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北大两位中文系教授先后读错字,该不该吐槽?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网络语言,本就随想随输随发,很多时候也就是一种生活口头语,没必要过份要求严谨。正如我们到餐馆吃饭,我们四川人常用生活口头语“杀馆子”,难道中文老师就不能说了?
网络发言,更多的作用只是一种休闲,一种心理释放,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聊天,如果聊天文字也需千锤百炼的话,那还起得到休闲作用吗?
现实中总有一些跳梁小丑,总喜欢去找清北复交的大师们的某个错别字或某个标点符号不当。这些小丑,严于律人,却宽以待己。这些小丑,即使上厕所碰上清北复交的大师们拉屎,它也会去将屎挑开,批评这屎拉出来缺少了诗情画意。
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啊,北大中文系教授116个字的微博出现12处语病,更搞笑的是这位教授被人指出错误后,狡辩说自己是随便写的,没有硬伤,揣测别人是因为不喜欢自的内容费心挑自己的错误。
后来可能觉得自己之前的回复有失风度,于是又扯上了什么“一字之师”,还引申出来个什么“一百多字师”,我都怀疑我理解错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吓得我又去查了一下成语词典,原来“一字之师”真的只是在别人的作品里改了一个字,而不是别人的作品只有一个字,这个“一百多字师”是个什么意思,难道是别人改了他116个字微博中的一百多个字,还是说如果别人在他的几十万著作的书里找出了一个错字,就是他的“几十万字师”?
这位北大教授的中文水平堪忧啊,尤其是还是北大中文系的。度量什么的就不说了。
由此可见,北大教授文化水平不过如此。
北大两位中文系教授先后读错字被吐槽很正常。在公众面前读错字是不应该的,你在自家爱咋咋地。
《错了就是错了》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写了一篇116字的博文,被邓学平律师挑出了12处语病并予以修正。当然邓律师是出于好心,但张教授似乎并不领情,并迅速作出了回应。他说:这是自己随手写的微信,确实没有修饰得完美,但邓律师费心弄了半天,也挑不出什么硬伤。就是没有不通的,这也没有办法。作为北大的一个大教授这种态度确实是不妥,仅116字的博文竟有12处语病,还不以为然,认为没有硬伤和不通,似乎还很得意。如果这12处语病不更正,这短文还会“通”吗?这不是硬伤,那什么是硬伤?张教授言下之意是他的观点没错,观点错不错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治学的态度是极不严肃的。基于此,人们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张教授的治学态度,完全有理由质疑张教授学术论文的严谨和质量。
张教授无论怎么回应,对邓律师帮助修正的12处语病并未否认,也说“确实未修饰得完美”。同时对邓律师的“费心”也表示了感谢,暂时我们不论是否真心。今天在平台上我们又看到“三人随笔”网民的一篇文章,那可真是一篇奇文。我不知道这个网民与张教授是何关系,也不知道他的背景。但看了他了的文章,真有种吞了一只苍蝇想恶心呕吐的感觉。他站出来大声为张教授鸣不平,为张教授辩解。他说:自媒体发布的文字,毕竟不是写论文,没有那么严谨。我真想问问“三人随笔”谁告诉你,在自媒体发布文字不要那么严谨?甚至让小学生都不应出现的错字,语病充斥文章,这是对网民的篾视吗?堂堂北大中文系教授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除了反省还有什么值得辩解的?更有甚者,“三人随笔”还对帮助张教授纠错的,和对张教授提出批评的网友一律称之为“语病迷”,并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他们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反对动态清零”,另一个目的是反中医。帽子大得吓人。我想“三人随笔”可能得了造反派的真传,居然想用这样的手法让人禁言,其用心十分恶毒。“三人随笔”至此尚言犹未尽,他进一步指出:“明白了这些,张教授的语病就不是病了。网上那么多假消息不质疑,却偏偏质疑所谓语病。这不是在‘找语病’,而是自身‘有病’。”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三人随笔”有多蛮横,有多无耻。他认为给网友扣上这样两顶大帽,张教授的语病就不是病了,相反要给张教授找语病的网友是自身“有病”。这完全是混蛋逻辑。笔者还是想劝告一下“三人随笔”网友,你这样做十分愚蠢,今天已不是那个特殊年代了,你吓不倒网友,只会给张教授帮倒忙。如果你是想拍张教授的马屁的话,那么很可惜你是拍到马蹄上了。张教授尽管很不情愿,也不敢否认语病,更不敢威胁网友。
在本文结束之际,笔者想对张教授和“三人随笔”网友说几句逆耳忠言:人都会出错,这很正常,只要承认,反省改正就好。错了就是错了,用不着辩解,再狡辩也不会使错的变成正确的。这是简单,但不容质疑的道理。张教授是名校教授,出这样的错确实不应该。虽是在自媒体发的博文,但也体现了你的治学态度。“三人随笔”想用强词夺理,诬陷人威胁人来为张教授解套,更是错上加错适得其反。你的愚蠢的表演彻底暴露了自己,也连累了张教授,让网民看穿了你们死不认错的真面目!最后我想把古人一句话送给你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望你们慎思!
妈了巴子的,他都60岁的人了,你要求他怎样,拿手机输入那么好用啊?微博,微信你们就对付看吧。修改容易呀,添字减字并不灵活,打的字和你要的字对不上号,许多标点符号隐在后面。况且,并没有吗错,修改也是防你们挑刺。
可见这几年我们的基础教育在退步,阅读写作都不如以前的水平了!
纠缠这种鸡毛蒜皮的错误有什么意思呀?看他们的论文和作品到底有没有价值才是更重要的?他教过的学生们对他的讲课水平评价到底怎么样,这比出现几个错别字重要的多。
中文系教授偶尔读错一两个字没问题,但死不认错就是大问题!尤其是北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一篇116字的微博被指有12处语病,居然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纷争。
普通人在头条公开发文,被人指岀文章不通顺,有病句,有错别字,第一反应挺不好意思,第二反应立即在发文后面致歉,有时致歉后仍有人揪住不放并岀言不逊,也坦然受之,谁叫自己有错在先呢。但大多数情况,致歉后都能获得大家认可。
专家教授则不然,错了也不能说,说了也不会认账,张颐武教授就是错了也不能说,说了也不会认账的教授之一,椐说张教授位居北大,还是一名博导,就更不能说,更不会认账了。仅管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面子更重要。
沉稳之选
2022-11-12该。岂止吐槽,还应该吐沫。
农民工人受压迫剥削,没有机会念书,不认的字,念错字情有可原。大学校长、中文系的教授一般常识性错误是不应该有的。何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化导向社会呢!
不仅仅是个念错字的问题,实际上是学风心态修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