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钟院士在病毒研究和抗疫上有哪些突出贡献?

想咨询一下关于钟院士在病毒研究和抗疫上有哪些突出贡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良心宝贝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钟南山院士是中国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领军人物,中国唯一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为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斗争做出极大贡献,他的贡献主要有二个。

    一是抗击疫情方向性的贡献,在武汉疫情爆发开始,他以八十三岁高龄,逆行带队去武汉的身影让人赞叹不已,就是他顶着巨大压力,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提出新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的论断,这是第一个人传人的论断,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的科学依据,为中国和世界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随后他的团队向国务院汇报,果断提出武汉封城都措施,可以说钟南山院士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这个功绩可能代代相传。二是他的引领作用,他的行为激发了中国广大医务人员的奋不顾身投入抗击疫情斗争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争先恐后奔赴武汉,奔赴湖北!这些英勇女行为,改变了人民大众对医护人员的评价,医护人员成了中国人民祖国可爱的人,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中国医护人员气壮山河,谱写出抗击疫情英雄赞歌。

    还有钟南山院士如同是党和政府领导抗击疫情的总顾问,他提出建立方舱医院,防止二次疫情等建议,他与外国同行交流探讨,支持世界各国的抗击疫情斗争。

  • 闯出一片天

    普通老百姓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很多都是人家加工过的,还是羊群效应,人言亦言,不能说违背社会共识的事情……说了,会被骂死。院士是专家这个不用质疑,但这次贡献是否很大,我和你都是从头条和新闻得知而已。

  • 陈楚涵Royal.Free

    钟院士在病毒研究方面的情况不得而知,但在抗疫上的贡献倒令人敬佩:

    1、大胆提出新冠病毒“人传人”结论,从而否定了“野生动物传人”的说法,为武汉封城抗疫提供了决策依据!

    2、支持中医抗疫的做法,使依赖疫苗现象成为过去式,促进了积极抗疫观念的形成。

    3、对病源指向的确认,科学预见了新冠病毒可能的多源性的存在。对全球抗疫实践无疑贡献巨大。

    4、关于重症死亡率的实事求是,“不护短”。坦承重症死亡率为2%,而武汉初期重症死亡率高达40%。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真是样板。

    5、勇于第一时间亲临一线参加救治行动,不仅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榜样,更提振了全国抗疫必胜的信心!

    钟老的抗疫贡献是举世无双,功盖海内外的。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和学习榜样!

  • 淡定生活

    钟南山院士一日三餐吃什么?看看他的全天饮食分配,才明白为何钟院士86岁高龄,还那么年轻健硕!

    2019年12年,一场疫情在全国爆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连夜坐火车奔赴武汉疫情一线指挥工作。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我国抗疫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比钟南山院士做出的贡献,他的身体素质更让人羡慕。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钟院士身体依旧硬朗,精神焕发,经常穿着运动服和年轻人打篮球,并把他一身健硕的肌肉展现无遗,给人们的感觉就像50多岁一样。

    而钟院士也毫不保留地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一日三餐食谱,并给我们提出了很好饮食建议。

    1、早餐要吃好。

    钟院士表示,他每天吃饭习惯跟中国人饮食习惯有些不一样,吃饭比例有意识地做出改变。早餐一般吃得比较多,大概占全天热量摄入的30%,主要以奶豆蛋果蔬为主。

    钟院士的早餐基本上是一杯牛奶、全麦面包夹两片芝士、一个鸡蛋、一碗红豆粥和两个橙子。

    2、午餐要吃饱。

    钟院士一直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原则,午餐要占全天热量的40%,以鱼肉禽类蛋白为主。

    鱼、禽、蛋的食谱分别有:清蒸鱼、鱼头豆腐汤、白灼虾、瘦肉等。

    3、晚餐要吃少。

    钟老表示,他晚上一般吃得比较少,占全天热量的30%,以五谷食物类为主。五谷食物有玉米、番薯、山药、芋头、豆类、燕麦等。

    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白天因为上班在单位比较忙碌,下班回家之后就想做顿好的犒劳下自己,晚餐吃得较为丰富。但实际上晚上吃得越饱,对于消化以及对身体健康都不友好。

    所以,对于一日三餐,应该以早餐和午餐主要,晚餐就稍微吃少点。还有一条原则是对于中老年以上的朋友日常不要吃太饱,特别不提倡“酒饱饭足”,感觉吃到七八饱的时候就停下来。

    另外,钟院士还强调要饮食清淡,对于高脂、高热量、腌制食品、烧烤、油炸类的食物要少吃。

    钟院士还给大家推荐了10种非常健康的食物,分别是:三文鱼、西兰花、豆类、薯类、牛油果、菠菜、大蒜、柠檬、黑巧克力、核桃,这些都是钟院士经常吃的家常菜。

    我@静月林徽 关于钟南山院士一日三餐,您有哪些观点,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 最美

