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高考数学如何考到130分以上?,高考数学考130分难吗,高考数学考130难吗,高考数学考130分是什么水平,高考数学考130分容易吗,高考数学能考130分是什么概念,高考数学考130有多难,江苏高考数学考130处于什么水平,上海高考数学考130难吗,高考数学130分怎么考,高考数学130考研能考多少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同学你好,我这里讲的是从基础不好到考到高分的学习方法。
我将我对于中学数学的心得整理了一下,写在这里,看完你应该会有很大启发:
01 数学前言
中学数学的大部分题目不需要天资,只要你不蠢,甚至不需要你聪明,你就可以考好!这是给你的强心剂。学数学,就怕你没有自信,许多题不是说你没有能力解出来,而是你自己不相信你能解出来(观察数学学霸,一个个钻研的劲,能做不出来吗?)
一份能达到120分的数学试卷靠的良好的基础和优秀的思路储备,你要有坚实的经验和能力做底蕴,然后有一定能解出题目的自信,才能做好题目。
02 实际操作
只要看懂下面的内容,然后代入自己当下的学习章节内容就行。
1)90分以下(及格线)
这个阶段你的数学应该是属于大部分知识点都没记清楚甚至是混淆的状态,但是没关系,高考内容一般是比较固定的,你高中课本里的内容是远大于高考考察范围的。这个时候基本你学校也已经学完了新课内容(一般而言高中都会在高二暑期结束新课开始第一轮复习),这个时候,你就要跟着老师的步伐去学,力争把概念,基础题型一遍理解到位。
刚开始的时候是最难的,你可能都不能理解最基础的题型是怎么做的。没关系,先把老师讲的例题记下来,然后就反复做这一道,
有些人肯定就有疑问了,我平时也是听懂了老师讲的例题,可是换一下我就不会做了,那该如何呢?
答案是——你根本就没搞懂例题!
不用担心数学题目变化多端,老师在总复习阶段讲的就是最可能考到的,搞懂老师讲的题目是最快能提分的,不用担心学不完,绝大部分试题都源自于经典的母题,万变不离其宗,你在之后的作业考试中所接触到的所谓新题都是在他的基础之上所衍生出来的子题。
然后是学校规定的教辅材料,就一定要做好(不仅仅是做完,还要纠错,反复做上面的错题)。这个阶段你一定要以学校的复习为重(一轮复习),这个时候不搞好,后面会很麻烦!
如果你认为自己学有余力,我推荐金考卷作为你的额外补充
上面的难题做不出没有关系,毕竟模拟题的难题都会出的千奇百怪。而且这个阶段你根本用不着去为难你自己,你就把上面的基础题做会就可以了。45套试卷的基础题,足够高考中的基础分,也就是及格线90。
当然刷题有技巧
1.做的时候认真做,不要翻答案,不要放过任何一个你可以做出来的题目,这个时候你复习的内容都还比较基础,不要放过任何一点可能性。
2.做完之后批改,只打√,有助你的自信心。
3.改完之后,去一个个错题对着答案分析思路,然后自己再做一遍。做标记,留着,等以后回来看。
4.抄入错题本或者就在书上做标记,然后第二天做作业之前复习一下。
2)90—125分
这个阶段,就比较讲究,因为会的已经比较多了,再去随意做的话,碰到已经会的题目的概率就会很大,比较浪费时间。
但是这个阶段(基本是二三轮复习),学校的作业也是一定要跟着做!因为他这个阶段各个题目的难度都会加大,高考有时候会把难点不放在解析几何和导数上(尤其是2019年居然是概率作为压轴题),所以每个题都有变难的可能,所以都要往比较深了去学!
接下来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部分。之前的金考卷应该没有做完,把上面做过的试卷的错题和难题再拿出来做一做,没有动的试卷就要严格按照高考时间要求去做,不要浪费资源。
同时这个时候可以做高考真题,严格按照时间来考试,当考试来做!你的月考联考试卷都没有这个珍贵。
当然如果你是刚刚进入90分的阶段,那你还要去练一下大题,一般情况下,高考的前两道题和第三题的第一问都很容易。
这个阶段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做错题本!因为你现在碰到的题基本都是难题和你不会的题,没有哪一本教辅比你的错题本更适合你!
