018年,有网友把他录制的“闰年是怎么回事”发到了网上,被许多大V转载,播放量破1000万次。
李永乐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这类教学视频,就陆续把自己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不到一年时间,李永乐就拥有了1000万粉丝,他的视频被主流媒体转载,成了“网红老师”。
其实,李永乐讲的都是学校里的教学内容,只不过他能够把深奥的知识点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重新编排,学生更容易理解。
他的课程很多与生活紧密相关,例如,蚊子为什么能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里飞,怎样给电动车加个充电宝,如何快速测量近视度数等。
这些课程让学生们觉得科学是有用的,并不是枯燥的公式、理论、数据。让学生明白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但是,成名之后的李永乐被一些人嫉妒和误解,复旦大学的博士郭威就其中的一个。他在李永乐老师的一期视频中发现了所谓的“错误”。
那期视频里,李永乐老师提到:“狭义相对论不能处理存在加速运动的问题,必须用广义相对论处理。”郭威认为李永乐的描述是不严谨的,在网上发布了很多攻击李永乐的言论。
实际上,李永乐老师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基本概念,完全不需要按照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给学生们科普相对论。郭威攻击李永乐的用意也许不在学术上。
虽然有人泼脏水,李永乐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专心讲课,专心录制教学视频。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关注教育公平性。
他曾在一期视频中提到,阶层的固化从小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家长们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名校里读书,不仅是重点学校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了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优秀人才”圈子里。
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名校的孩子,家长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从小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共同学习,你会发现,当你毕业时,你的同学仍然是各个行业中优秀的人。
李永乐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深知普通孩子跨越阶层的困难,也深知现在“双减”后,家长面临的教育焦虑。
没有了培训班,家长更关注如何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习习惯。他发现,中学物理学的差的孩子,在小的时候都缺乏基础的物理思维训练,缺乏基本的物理常识。
他想为教育公平做出一点力量,所以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空闲时间备课,录课,用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录制成网课,让每个看视频的都能够接受名师的教育。
作为中学老师,李永乐是成功的。人民大学附中把最优秀的学苗交给他,他所教的班级中,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远高于其他老师。他还是人大附属中学的国际物理奥赛教练,带领20多人参加国际物理奥赛,获得多块奖牌。
如今,李永乐老师根据十多年物理教学经验,把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难点、重点编成《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这套给小学生的书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10项初中物理知识点,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图文并茂的讲解背后的物理原理,帮助孩子打好物理基础。
例如,从吸尘器为什么能吸进灰尘出发,讲解流体力学中的气压概念。从雨后出现的彩虹,讲解光学中的折射、散射。这套书被《科普中国》节目评为中小学生优秀课外读物,是孩子最佳的物理启蒙书。
也许您的孩子没有机会进入人大附中之类的名校,没有遇到李永乐这样的名师,自己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课程,但您可以用《李永乐老师给孩子讲物理》帮孩子早人一步打好初中物理基础。
小学马上开学了,送给孩子一套当做开学礼物吧。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带一套回家。
风华绝代
2022-11-28看过那段视频。李永乐老师虽说是清华物理本科,但是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知识量已是非常庞大,又仅仅是教中学物理的老师,进行一次有一定深度的科普,目的是引导人们对高深物理学,乃至科学的兴趣,并不是给这方面研究生上课,有些错误,不影响科普的目的,可以指正,没必要言重怒怼。试想一下,很多历史剧,一定是历史中的那样?信息传递中,肯定有一定的信息衰减,人是有智慧的,会有各种办法或途径,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传递衰减的信息补偿回来,比如郭博士的指正,亦或看到原版书籍,等等。只要未引起严重危害的后果,目的正确,有好的社会作用,都是可以接受的。李永乐老师这样的科普,语言流畅生动,能引导很多人的兴趣,启发人的思考,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有比没有好,通俗易懂的科普总比深奥难懂的科普好。科普的目的是启发民众好奇和兴趣,不是科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