    钟院士是呼吸内科专家,不是流行病学专家,也不是传染病学和病毒学专家。钟老处在现在的位置,国家给予这么高的荣誉,应该把精力放在专业和科研上,最好不要参加乱七八糟的会和什么开幕式。另外讲话一定要慎重,不是自己专业的没有科研根据的话不要乱说。为什么没有人去质问袁老爷子呢?因为第一袁老的贡献老百姓都知,第二袁老从不参加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也不乱讲话。做为普通百姓,有一件事我也想质问一下,2003年沙士期间或者疫情后为什么没有人想到制备沙士疫苗呢?即使沙士不会卷土重来也可为以后的冠状病毒或者别的病毒积累技术经验。

  • 淡定自若

    同样的问题,你可以问,沈佳欣却不可以问。对于这个问题,正面回答就行了,不必往“别有用心”上扯。正面回答是——钟南山是抗疫总指挥,不必亲自去研究病毒。

  • 岁月悠长

    更适合当领导的院士

  • 短腿柯基王

    【世卫传来好消息,钟南山贡献终于得到认可,这份“回报”当之无愧】根据环球时报报道,在前几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钟南山成功入选新冠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一时间国人自豪,钟老师终于获得了世界认可。同时他也在前段时间获得“共和国勋章”成就,可谓成绩满满。回想起他这一年付出的努力,这份“回报”当之无愧。
    时间回到今年的年初,在1月17日至1月18日,钟老师每天几乎是昼夜不停的工作。在1月17日,他在深圳抢救完病人后回到广州。在临时接到通知后,又匆匆忙忙地前往重灾区武汉。1月19日,全天都在武汉的大小医院了解疫情状况。晚上又连夜飞往北京,深夜总结所见所闻,预估疫情的发展趋势。1月20日,他白天出席国务院常务会,提出预防疫情的建议。晚上接受媒体采访,为人民答疑解惑,同时正式接任新冠疫情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1月21日,继续为观众答疑。当时的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此时钟老师已经84岁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一般的年轻人也承受不住,更何况这样年纪的老人。接着钟老师公开发言,疫情是存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现象。至此,一场全国的抗击疫情的战役就此打响。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以前没有听说过钟老师,但他的事迹早在2003年就已为世人所知。在2002年,第一批非典患者被一些医生误认为是“衣原体”感染,结果在治疗过后,依然没有效果。但是钟南山通过对患者身体的检查和他的临床表现来看,这是一种从未出现过,且威力极强的新型病毒。他随即向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瞬间惊动了全国,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质疑和白眼。不过他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挺身而出,临危受命,奋斗在抗疫最前线,然而这往往是最危险的。由于非典的极强的传染性和高死亡率,很多医生都开始不愿意接诊和接触病人,人们之间也开始谈非色变。
    就在外界一片消极声中,钟老师不为所动,“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勇敢且坚毅的对着那些医生说:“把重病患者送到我这里来,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我想这几句话深深地刺激到了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心,重新燃起他们抗击疫情的斗志。就是这样,钟老师和全国的医生们一起站在了非典的对立面,不破不立,疫情也慢慢好转起来。可是再坚强的铁人,也有累的时候,他在连续奋战了38小时后倒下了。但是钟老师明白他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背负的是中国16亿人民的未来,他不能倒下。在生病期间,钟老师把办公地点搬回了家,通过电话沟通,总结病例和准备不同的救援方案等方式,奋斗在一线。国士无双,也许就是如此吧。
    目前全球累计确诊2720万例,累计89万人死亡。目前美国,意大利,印度。这四国是确诊人数最高,相较于美国、意大利高昂的医疗费用,印度则是不够健全的医疗环境。对于钟老师,担任组员可能意味着更多的承担的责任,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此次钟老师的入选,我觉得是国人的骄傲。说明我国的抗疫成绩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同时钟老师本人可以和多国顶尖的医生、学者,进行交流沟通,更好的帮助他国抗击疫情,宣传我国的防疫措施,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和民族自豪感。

  • 淡定自如

    沈姑娘也就问几个不明之处。有人说,18线演员不能质疑医学大师,外行不能质疑内行。如此说来,白云山板蓝根不容质疑,我们不能质疑医学大师,也不能质疑国足,不能质疑马保国。对白云山板蓝根的疑惑,我也想弄明白,多亏沈姑娘大胆直言。

  • 风华正茂

    钟南山在医学方面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病毒研究和抗疫上的突出贡献,主要是他说了实话!当然,钟南山是人,不是神,他也会犯错误。因此,不要神话钟南山,这对他和人民都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