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学民俗学有前途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学民俗学有前途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风去了无痕

    民俗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一枚。

    不久前有个已经工作了的化学硕士问我:你这专业将来毕业后能干嘛?

    没错,我们这个专业就是始终被人怀疑是无用的被边缘化的专业。

    但是,每一个学科,深入学习都是非常有意思的,或许一辈子你都做不出什么成果,但民俗却是你一辈子都离不开的。

    其实现在民俗学运用方面很广,比如旅游业,社区治理,地方文化节日等,都需要民俗学的支持。学民俗学的,在生活中能找到特别多的自豪感。

  • 秋水伊人

    政史地文科生能干什么呢?如果文科生过量,那文科生应该怎么办?

    最文的,哲学博士来帮你解答。

    高中文科不叫文科,高中的文科,确实很一般,没什么用。大多数理科生对文科的理解基本也止步于高中。到了大学之后,尤其是你真的想搞明白一些事情要去钻研的话,你会发现高中的知问名数两光垃圾清理掉。

    所谓文科,在老外那里一般称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我们国家对文科的官方的叫法是哲学社会科。

    这里边有一个区别,有些文科类,是觉得自己是科学,或者应该向科学发展,关注很具体的实际内容,尝试用定理公式之类的去解释,典型如经济学,一般称为社会科学。 有些学科,视科学为洪水猛兽,坚决划清界限,或者被科学视为封建迷信,排斥出科学的队伍。这些一般就叫人文。

    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了,比如说理工科的顶层建制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这些,地位确实很高,但真要说与核心的距离,只能算边缘单位。比较而言社科院、政研室、中宣部几乎是贴身为核心圈服务。

    我先普及一下大学里的文科都是干啥的,有什么出路。

    简单说几个
    1、经济学(理论与应用)。当代神学,不对,当代显学。干啥都行,还能赚钱。貌似说文科没用的人是不包括经济学的,毕竟经济学的影响力太大,我手里有某省科技副县 长挂职需求表,一小半都是经济学。但经济学因为太火,招人也多,卷的厉害。而且这学科有个特点,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可以建构出大量的模型公式,但一应用就完蛋,应用的时候规律就没了,只剩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虽然政府部门招了大量的经济学人口才,但真正的决策上,并没有特别大的话语权,混个职位容易,当拍板的难。

    2、法学。常年红牌,常年考公热门。不多解释了,反正一个普通孩子如果在哲学和法学之间犹豫,我一般会建议他学法学,除非他家有矿。

    3、政治学。建议避开,从学科边界来讲,政治学快变成国际政治了,传统的思政、科社、党史快被马院抢光了,马院水平很高吗?我看是不如成熟的政治学学科的,但挡不住人家火,比如这次党史教育,高校里各,级部门首先想到的是马院,任务也压到马院,领导们甚至不知道,有中共党史这个二级学科,而且是在政治学下边。不过知道也没用,任务真交给你了,你能拉出来几十号人吗?,至于国际政治,高大上,就业是真不容易。

    4、社会学。大学科,考公也可以,研究很多现实问题,干啥都行。不过你要是学什么人类学、民俗学,那确实有点冷门。普通一本毕业,争取一个。985211的硕士(不是很难),然后考公,如果你能安心当一个材料dog,那么你很有可能留在一个市厅级单位写材料。

    这个工作批的很厉害,主要是期望太高,以前写材料的都是后备领导,写几年材料就出去当官了,现在不行。就看你怎么期望了,当领导看命,在市厅级单位里摸鱼到四调退休也不难。

    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顶层的内容是非常有用的,可以直接影响到核心层及整个社会的运行,我们每-次大的社会变革都是经过复杂激烈的哲学社会科学讨论才出现的,某种程度上讲,哲学社会科学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普通层面,虽然就业面不宽,但好在我们有自知之明,招的人少,真正竞争的压力也不是非常大,不是说容易,而是相对而言,很少出现top学历互相卷,土博不是人这种情况。竞争肯定有,相对而言与你竞争的人数没那么多。
    二本以下,实际上不分文理,除了计算机,就业都很难。

    如果你真的对文科感兴趣,不用担心,也不要灰心,等你离开高中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之后,你会发现这里边真正精彩的内容。

  • 淡定人生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二)
    “打工者的新文化”

    孙恒说:“城市主流文化没有我们,又在影响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价值观。2亿农民工的生活前景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创造属于这个群体的新文化。” 乐施会的王英渝补充说:“提出所谓‘新文化’的概念,就是强调劳动的价值,重建这个群体的自我肯定和认同。” “工友之家”在皮村、楼辛庄、马格庄等开设了4家爱心二手货超市;在皮村主干道的路旁,不足10平米的爱心超市吸引了很多村里人。这些二手衣物和回收物品成色不错,关键是很便宜。

