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哪个专业相对录取率高?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我在大学等你#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参考——从复旦大学转专业情况看不同专业的冷热分布。文科生重点看看,理科生也参考一下。准备学医,学经济,学金融,学新闻,学计算机,学电子的。生化环材在复旦也是无奈!
#志愿填报指南# 数学、新闻传播学、临床医学、经济学四个专业为复旦大学的王牌专业。
@高考志愿你要懂 从复旦大学2021年转专业情况分析,对2021年高考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的参考:
说明,图表中手写的数字,左列是报名转此专业人数;右列是实际录取人数。这两个数字大,说明比较热门,数字小甚至为零的比较冷。
医学类专业——因为非医学类专业是不能转入的,所以这个数据可以作为医学类专业冷热的参考指标之一。对于医学强校的复旦而言,临床医学和口腔是热门,药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相对冷一些。
数学:这个在复旦很热,转入人数很多。本科数学,研究生上金融或计算机很有优势,这个对于顶尖几个名校的学生来说是适合的。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最好不要这么想,大学的数学很难,普通本科学校保研少,读研不容易。别人的路可能是你的坑!
计算机类专业也是转入的热点,这个我们从清华大学转专业的数据中已经清楚了,计算机和软件等专业哪个学校不热?
微电子,也就是芯片,热度起来了,这个不难理解,国家要在芯片领域突破,未来的人才需求必定很多。注意的是这个学习真的挺累,物理要强!
新闻是复旦强势专业,转入的人数挺多,应该大部分是其它比较冷的文科专业。新闻专业还是需要名校,普通本科还是多关注新媒体吧!
经管类专业还是不错,金融和经济专业有名校加持还是不错的选择。财政和保险专业比较冷。
更多的专业转专业情况大家自己好好看看下图。
复旦大学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入学后先接受通识教育,再进入院系学习,从而增加了专业志愿的选择空间。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和第四学期有两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全校各专业共提供600余个(约20%)转专业名额。
因为部分冷门专业无人或很少人转入,实际成功转专业的一般四五百人,差不多也就是15%左右的同学。
#2021年高考# 复旦大学比较好的专业,且就业和口碑都不错。
1、 新闻传播学类推荐指数:4.5(80人推荐)
2、 经济学类推荐指数:4.7(78人推荐)
3、 数学类推荐指数:4.8(70人推荐)
4、 工商管理类推荐指数:4.4(58人推荐)
5、 哲学类推荐指数:4.7(46人推荐)
6、 会计学推荐指数:4.8(44人推荐)
7、 临床医学推荐指数:4.3(33人推荐)
8、 金融学推荐指数:4.8(30人推荐)
9、 法学推荐指数:4.4(25人推荐)
10、 数学与应用数学推荐指数:4.7(23人推荐)
这还用考虑吗????复旦是江南第一学府哎。能考上复旦的经济学,就业就不用担心了。去很多大国际性的大公司,投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机会相当大。但话说回来,个人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公司招聘会经历很多轮面试,能够最终脱颖而出的都是相当厉害的人。。如果你实力够强,可以直接考复旦的金融。这个就更厉害了。。
考研首先要考虑专业硕士!!!
最近,一则“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高教圈引发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按学位类型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这两种硕士在培养目标 方向 招生专业 毕业要求都不同,尤其是培养时间相差一年。
学术硕士之所以不受大学待见,就在于其偏重理论研究,在管理者的眼中是与社会脱节的。 而专业硕士偏重实践,尤其是与社会联系的双导师,可以直接参与职业见习实践。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区分。实际上,二者在各大学差异很小,很多双导师制就是摆设用处不大。
斋主感觉最大的差异就是专两年毕业,比学硕短一年。我经常劝学生,考研可以考专硕,可以节省时间,又不影响考博。何乐而不为!
冷门的,历史,政经
风华正茂
2022-11-251952年出生于上海的朱民,1977年参加了“文革”后恢复的首次高考,并被复旦大学录取,修习政治经济学专业。
朱民的大学同学、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告诉记者,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学还没有明显与国际接轨的趋向,但朱民却具有了对最前沿国际经济理论、课题的敏感性,这也为他日后的全球视野、国际思维奠定了重要的学习基础。
1985年开始的5年赴美留学生涯,进一步强化了朱民的国际学术思维。留学期间,为了克服语言难关,他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听课,而下课后又反复研习授课录音。超出常人的勤勉与严谨,使他先后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6年,朱民获聘世界银行政策局经济学家,展露优秀才能,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宽国际视野,迅速成长为富有经验的学者型国际金融专家。
“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他回来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助理周雪林说,朱民一直表示中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强烈希望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中国的发展。
回国后,朱民在中国银行就职,曾参与筹划中银香港2002年成功上市。2003年,他又接手中国银行的重组。在中行的13年工作经历,使他熟稔世界各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跻身国际顶尖金融人才圈。
当年的工作搭档、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曹远征评价朱民“能下苦工,是严谨认真的学者型金融人才”。朱民当年面对众多的文件,力求字字过目,保证不出错的严谨工作态度,尤令曹远征赞不绝口。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对朱民2007年的一场演讲印象深刻,当时,朱民以前瞻性视野对新世纪全球金融格局作出了正确的趋势性判断,预警全球经济的“过度金融化”。
“这种判断基于他出色的学术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国际视野。”刘胜军告诉记者。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朱民又成功预测了中国经济的V形反弹。之后,他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也作出了目前看来相当客观的研判。
在周雪林的眼中,朱民“关注细节,注重数据,记忆超群,做事认真”。时任中行副行长的朱民,百忙之中抽空为中欧主办的“中国银行业高峰论坛”设计论坛议程、主题,甚至亲自邀请重量级演讲嘉宾,帮助论坛成长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银行业界峰会。
“朱民的行程总是排得很满,但精力充沛,凡事力臻完美,从不懈怠;知人情、懂冷暖,为人和蔼,没有架子。”周雪林说。
朱民曾经工作过的中行同事评价他“是兼具个人魅力和顶尖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2009年10月,朱民从中国银行副行长的位子上调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4个月后又被时任IMF总裁卡恩任命为总裁特别顾问。2011年7月12日,IMF新任总裁拉加德提议任命朱民担任新增设的一个副总裁职务。
“他拥有政府、国际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高超的管理和沟通技能,以及对基金组织的深刻理解。”拉加德如此评价朱民。拉加德表示期待与朱民一起“迎接全球成员国未来面临的挑战,并增强基金组织对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了解”。
在朱民上任当天,拉加德在纽约的一次论坛上指出:“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及社会动荡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活中的朱民,喜欢打球、爬山、滑雪等户外运动,充满生活情趣和冒险精神。
人们期待,在新的角色和挑战面前,已经创造了历史业绩的朱民能够不断去创造新的历史业绩,更好地阐释“中国面孔,世界角色”。
对于自己获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他自我调侃:“我就是猪头肉炒成回锅肉,一个小人物而已”。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7月26日,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上任IMF副总裁,成为IMF有史以来首位中国籍IMF高层领导人。
作为一名成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知名经济学家,朱民在中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也经历着人生的嬗变,并开始担当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挑战同在的一个世界角色。——2011年7月28日,新华网#管理##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都是怎么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