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什么停招学硕?_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不招学硕

想咨询一下关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为什么停招学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不招学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夏令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录取分数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学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哪个校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网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岁月悠长

    停招学硕的不止是复旦一家。

    很多名校都停止了学术硕士的招生,这是国家教育战略的调整。

    有兴趣的可以比对一下十年二十年前的各学历层次的招生数量。

    可以看到本科层次的扩招达到了十余倍,而硕士和博士比例提高更多,说明本科早已不是精英教育,硕士也谈不上精英教育了,教育系统把精英教育的门槛提高到了博士层面。

    所以学术硕士的存在就很尴尬了,将数量压缩,让这个层次的学生更多地为专业领域服务,将名额转向专业硕士,实际影响不大。

    换个思路想一想,那些导师不可能不让带研究生了,总得这边砍掉那边加上不是。

    接下来我想说的,可能有很多人喷我,因为上次在某地方说大学早已不是精英教育了,就被很多人喷。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大学学历占到了11%以上,也就是说,十个人里面超过一个人是大学生,加上80以前出生的没赶上扩招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十个人里面估计三四个都是大学生,这还算什么精英教育。

    至少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再说精英吧。

    再换个思路,孩子的数量在减少,很多希望小学都没生源撤校了,现在的孩子学的东西也多了,高校更多了,而且都在扩招,不是向着普及化教育发展是什么。

    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应该没有减少(信息时代被动地接受的信息量都很多),只是数量多了,社会消化不了所以很多人被迫转行了,造成大学生没用的假象。

    很多人张口就来,说现在的大学生会什么?眼高手低,啥也不是还不知道哪来的优越感等等……

    大学生眼高手低确实存在,有着优越感也存在,那还不是过去把大学生捧得太高,很多人(包括说这话的人和大学生本人)都没转过弯来。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是社会问题。高校扩招,社会又消化不了这么多数量的大学生,这和他本身关系并不大。

    就算每个人专业都学得嗷嗷叫,就都能找到本职专业了?不可能的!

    如果还有人反驳,那就让自己的孩子别上大学,可以吗?

    所以大学生要摆正心态,以后硕士也需要适当降低标准,咱们国家真的不缺我们这样的人才,努力工作活出自己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 金色夕阳

    国家政策吧,希望更多培养专硕,注重专业技能

  • 金色岁月

    重磅!#复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硕#,学硕开始停招!

    考研最痛苦的不是考不上,也不是复习的重点全都是错的,而是考着考着专业没了…

    这其实也不是头一次了,早在去年的时候,北大、同济等学校部分专业就不再招学硕了,以后这可能会是一种趋势(尤其是名校)

    22考研党要密切关注目标院校的动态哦~

  • 沉稳步伐

    离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讨论名校学硕停招的声音越发热烈。近年来,多所985名校停招部分学术学位硕士,取消学硕统考。
    2022年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将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成为今年考研圈的一则重磅消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0年就发布通知称,2021年起取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项目招生。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年改为招收15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将扩招名额大部分落实在专硕的招生上,是近年来不少名校针对本校招生计划进行的调整方向。2020年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硕与学硕招生人数,就已基本持平。
    压减学硕规模、提高专硕比例,其实是当下高校明显的大趋势。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到2025年将专硕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学硕经过前些年的持续发展,学生数量已基本饱和,而专硕人才国家大量需要。国家调整硕士结构,顺应经济科技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应该说必要且及时。
    总体而言,国家做出压减学硕、提高专硕的人才结构战略调整,自有其内在逻辑。就学生个体来说,应考虑个人的理想和目标、兴趣和爱好、优势和特长等,审时度势,做出适当调整。#考研人数462万##考研##专业硕士#

  • 教育

    1.本质上说,中国大学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质量下降,而且就业难度较大,所以缩小招生规模也是大势所趋!

    2.最近几年研究生毕业质量不行,加上就业人数过多,很多读研之后还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学生不在少数,国家考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适当调整招生计划也是符合时代和形势!

  • 黑白

    谢谢邀请!

    我们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含非全日制研究生)。从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无论是全日制学硕、专硕以及“非全日制”的诞生,都将会顺应市场而经历招生改革的过程。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2年起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其实2021年就有不少高校的专业已经取消了学硕的招生,比如复旦大学软件学院从2021年起不再招收学硕研究生、四川大学、福州大学也都已经停止了心理学学硕以及情报学学硕的招生。

    为什么会缩减学硕的招生规模? 究其原因与背景,首先听听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陈志文对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针的调整的说法是:“不再把硕士作为高层次研究人员的一个明确定位, 主体要变成博士。1990年我们招了60万本专科生,当年硕士只招3万人,博士招了3000人。到了去年,本专科招了967.45万人,硕士招了120万人,博士招生也超过10万人。高等教育完全进入普及化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 我们对不同的培养阶段和层次做了重新定位和调整。” 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应用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青睐,高校要重视调整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提到:“学术硕士人数总量相对较多,教育部门也在调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比例。自2017年起,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就高于学术硕士。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81.1万人,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达47.4万人,占比为58.5%。2019年专业硕士在校生147.4万人,占比60.4%。不过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一些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遭到歧视。”

    当年“专业型研究生(专硕)”的诞生受到本科生持续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就业困难。为了防止学术型研究生扩招导致质量不断下降等问题,因此就有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改革方向。

    从2009年开始,专业型研究生在大量招生后,已经占了研究生总人数的半壁江山。但是国内专硕人数还远远不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专硕会占到研究生总人数的70%-80%,而我们的这一目标,将会在2025年实现。


    专硕刚开始招生时,也有很多质疑声,但是,随着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其认可度以及含金量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就业上来说,专硕与学硕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培养侧重点不同,学硕重在学术科研,而专硕重在应用就业。而2017年开始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招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又是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准确的来说“非全”是隶属于专业型研究生,只不过培养方式不同罢了,主要为了拓宽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硕缩招(停招),开始以专硕为主,特别是一些偏应用、偏实践的专业,与此同时,有些专业连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也停招了,只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像武汉大学的会计专硕专业,2021年起就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只招生“非全日制”。还有一些像应用心理学、新闻与传播等专业,也开始只招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也只招“非全”。


    可见,研究生招生改革已经是一个趋势,不光学硕招生比例会不断压缩,就连一些专业的全日制专硕也在压缩,让越来越多的应用型专业向着“非全日制”改革。这样一来,是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也为了促进就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