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有些高一的学生说数学难,但是高考又说考140分不难?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原因是:说这话的不是同一个人。
高一数学的知识点实际上不算难,真正难的在高二。而高考考上140很难,说不难因为ta是学霸。
高一说数学难的学生有两类:
1、本身数学不好,学高中数学感觉很吃力。
2、数学基础不错,思维也不错,但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也没有提前预习,一下没有适应过来。
高考前说数学考140不难的学生少之又少,除非是顶尖学霸,否则没几个人敢这么说,即便是说了也是瞎扯。要知道高考命题是有大小年的,要是碰上命题比较难的年份,考上140的人根本没多少。但是,如果碰上命题比较简单的年份,那么确实高分的学生很多。但是说高考数学简单的都是考后才说的,考前真没几个人有这么强的信心。
对于数学较好的学生来说,考到120-130是相对简单的,但是要达到140以上的水平,则需要看临场发挥。
高一数学之所以难,是因为一开始大家不适应高中的教学和考试节奏,很容易出现知识漏洞。但是到了后面熟悉之后,特别是高三总复习之后,基本上对考试题型有了充分的了解,只要各个题型击破,考试还是能够做好心中有数。
高考数学140分以上的学神才需要绝对的天赋,对于普通争取211甚至普通一本的学生来说,天赋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大家的天赋本来也没有过大的差距。
天赋太高的也赶不上,天赋过低的也不会和你坐在一个教室,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天赋影响没有那么大。
但就是有人能考120-130分,有人却是七八十分,分差虽然大,但最主要并不是天赋差距,而是做题能力,即做题熟练度以及得分能力。
高中的各次考试,不仅是学习的过程,更是纠错的过程。
错误越来越少,正确率越来越高,粗心题渐渐不会再错,中等题多做多练,做到熟能生巧,高中数学没有想象那么难,也是有固定解题模式和套路,尤其对于中等难度题型。
然后就是如何对付难题,能攻克可以攻克,实在不行也不要硬抗,因为你即使花费大量时间弄出来了,高考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你。
在那种环境下,需要保证的就是得分率,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时间就等于分数,将过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得分可能性小的题目上,就是和自己成绩过不去。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带过不少学生,真的发现数学这门学科还是跟天赋有很大关系的,或许会有人喷我,说什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嗯,这样的话那我就承认我无能好了??
虽然说跟天赋有很大关系,但是很多考一百分以下的,真的跟努力程度有关,综合来说基本上是一百二以上的数学天赋会好些,而一百分二以下的真的是还不够努力,或者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欠缺些。高中数学不是说懂了知识点就可以了,考试考查的是计算能力,独立思考知识运用能力。
如果成绩在五十分以下,不用怀疑,百分之九十九是没下功夫!实际上,高中数学考试把基础学扎实了,考一百分很容易,当然,这个前提是计算要过关,简单加减乘除都频繁出错那就回去先练好计算再说!高中数学说起来内容很多,八九本书,实际上把握住必要的基础知识,勤练题,勤总结归纳,考试的题型就那么几种,在高三的时候一定要总结归纳,成绩一定不会差,因为高考出题的范围就在那,能出的题型就那么多,应付考试远比真正钻研学习要容易得多!
不知道题目说的很多人说高考数学140不难里的“很多人”是多少人?因为高考数学140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分数了,当然,如果以清北为目标,140仅仅可以说是勉强及格,所以首先这个“很多人”是多少,见仁见智吧
另外,站在唯结果论的角度来说,那些说高考数学140分不难的同学,起码肯定是学霸了,并且基本上天赋型学霸居多,因为数学140分需要努力、方法以及天赋。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应该或许更多放在高一觉得难,高考又不难的反差上吧。
很多中考130分以上(广州满分150)的学生,高一期中考,期末考或者一些月考考出六七十分乃是寻常,尤其是没有足够重视的学生。高一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难度大增并且教学速度快很多,一个学期两本书这是起码得要求,相比之下,初中那些个知识简直不值一提。因此没有做好充足的上高中准备的学生,很可能一开始就无法适应,当天知识消化不了,第二天又是排山倒海的新内容,根本没有时间消化,高一成绩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这些学生一般来说底子还在,适应了高中节奏,一个学期过去后慢慢就能够缓过神来。加上高二下学期开始一般就进入复习阶段,一整年的复习回顾,做卷子都能做到吐,那时候能爬上来的同学还是很多的,至于能否达到140分的高度,那就看个人造化了。
这个问题为那些刚结束中考的同学提了个醒,那就是不要荒废这个假期,适当预习一下高中,尤其是高中数学的内容,对即将开始得高中学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迈好高一的第一步,对整个高中阶段来说还是有必要的。否则迎接你的就是高中数学的毒打,以及一个接一个“美丽”的分数了。
一、先说,高一的学生觉得数学难!
我们先来看看学生一路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情况。
小学数学几乎是纯计算,尤其是几何之外的数学,只能叫做计算,算数,学的是加减乘除,这种非常基本的概念;
初中的数学介于小学和高中之间,开始涉及到更多概念性的东西了,像一元二次方程,即便是不理解概念,死背公式也能应付。所以,初中不论是靠理解概念还是背公式,都能取得好成绩。甚至背公式的同学往往更刻苦,成绩的稳定性要好过靠吃透概念,但是不够勤奋的同学。
到了高中,数学开始和常识脱节,几乎全部是基本定理和逻辑运算,重复性的训练并不能帮助对概念的理解,想要理解概念需要费尽的思考或者巧妙的引导。
所以,如果到了高中,还是很刻苦的背公式,学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刻苦不起作用了,也就是刚进入高一,感觉数学好难!
