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哪些优势和局限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着很多优势,当然也有他的局限性。
我们先来说优势:
你比如说小说,你可以根据一个事件来进行文学创作,包括这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时间,他要做什么?中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他是怎样做的?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做的,看的?结局如何?等等。从而来深刻诠释人物形象,社会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一系列的读者体验,从而来寻求自身的问题和阅读的快感。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李白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佛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短四句把杨贵妃的美写得象天上的仙女下凡一样,而又不露痕迹,不至于俗套,非常雅致!这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之美!
当然就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之美,所谓艺术,那是要对某种事物要精心雕琢的。所以她来源于生活,而又要高于生活,这样难免有夸大其词之嫌。你比方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许多的情节,如: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不是诸葛亮干的。再有里面描写诸葛亮简直有如神仙一般,什么可以呼风唤雨、摆了一个石头阵就把吴国大将吓跑了,等等。因为你写的不精彩,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具有代表性,就不会给读者带来观看的快感和美感,那么读者就不会去看,当然也不会成为名著。
所以有时候就因为作者写的太好了,太精彩了,就会让读者有一个错觉,认为那就是历史,其实不是。
还有,我们大多数的生活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平淡的;是默默无闻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海枯石烂的。你如果按照这个实际现实来写是没人去看的,因为他(她)就是那样的生活。我想这就是局限性吧!
再有,文学艺术本身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是一种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稍微高层次需求以外的产物,所以文学艺术又有一种滞后性,这是对于读者的。
而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雕琢,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而在当今追求物质的时代是很难出现象四大名著一样经典的作品的,因为你要生存,要生活,还要顾及家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除非你有象《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那样的不顾一切的吃苦的努力和超凡的毅力,否则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去写出一部好作品!
今天大家都关注贾浅浅的诗集,咋一看!有人评价她低俗,毁三观。作为文学界的朋友,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待,我认为应该包容她的存在价值,艺术本身就是打破正常认知的,文明社会需要包容不同认知,她只是大胆迈出了文学艺术的语言,我认为她的出发点是批判性的,侧面揭露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陋习。从中也可以推动文明社会进步!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世家”不算少,比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二晏(晏殊、晏几道)等。但是,曹丕、曹植不是靠研究曹操出名的,曹丕的诗文细腻清越,人称“美辞”,曹植的诗文笔力雄健、词采华美,有“独占八斗”之称;苏轼、苏辙也不是靠研究苏洵成名的,苏轼诗词文俱佳,远超苏洵,是北宋中期文坛盟主;苏辙的文章“汪洋澹泊”,也名列“唐宋八大家”。再说晏几道,他更不是靠父亲出名的。晏几道的《小山词》语言清丽、感情深挚,虽然词风颇似其父晏殊,但造诣远在晏殊之上。千百年后,关中地区出现了“二贾”。老贾的名字有所耳闻,但他的文章没有拜读过,不敢妄加评论;小贾的诗似乎很火,不过咱毕竟是俗人一个,无法理解其高深、精妙的内涵。还听说一个消息,小贾的论文是研究老贾,然后获得学位,后来好像还成为副教授。这个就厉害了,连曹丕、曹植,苏轼、苏辙,晏几道都比不上她,因为这些人都不是靠研究自己的老爹取得成就的。什么是“文学世家”,研究自己的老爹,靠着老爹获得文学成就的,才是真正的世家!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三曹、三苏、二晏,不是什么“文学世家”,因为文学不是王位,它只能传承,不能世袭!
岁月留声
2022-10-22当然,耳目也会激发驱动思维,但是思维离不开语言的符号,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思维的艺术,是头脑与心灵而不仅仅是感觉的艺术。文艺文艺,不论视听艺术能赢得多多少百倍更多的受众,文学仍然是地基又是高峰,是根本又是渊薮。文学的重要性是永远不会过时与淡化的。——《梁晓声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