我当时就是用的这个国誉的活页错题本
错题本不能只是做了,后面一定一定要复习。
3)125以上
现在你要面对的是高考数学当中的压轴题。一般而言是圆锥曲线和导数。这类题一般处于选填的最后几题和大题最后两道。
这类题目,就是靠刷题,多总结,多见见世面。这里是命题人为了拉开分数的地方,你要去多见见世面,多见见老师的想法,你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03 应试技巧
这一块基本适合压轴题哈,一般别乱用,用了没做对也别找我,哈哈哈哈。
选填的压轴题,一般都会涉及到数形结合,他的答案和图形一般很特殊,如正三棱锥,正三角形。
高考选择题答案基本比较均衡,一般都是ABCD各三个。
如果看到的读者觉得有帮助,欢迎关注小编,小编致力于发布中学备考信息。
感谢阅读。
三分天下
1.选择1-10 填空 1-3
2.解答:三角,数列,概率,立体,参数
3.拉分:11,12,圆锥曲线,导数
时间控制:1
大部分考试时间不会分配的同学问题出在选填,因为题目相对解答题更随机,所以时间分配有时候拿不定。鉴于难度分层很清晰,所以第一遍做的时候难的先排除,超级难的直接机选先。千万不要头铁做一个选择题做十多分钟,你想想那些机选居然选对的同学,再对比一下自己绞尽脑汁算错的题。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用解答题的方式去做选择。排除法,特值法,极限法,假设法,能用的技能全往上面扔。
立国之本:2
解答题出题稳定,保证分数稳定
专题突破 限时训练
如果你发现自己几次考试分数不稳定,一般有三种原因:
1.选择题运气太好
2.知识不够系统,基本功不扎实
3.不把计算能力当做一种能力。
如果是1,证明解答题分值不够稳定。
极限挑战:3
这几个题俗称拉分题,一定是基于1.2搞定的情况之下。否则在这上面用力,可能是做负功。我见到的学生,但凡读到高二,你问他哪里不懂。他会说:导数啊,圆锥曲线!哪怕考几十分…这就是典型的在学校被拖着走的同学。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反正老师说导数,曲线是压轴题,说有问题肯定没问题!
拉分题要突破,需要在课外做专题。换句话说,为了突破一个导数,你需要学的和整理总结的内容是课上学的十几倍。
另外,会130分的题和考130分完全是两码事。一张卷子下来你会的题可能是140分,甚至满分。但是为什么只考了100分的样子?考试能力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
高压力,限时,独立,完整,精确的写在答题卷上,不是你在心里体会来的。所以,要训练自己考试能力!你以为你考试了十多年就会考,其实只是你以为!
一定要拿个表刻意训练,务实,求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考试也是一场心理博弈,战胜自己!
现在考上硕士研究生好像不是很稀奇的事了,智商能达到100以上的有科目特长的有的也能考上(130以上为天才)。经常有人称自己第一学历大专考上的研究生,有的硕士研究生高考数学只有四五十分。
你好,我是一名北大在读博士,当过8年高中生家教。
我是2010级山东菏泽考生,当年数学以145的分数考入北京大学。进入大学之后,我就开始高中生家教,根据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结合自己在高中数学学习经验,写了一本书《直击高考漏洞》,书里对如何提高数学成绩给出了方法及建议,针对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的困难及高考考试大纲,得出高考数学出题规律及出题方向。如果你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这本书对你的帮助很大。
如果有需要领取这本书的学生,私信:领书,就可以免费领取。
我当年进入高中的第一次数学考试,只考了90分,第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在班级十分不好,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120分以上,经过高中几年的学习,我的数学成绩从90到145分。期间,成绩快速提高的方式是研究做题技巧和规律,揣摩高考出题人出题意图。
其实,高中数学是所有科目中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而且在高考数学有80%的都是基础知识,如果你能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你的数学成绩至少在120分以上。
那么如何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第一,高考前,要把历年高考数学的所有真题做一遍,从真题中找到所有的出题规律及出题技巧,把这些规律及技巧整理出来,做题只有多加总结,才能在考试中提高效率。
第二,高考数学有很多的做题技巧。高考中,很多试题不仅仅是考查你的基本知识,更是对你的应变技能及做题技巧的考查。数学是所有科目中技巧性最强的一个科目,如果你掌握了技巧,即使遇到不会的题,也能做出来。比如数学的交并集理论,可以快速做出选择题,即使这个选择题你没有读懂,利用这个理论,也能做出正确答案出来。
