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西汉的文学家都有哪些杰出的贡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韩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其思想直接承袭荀子,但又尊信孟子,以“法先王”代替“法后王”,以“人性善”代替“人性恶”。使儒家内部斗争最激烈的两派观点达到统一。他吸收周秦观点,并加以改造和更新,认为“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统治者必须节制欲望,“轻谣薄赋”,“使民以时”,避免战争;以“谦德”为立身行事的准则,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大足以治天下,中足以安国家,近足以守其身”。为了维护大一统,他主张忠高于一切,孝从属于忠,若忠孝必舍其一,则宁做忠臣,不为孝子。臣下对君主要“以道覆君而化之”,“以德调君而辅之”。对君主进谏要讲究方式,他认为比干“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伍子胥“以谏非君而恶之”,是“下忠”。因而反对廉洁直方,不赞成传统儒家崇敬的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等人的廉洁气节,而赞成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由其道,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从而使臣民不为名不为利,能上能下,不悯不怨。不耻污君,不辞小官,百依百顺的顺民。
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贵民”的思想。认为“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倍之则亡”。统治者要“以百姓为天”,要想治理天下,必须“养民”。统治阶级必须不淫佚侈靡,应节俭,“用不靡时,养不害生”,以达到“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为此,必须“教民”。以为“愚民百万,不为有民”。重申以儒家思想教育民众,提出“国之命在礼”的主张,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不成,王公由之所以-天下也,不由之,所以陨社稷也”。否定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继承和发扬荀子“礼起于欲”,“养人之欲,给入之求”的主张,提出“因情从欲”的观点,认为“人的六情,目欲视好色,耳欲听宫商,鼻欲嗅芳香,口欲嗜甘旨,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衣欲被文绣而轻暖,此六者,民之六情也。失之则乱,从之则穆,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否定孔子“礼不下庶人”的观点,主张对百姓“教御以礼义”,认为“百礼洽则百意遂,百意遂则阴阳调,阴阳调则寒暑均,寒暑均则三光清,三光清则风雨时。风雨时则群生宁,如是雨天道得矣”。韩婴的思想主张为广泛传播儒家思想,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了思想准备。《汉书·艺文志》《易》类有《韩氏》二篇;《诗》类有《韩故》36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南宋以后,仅存《韩诗外传》。清赵怀玉辑《韩诗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故》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贾谊(英年早逝的代表人物):(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历史沉浮】汉朝中兴——刘彻。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位期间建立察举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推恩令”削弱各地诸侯实力,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晚年社会矛盾尖锐,还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后元二年驾崩,享年七十岁。
淡定从容
2022-11-24汉文帝欣赏贾谊却不敢重用,实在是用心良苦啊,可惜贾谊不懂,贾谊是西汉文学家,虽然怀才不遇,做官不大,但是他的政见大部分都是受到汉文帝重视,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
1、天才少年,少年得志
贾谊是天生英才,从小就聪明过人,他不是那种以为自己很厉害就到处吹牛,而是真正的牛。他随手写的文章可以让洛阳城的纸张贵起来。
贾谊不是像其他人这样考取功名而做官,他更像是现在的明星这样被星探发掘出来,一炮而红的。
突然有一天,河南太守吴公找上门来了,贾谊还没有说话,太守就说:“小伙子,我听说你文章写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个职位适合你,你跟着我干吧。”
堂堂太守亲自来请,贾谊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来到衙门,贾谊半点不敢放松,领导办公时,他在熟读文件和材料,同事们一起下乡调查时,贾谊跟着一起下乡,看到了百姓的苦;同事们都下班了,贾谊继续学习。
在吴公底下贾谊做了3年,3年的时间可以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变成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
公元180年,汉文帝被大臣推举上位,上位后,汉文帝急需培养自己的亲信、嫡系。于是,吴公就被上调到京城,成为了廷尉,自然,贾谊也得到了重用。
光子总会发光的,吴公把贾谊推荐给汉文帝时,汉文帝就对这位少年才子非常满意,有什么问题都会请教这位少年才子。
一开始,贾谊的职位并不高,还只是一个教学礼仪和讨论政事的博士。
汉文帝心血来潮地拿出一些题目让博士们讨论,其他博士听到汉文帝的这些题目都懵了,“这是什么玩意啊,怎么出题目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完全没有准备。”
可是人往往就是这样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都是留给没有准备但有实力的人。别的博士没有准备回答不了汉文帝的问题,但是难不倒少年才子贾谊啊。
每一次汉文帝的心血来潮,贾谊都能引据论点,加上这几年跟着吴公身边工作,贾谊自然有自己的很多见解,他缺少的只是机会。
所以当汉文帝提问的时候,贾谊都能把领导的问题抽丝剥茧,给出自己的一套方案。
如果一次二次,可能会让汉文帝觉得是运气,但是次数多了,汉文帝自然就能留意到这个少年,
每次听到贾谊在分析国情,汉文帝就知道自己想找的这个人就是贾谊。于是,贾谊的职位就一次次的提升,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太中大夫,年薪1000石,他的老领导做太守时才2000石,这时的贾谊才22岁。
2、目中无人
22岁就已经这么牛了,心态很容易走偏,少年得志,又深得少年皇帝的重用,贾谊自然就容易自负、目空一切,他以为不管自己提出什么观点,皇帝都会采纳。
贾谊也是有才华的,他能看到大汉朝面临的问题,但是他的情商却很低,不管会不会得罪别人,他认为只要是自己提出的意见是对国家好的,皇帝都会答应。
于是他开始不断地给皇帝提出各种意见,其实贾谊提出的方案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其他人却是有很大影响的。
特别是当他和皇帝提出有爵位的功臣都应该回自己的封地去,不能活到老,干到老。
这个建议一提出来,那贾谊就得罪了不少人,而且都是老臣,让有爵位的功臣回封地,那得有多少老臣要回去?
他们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得到的爵位,福利待遇都还没有捂热就让他们撤走。
被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指手画脚的,这一帮大臣要是能放过贾谊才怪了,于是这些大臣团结一致让汉文帝自己处理。
这帮老臣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虽然说汉文帝是皇帝,但是他也不敢明着和他们作对啊,为了给老臣们一个交代,汉文帝把贾谊贬到了长沙,去为长沙王做老师。
汉文帝其实还是很看重贾谊的,他把贾谊贬到长沙也是为了磨炼贾谊的性子,让他知道即使他作为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皇帝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可是贾谊不懂汉文帝的用心良苦。
当贾谊听到自己被贬到长沙后,他没有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一直在想:“为什么汉文帝不采纳我的意见,为什么正确的建议被打击,错误的建议就是不改变?”
贾谊不懂,对错从来都是由实力强大的人去决定的,只有当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时,才能说明自己是对还是错。
到了长沙后,除了给长沙王上课后,其余时间贾谊都是用来吐槽或者哀伤自己命运怎么这么差,为什么汉文帝就是不愿意采纳自己的建议。
3年后回到长安,他以为汉文帝会再次重用自己,结果再次被派到梁国做梁王的老师,最后梁王坠马而死,最后贾谊郁郁寡欢而死。
其实贾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留给后人的《治安策》《过秦论》,后来三代君王按照他的方法把国家痼疾、社会痼疾全部铲除,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武开边。
可是为什么贾谊在的时候却得不到重用呢?不是汉文帝不信任他,而是贾谊他的情商太低,不懂得找问题。
汉文帝把他贬到长沙时,其实如果他能站在汉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把当时的政局分析一下,他也不会一直在长沙除了吐槽就是哀伤。
得意时目中无人,失意时自怨自艾,才华横溢却又不辩形势。#历史# #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