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政策性211毕业生求职一般在hr眼中怎么样?

想咨询一下关于政策性211毕业生求职一般在hr眼中怎么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教育

    农发行天津分行2021年度校园招聘拟招录人员名单,此次共录用28人,其中硕士20人,本科只有8人;可以说生源学历很好。看来,农发行薪资待遇确实不赖,也说明现在大学毕业生工作确实不好找啊,否则硕士不会去区县支行的。
     
    但是看到院校,毕业院校真是五花八门。有北大、天大、南开、哈工大、河北工大、中南财大等双一流高校,有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普通本科院校,也有来自境外院校的海归留学生。录用人数较多的都是天津高校。
     
    天津财经大学7人
    河北工业大学3人
    天津商业大学2人
     
    令人费解的是,居然有3名来自境外洋校的硕士:格拉斯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欧洲高等商学院等。这些都是有钱人家孩子读的大学啊。
     
    有网友说,这3名来自境外洋校的硕士,可能都是水硕,就是在国内读本科(很多读的是二本或者三本),然后到境外高校读1年,就能取得硕士学位,代价是花费40万左右。是否属实呢?
     
    这些洋校硕士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硕士成为同事,实现了弯道超车和逆袭;虽然高考少考100—200多分,而且还少读2年学,最终能够985大学硕士平起平坐,成为同事,终于扳回一局!最让985硕士感到憋屈的是,将来不一定比这些洋校硕士混得好,提拔的快啊!
     
    农发行属于政策性银行,比五大国有商行(中行、建行、工行、农行、邮储银行)更加稳定,员工薪酬福利更有优势。


    农发行待业不好么?还是985/211毕业生看不上天津农发行?还是不看好天津呢?还是另有隐情呢?
     
     
    以上数据来源于官方公示,仅供参考。

  • 教育

    为什么这两年体制内大热?

    前阵子,跟211大学的几个同学有过交流。怎么说,能进这种学校学院的,也称得上高材生了,而他们过往,去的最多的,都是顶尖的投行、基金或者PE等。

    这些年来,部委和省选调生、商业银行的总行、政策性银行、国企央企等这种偏体制内的工作,反而迎来大热。

    我问他们为啥不去券商基金了,一个同学反问我:“哪有那么容易呀,到了校招还要让你去实习,那么多人抢几个岗位的。而且去了也不见得有多少钱。

    体制内的工作待遇不错,又相对轻松,确实性价比高太多了。”

    但当年,大家其实觉得校招实习考核都很正常,也愿意为了这些岗位,去付出更多时间甚至承担风险。

    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看不到希望。

    繁重的房价和生活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算我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毕业,我依旧很难买得起房,很难在北京落叶归根。

    过去为什么愿意这么辛苦进入金融行业的核心岗位,因为听说了很多巨额的奖金。

    如今也许基础待遇也没下降,进入的难度可能也没提高多少(对于他们来说),但是毕竟想象空间不在了。

    体制内待遇还普遍涨了,很明显就更香了。

    所以仿佛是一个循环,这几十年来体制内工作从人人羡慕、到饱受鄙视、现在又重新回归到了大家最向往的工作类型上。

    这里讲的是最好院校的同学们,其他同学也适用,对于未来的期待,其实会指引当下的奋斗。

    当没有美好的蓝图期待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我还不如一开始就追求安稳。

  • 金色晚霞

    同学家闺女高考535分,勉强上了个211,海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毕业就把导游证拿到手,在海南有个导游证就是铁饭碗,虽然辛苦,但是一年挣个40、50万并不难,工资+提成+返利,但是闺女不甘心211本科生做导游,四年认真学习,寻找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海南大学虽说是211,确实是政策性211,除了法学、植物学、旅游管理、医学专业,其他都很一般。要想提升自己,就得逼迫自己,闺女考研延边大学,旅游管理,辅修朝鲜语,读研期间多次前往韩国,参观学习访问。硕士毕业,申请到韩国青州大学读博,酒店与餐饮管理专业,博士毕业成了名符其实的海归留学生。

    回到国内,酒店与餐饮管理的博士很吃香,收到上海、北京、深圳定格酒店的offer,年薪都在25万左右。同时收到三所高校意向书,闺女权衡利弊,放弃北京高校任教机会,选择了本省的一所211,专业技术岗位,年薪13万左右,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感谢网友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