    曾经梦想上春晚的王德志,现在是“工友之家”爱心超市的店长。他仍然在发挥自己的文艺专长。“写了好几段相声,还拍了一个DV。”这部叫《皮村》的DV短剧拍摄了包括村口修车师傅老王在内的有代表性的外来打工人,同样也被征集作为展出的“文物”。

    根据规定,主管部门将对博物馆的资质进行审批,展室温度、展品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展品要有专家做出鉴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求全部有5年以上的文博工作经验,馆长需要有大学以上学历。“幸好按规定还允许有一个筹备期,在这个期间可以开馆,我们会尽力想办法让它通过检查。”他想了想,“这个博物馆将来肯定是免费参观的,大不了可以把它建成村里的文化站 。”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所在的皮村一切仿佛都处在某种现代主义城市想象的反面:散漫、未经任何规划的建筑高低错落,坑洼不平的道路两旁连成一片的是作坊的门脸,墓地就紧挨在大街的旁边,这里的蓬勃和荒芜是一体两面,似城非城、似村非村的杂交和边缘景象,仿似在挑衅着那些关于现代社会及秩序的规范性论述。很难想象,在这片被都市遗忘和抛弃的边缘地带,竟有一间“博物馆”存在,除非亲自穿过略显拥挤却井井有条的展厅,狭小而总是人气满满的放映室和图书馆;或在展场外面的帐篷剧社中坐下,观摩一出附近工友居民自己排演的戏剧。恐怕更难想象的是,这间仅百多平方的小院落,事实上在北京五、六环之间广大的城中村区域扮演了文化中心的关键角色,它还是全国打工者文化交流及社群建设的重要平台。


    自2010年6月开始,“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整个展厅被搬到马德里的索菲亚皇后美术馆,随后是柏林的世界文化宫, 以及玻利维亚的国立美术馆和人类学与民俗学博物馆。而这一切的起点仅仅是几位打工者的自发组织。

    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负责人孙恒是最主要的发起和策划者,这位1999年便踏上打工之路的前音乐教师,有着丰富的组织和动员经验,自2002年起,他同几个朋友组成了“新工人艺术团”,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到工地、工厂、社区给工人做义务演出。这是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的前身,到2008年博物馆正式开放时,孙恒等人已自发组建了打工艺术团、工友之家公益组织、工人子弟学校等机构,并在乐施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资助下,筹办了三届工人文化艺术节,编演了两部戏剧,出版了四张唱片,拍摄了两部纪录片。无论是电影放映、戏剧演出还是艺术节举办,位于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都是最重要的活动基地。在孙恒等人的设想当中,打工文化博物馆一方面的功能,是记录打工人群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用实物、文字、档案等构筑起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另一重发声空间;另一方面,则扎根于皮村社区,服务于本地居民文化生活的直接诉求,并以凝聚社区认同和促进成员沟通作为一项工作重点。

    如此,这间小小的博物馆以耐人寻味的方式混杂了来自各个层次的问题和讨论。它的创建,正是现代博物馆启蒙理想的体现,即通过展示活动带给参观者新的体认与经验,传播和营造打工群体的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公众倡导以增加社会对打工群体的关注理解、尊重与支持。体现在展览设计上,是以展示和促进公众认知为主的普及导向,并有意向正规的公共博物馆的展陈方式看齐。虽是因陋就简,但展板、数据、图表、文献、实物等陈列一样不缺,在公众教育方面更仿照公共博物馆的工作方式建立博物馆通讯和工作坊等活动。事实上,条件和规模并不是打工文化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公共博物馆的前提,真正使它有别于其他机构的,是其完全自觉自发的自我组织实践,同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相反。而这一点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博物馆运动与实践的核心所在。

    同时,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和历史条件决定了打工博物馆亦需担负起为打工群体建立和描述身份认同的象征化功能。打工人群这一长期被边缘化的庞大群体,自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所面临主流话语的忽略和挤压,政府力量的控管和隔离,民间叙事的污名化和漠视,使他们迫切建构自己的主体身份和文化形象,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张力。一方面,通过打工者自愿捐赠的照片、信件、证件、工资单、欠条、劳动合同、工伤证明、生活用品、工作服、劳动工具、报纸、书刊、政策文件、打工文艺作品的展陈,来质疑公众通过媒体等间接渠道获得的打工群体形象。

    另一方面…………

    来源: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