高一的学生说数学难,是因为学生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还是按照老思路:用初中学习的方法去学习高中内容,突然发现好像学的不好,学的一般,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高一的数学难!
所以,不是高一数学难(高中毕业的孩子们回想高中数学,都会觉得高一是最简单的),而是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没有调整过来!
二、再说,高考考140分不难!
这个恐怕就是误解了,无论在哪个省份,高考考140分的都是少数!
所以,分析之后,你就会明白,对于刚升入高一的孩子来说,最需要调整是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以,明白了以上这几点,你就会知道,高一的孩子该怎么调整了!
你好,我是一名北大在读博士,当过8年高中生家教。
我写过一本书《直击高考漏洞》,书里对如何提高数学及其他各个科目分数给出建议及方法,通过对历年高考考试大纲的研究与解读,得出高考数学出题规律与高考数学答题策略。如果你在学习中出现学习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这本书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如果有需要领取这本书的学生或者家长,私信:领书(是私信哈,不要评论,最近很多家长和学生评论说没有得到资料,是因为你们没有私信,一定要私信哈!)
我刚进入高中的时候,第一次数学考试成绩只有90分,但是我高考当年,数学考了145分,所以,数学是很难,但是数学考取高分一点都不难。
为什么会这样说?
我通过对高考数学题的解析,其实80%的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的知识点,如果这些基础知识点你能掌握,那么你的数学一定可以达到120分。
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就在于你每天的学习,对课本上例题的理解程度,课后习题的完成度。
如果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那是不是就不能拿高分?不一定!
高考数学有很多的答题规律与技巧,如果你能耐心分析完近几年的高考数学真题,也能发现一些出题规律,能够总结出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比如以文科数学为例:第一大题一般是三角函数的考查,如果你能把三角函数相关的公式都记忆清晰并灵活运用,这个分数就能拿到手。
很多学生对数学畏惧是因为数学做了很多题,但是成绩不见提升,久而久之就认为数学很难,自己笨,不适合学习数学,但是数学有很多的规律。
我帮助过很多的学生,有的学生数学掌握得不是很扎实,但是用一些数学解题策略,比如交并集理论,运用在单选题中,就算这个知识点不懂,也能做出题来。
如果你有需要这些方法,私信:方法,评论是无法发送方法的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这个问题我也切身体会过,当时高一的时候,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80分,而最后到高考的时候,数学反而考到了130多分,直到现在进入数学师范专业。因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其一,数学难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这边地区高一学的主要有集合、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以及数列等等知识点。高一数学学习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角函数以及数列,三角函数中正弦图像、余弦图像、“奇表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倍角公式等等知识点的运用以及综合变形,还有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思路的话,那么你是很难做出来的,这也就造成考试的时候分值并不会很高。
其二,高中阶段的学习与初中阶段有一些区别,刚上高中的学生也有可能不太适应,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数学课你一节不认真听,那么后面的知识点学起来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最后听不懂学不懂,成绩自然而然就差了。
其三,在高考之前,每一学科都会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将一些有联系的知识点串起来,整体拉通演讲一遍,那么之前一些不懂的知识点,或许后面就迎刃而解了,并且高三后面的考试也不会像高一高二一样,高三考试整个高中的知识点,覆盖的知识面很多,因此就算你一些知识点没搞明白,那也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没搞明白吧,所以总体失分就不算太多。
以上就是我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方面的一些总结。你有什么看法吗?欢迎留言分享。
我是夭夭,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哦!诗经夭夭,期待与您一同探讨教育问题。
风华不减
2022-10-26#高考数学#
听到不少考生(家长)抱怨今年的数学试题太难了,特别是新高考1卷被形容为“20年来最难”。
俗话说:难的不会,会的不难。尽管对多数学生而言,感觉这个数学是出难了。但是对于那些名校重点班的学生而言,并不影响他们依然能够考出140分以上的高分来。这就是差距!不承认不行!
要知道,高考毕竟是选拔性的考试,并非为了让多数学生都考出好成绩。相反地,高考命题的一个特色历来都是“源自教材,高于教材”。如果都是中档题目,又怎么为那些重点大学招募学生呢?
本大仙觉得,高考数学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进行改革,的确属于英明之举。因为毕竟数学其实就是一门工具,比如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学术问题时经常会用到。所以说,数学改革早就该开始了,拖到了2022年不是太早了、而是太迟了。
说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话,那些觉得数学难的学生,可能就是补习班上多了产生了依赖感了——家长用钱砸出来的“考试机器”,平日在老师带领下不停地刷题、刷题、再刷题。因为他们相信数学这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我把历年来的高考题型全都刷一遍,我就不信这个宝押不对?
但是非常遗憾,国家教委专家看透了这一点,并已经痛下决心要砸补习班的饭碗了。或者你也可以理解为工厂(流水线)缺人了,即使培养出再多的高分低能儿也没有多大价值,还是得去和机器人抢着拧螺丝。但是幸好机器人研发费用太高,一般老板都买不起或不舍得买,所以还是招聘那些廉价的大学生更实惠,(在老板们看来)当然是越没名气的高校出来的越好了。原因很简单,这样的人更容易放下架子,能够接受更低的薪水。
#2022高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