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现代的中秋风俗与古代的有什么不同?

想咨询一下关于现代的中秋风俗与古代的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沐馨

    #别样味道#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中秋意味着年过大半,每个地方中秋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在我们这里能吃到,油焖大龙虾,蒜蓉大龙虾,重达一斤的大包子,能喝到八月桂花茶,怎么样?小伙伴们看着是不是很有食欲?当然,中秋最少不了就月饼,现在的月饼也是花样繁多,光从包装上来说,花样就不少,价格也是主导市场,选择月饼的时候,自己食用的话,一般选单个包装的比较好,如果是送人的话,自然要选包装精美的,说到这里了,小伙伴们是不是馋的流口水了?

  • 教育

    中国中秋节被韩国盯上?中秋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韩国也有自己的中秋节,他们叫“秋夕”,是韩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此前在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意将中秋节也申遗,这引发中国网友的不满,其实中国中秋节和韩国的中秋节存在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节日。
     
    中国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由帝王祭月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节这天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进行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传到了民间,形成一个传统活动。一直到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受人们的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朝时,已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的传统节日。
     
    韩国的中秋节在历史上最早则被称为“秋夕”。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有韩国关于中秋节最早的记载,不过“秋夕”这一名字也是在之后才出现的。与中国的中秋起源不同的是,韩国人在新罗时期便会在中秋这一天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对于月亮的祭祀色彩,并没有那么浓厚。也就是说,韩国中秋节的由来,主要与农业生活集体劳作有关,并不像中国这样从帝王家专属向君民同乐的转变。
     
    除了中秋节的起源不同以外,中韩两国中秋节还存在很多差异。比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中秋节根据地域不同,吃月饼、糍粑、螃蟹、桂花酒、桂花鸭等;而韩国人的中秋代表食物便是半月形或是贝壳形的松饼、还有花样串、芋头汤、新稻酒这类美食。在习俗方面,中国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花灯、放孔明灯等活动;而韩国则沉重得多,他们要进行祭祀和扫墓,男性还举行摔跤、女性则跳“强羌水越来”民族舞蹈。
     
    综上,从中秋节在中韩的起源、饮食、习俗等方面来看,这个节日在两个国家存在巨大的差异,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节日。既然韩国想把“秋夕”申遗,我们也可以把中秋节申遗,这并不冲突。
     
    时至今日,中国人过中秋节已经不局限于全家团圆了,还有很多新颖的表现形式。比如,就在今天,今日头条发布了一系列的海报,就团圆的意义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而且还把团圆与中国非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就算天各一方,能吃上家乡的味道,就是团圆(非遗螺蛳粉)。彼此陪伴,一起撑过风雨就是团圆(非遗油纸伞)。我们手把手,一起演绎百味生活就是团圆(非遗皮影戏)。不管在哪,心里总想着对方就是团圆(非遗银饰)。中秋节早在2006年已经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说明国家也非常重视中秋节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国人现在越来越重视传统的节日和文化的传承,在除了传统的方式以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螺蛳粉在平台曝光311亿次,油纸伞曝光8.6亿次,皮影曝光5.2亿次,银饰曝光2952万次,这些非遗,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上也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 教育

    #晒出中秋团圆时刻#
    #中秋佳节#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由于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古时称仲秋,现代民间称之为中秋。

    中秋节的由来
    起源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和春节同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文化影响之下,中秋节亦成为东亚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特別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国內地自2008年起將中秋节定位法定假期。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級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习俗和庆祝活动
    中国人自古便有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流传到今天,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圆之兆人月团圆,成为寄讬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追求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遗产。今天,中秋节、端午节、春节及清明节已经成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来说说自己家乡的习俗吧。一眨眼我也有几年没在自己的家乡过中秋节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盼望着过节,每逢佳节都是非常热闹的。我家乡过中秋节:早上拜神、中午吃团圆饭、最热闹的时刻就是晚上了(我们都会招一些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一张桌子放着月饼在赏月?、一群人围在一起烧烤,赏着月亮?吃着烧烤,那气氛真的很好?)一直赏月?到凌晨4、5点才结束。

    来说说香港中秋节的习俗吧

    在香港过中秋节也有8个年头了,记得第一年在香港过节,和我家乡的习俗有点不同。

    香港中秋节前一两个星期那些区议员就给市民们派月饼?,虽然不多、但这也是市民们的福利待遇。

    香港中秋节当天不放假的、中秋节后一天才放假(八月十六),为什么是这样呢?

    因为香港中秋节当天晚上很热闹的,很多地方都有活动晚会(表演、摊位游戏、猜谜语、扭扭气球、拼图、手工灯笼等等),烧蜡烛赏月、特别是油尖旺区都有灯色看。

    地铁、巴士、小巴都会延迟下班,平时的凌晨12:30延迟到3点

    所以八月十五晚上才热闹,担心上班族早上起不来上班、就在八月十六才放假一天。

    去年因为疫情所有活动都取消了(派月饼、派灯笼、赏月、赏灯色等等活动都没有)不可以聚集在一起

    今年疫情控制的很好,就开始派月饼和灯笼给市民,晚会还是取消了。但不要不开心、灯色还是有的、也开放了几间公园给市民们去赏月?、游玩!

    所以我家从来不用买月饼?[呲牙]。

    今年我家也提前庆祝中秋,街市很多菜都比平时贵了好多,例如:平时买的虾最贵也是148一斤、过节了要228一斤。想想一年长长也就几个节日,老板赚钱也是应该的。

    煮个漂漂亮亮的汤、和朋友买的内地鸡、一斤半的虾。饭后吃点汤圆、团团圆圆

    在这里㊗️:大家中秋佳节快乐、幸福安康、身体健康、快快乐乐、团团圆圆

    #我要上热点#
    #我要上微头条!#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古代中秋节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偷菜

    在古代,许多地方流传着中秋夜“做贼”的习俗。皓月当空,夜深人静的时候,未婚少女们偷偷地出动了,她们蹑手蹑脚,借着月色摸到别人家的菜地上偷菜。

    相传,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3、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4、吃月饼

    我国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5、送月饼

    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6、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7、玩兔儿爷

    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不失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

    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8、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着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9、吃芋头

    中秋时节,正是收获芋头的好时节,在一些地方,中秋夜一家人聚在院子里,沐浴在皎洁的月色中吃的不是月饼,而是芋头。人们把一大锅芋头带皮煮熟,先以芋头来祭拜祖先,然后围坐在一起剥芋头皮,再把剥好的芋头吃掉。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关于这一习俗,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军灭了南宋,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其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清朝的《潮州府志》中有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中秋食芋头,也有寓意辟邪消灾,或不信鬼邪之意。

    今天,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但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