第三,复习数学错题本。数学纠错本是很重要的一个考前复习工具,在高考冲刺阶段,你的每一个错题都要记录在错题本上,考前的时候,把错题回顾一遍,能够加深印象。
我之前交过一个学生,数学从48分提高到127分,中间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重要的是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我整理了高考数学冲刺笔记及资料,如果有需要领取的学生,私信:方法,就能免费获取。
希望能够帮助到每一个高中生。
今年高考之后我就在反思我导数的教学,尽管我有15个学生高考数学考了140分以上,但是没有一个学生把导数最后一问做出来。即便是考上清华的两个学生,导数最后一问考场上也是没思路。最具天赋的一个学生是高考打铃的时候草稿纸上知道怎么写了,但是真的没有时间,懊悔不已。
所以我劝天津大部分学生导数第三问还是战略性放弃性价比更高,如果你的数学成绩能稳定在130以上,导数最后一问还可以再冲冲。
每年寒假我都会开导数的专题课,因为导数要讲的东西太多了,普通学生其实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破。所以对于大部分学生这个天津一中学案上的导数题会做,应付天津高考的前两问都还行。
想解决天津高考导数第三问那真是,实力+勤奋+运气的组合。
选择题保证做对前11个,填空题至少最对三个,大题出了导数与圆锥曲线第二问去其他题目都要做满分。
1.对于解析几何,函数,导数,概率,数列,解三角形等重点知识要熟练。
2.对于圆锥曲线,导数专题要专门研究,掌握做题方法,做题技巧,争取第二问分数。
3.提高准确率,不能有失误,不能犯低级错误
4.基础扎实,有时间观念
5.定期训练,加强模拟
6.整理错题,提高认知
7.注意得分技巧,书写格式要正确规范
先说一下个人的情况,本人文科,当年赶上了学校文理科试验,高一下学期就进行了文理科分班,学校历来重理轻文,每年学校能出一个县理科状元,甚至近几年理科班每年会有5-8个学生能考入清北(对于一个18线小县城来说真的不错了),但是从没有听说过学校的文科第一名能考入清北,我记得我们当年那一届文科第一名考了600+,但是去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扯远了扯远了!
高一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有个分班考试,印象极为深刻,我考了全班倒数第二,数学分数是真的记不得了,但是绝对不会超过80,按照学校一般的套路,像我这种倒数后几名的学生绝对会被分流到文科班。
你们以为我到了文科班就会好好学习吗?你们太天真了,文科班基本上是由各理科班的后几名组成,除了极个别少数是真心想学习文科,除此之外都是一群“牛鬼蛇神”,高一继续倒数,高二中游,主要是因为文科班背一背、写一写总能得点分,关键是队友太差,不知不觉就到了中游,数学,依旧还是老样子。
高三上学期,家里出了点变故,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想去读大学(按照当时的成绩,也就大专水准),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知耻而后勇的悲壮情怀,开始对整个学科进行规划,改变真的也就从那一刻开始,虽然今天重点说的是数学,但是也包含了我整个学科的规划。
好吧,下面进入正题。
1.放下脸面,多多提问
数学不同于政治、历史和地理的死记硬背,很多时候是需要理解的,如果你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可能就真的是理解不了,毕竟人的思维和看问题的角度是人生所有经历的总和,在这个时候你需要学会提问。
主要就是向老师提问,当时我基本上保持着每天必有问,一问一整天的状态,数学老师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小老头儿,脾气极好,从不歧视学习差的学生,我记得当时我拿着一个书上的定理去问他证明的原理,他看了我一眼后慢悠悠的说,这个是初中的数学知识,当时真是感觉到无地自容,但是他依旧给做出了细致的解答。
多向老师提问的一个好处就是,老师对你的认知会更全面,会给你极为清楚的分析,毕竟一个班学生好几十,再负责的老师也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我向老师提问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就明确我是因为基础太差造成的考不到高分,关于基础差的问题待会再聊。
其次,不要忽视了身边的同学,也可以向他们提问,简单来说谁的数学好问谁,如果你非要向一个数学比你还差的同学提问,那我只能呵呵呵了,大家都是同学,为什么别人的数学成绩能那么好,总归是有原因的,差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优秀总归会有共通点的,多观察,多留意,多模仿,总会有惊喜。
2.回归于课本
按照一个不成文的说法,数学成绩只能考到90分以下,说明你的基础太差。
我其实不怎么认同,回想自己当年五六十分的成绩,其实我的基础并不差,我是没有基础好么。
前文也说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提问,数学老师明确我是因为基础太差造成的考不到高分,至于我是如何把基础补回来的,我用了一个笨办法——回归于课本。
我先把初中的课本找了出来,从初中开始,一章一章的过,看知识点,做例题,再做课后习题,从初中课本到高中课本,一本接一本,在确定回归课本这个方法后,我除了老师日常的试卷就再也没有看任何的辅导资料。
记得高三寒假,时间也不怎么长,每天就是看课本,做课后习题,整个寒假没有看电视也没有玩手机(主要当时没有手机),甚至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没看,内心很平静,真是一心向学啊。现阶段疫情期这个方法挺适合的。
好处就是,等到过年寒假开学,我很快就能达到一般的水平(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一般水平),简单来说我从每天听天书到若有所悟,之前数学老师讲的题目,如果我不知道就真的压根一点也不知道,但是过了那个寒假,老师讲的题目我能对应到课本的知识点,虽然我大部分依旧不会,但是至少心中有谱,这是一种自信心的提升,让我不再对数学畏之如虎,等到这个阶段就能够开启数学思维的培养了。
3.如何在刷题中提升数学思维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很信奉10000小时定律,认为要达到一个行业的翘楚,至少需要在这个行业有过不少于10000小时的付出,并且举出了比尔盖茨、乔布斯、雷布斯等大牛成功之路的例子,但是心理学领域反驳了这个观点,认为这个说法是对一次心理学试验结果的歪曲。
但是之所以能够在群众中大行其道,是因为这是对朴素的投入和产出观念看似科学的佐证,比如特别的纯粹的天道酬勤观点,简单有时候就是真的好用。
我们虽然不需要真的投入10000个小时,但是基础的训练还是要有的,我前文也说过数学领域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的培养,我在后期刷了不少的题目,一分付出真的就有一分回报。
在刷题的同时就要祭出我的两个大杀器了,一个错题本,一个是总结本。
错题本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这里不再多说,我其实更想说的是总结记本,总结本会和错题本有所交叉,我当时的总结本是我对整个数学知识点的一个梳理,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的总结,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有一群人,你需要对这一群人进行有所认知,如何更全面的认识他们,首先可以分男女,男女可以按照年龄段再区分,分完年龄之后还可以按照学历、文化程度再区分,乃至地域、饮食习惯、家庭结构、身高体重等等,这就是一个基础的思维。
我在整理我的数学总结本的时候,按照章节把经常出现的知识点归类,也把错题本上经典的易错点也写进去,这是纵向的,横向的就是归纳一些小技巧,比如选择题答题技巧、个人感悟等等,当然你也可以做的更详细更具体,没事的时候就翻阅一下,类似于和自己进行一场对话,遇到新的不懂的知识点就补充进去,每天温故而知新,最后你不熟悉的知识点也就那几个了,还有可能高考不会考。
我在做高考最后一大题的时候就使用了总结本上的一个小技巧,那个一大题分两小问,先证出第一小问之后,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才能证第二小问,我当时看了一眼第一小问发现不会做,但是我盲猜了一个答案,并且内心无比的确定,用得出的答案反推完全没有问题,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证明步骤和定理,当时索性直接写了一句“答:由题目可知,答案为XXX”,然后第二小问就根据第一小问的答案直接开证,并且写明了步骤和定理,事后核对分数发现第二小问完全给了分数,不过这个方法不具有太大的意义,大家看看就好。
4.回归真题
写到这里发现又用了一个回归,现在想想学习真的是一个回归本心的事情,只有那种学习最为初始的快乐才是最为恒久的。现在的我不快乐~
学习是为了明智,做数学题也是,你要明白出题人到底要考你什么。
很遗憾我们无法和出题人直接面对面沟通,但是我们有真题试卷啊。
如果仔细研究每年的真题试卷,按照题号来标记,你会发现考核的知识点都是基本固定的,甚至同一个题号连续几年考核的都是一个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会有不同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技巧,这些都可以归类然后补充进总结本中。
甚至有的真题间隔几年只改一个数字就出现在新一年的试卷中。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多说一句,数学是一个需要大量练习的科目,除了上面所说的基础知识补充等等,还需要手速的训练,到了考场,一个题目你最终解题成功用了别人三倍的时间,最终有可能你的试卷只能完成30%,这一点切记。
比不了知乎上各种数学满分的大神,但是对于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把分数从不及格提升到高考130+,我觉得可能还具有一点点的借鉴意义,希望能帮到大家。
陈楚涵Royal.Free
2022-11-20不写选择题最后一题,不写填空题最后一题,倒数第二道解答题第二问答一半,最后一题第二问答一半,其他全对,就差不多是1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