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有些山东人那么喜欢考研?,为什么山东人喜欢公务员,为什么山东人喜欢生孩子,为什么山东人喜欢去北京,为什么山东人考研的特别多,为什么都喜欢山东人,山东人为什么喜欢体制,山东人为什么喜欢编制,山东人为什么喜欢喝酒,山东人为什么喜欢叫人老师,山东人为什么喜欢在体制内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学风的形成非常慢,要经过很长时间沉淀,也就缘茅台丶五粮液丶汾酒等名酒一样,要有形成过程。从一人苦学到十从十到百千万,逐渐从一城到一域,经年扩散形成一种学习风气自然而然人才就会济济。据说以色列丶小日本人学习风气很浓厚,如果人们把赌博丶吃喝玩乐所用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上,余认为几十年后不只是山东省,整个中国在人才方面质量可于欧美媲美。
【为何山东省的大学生最爱考研?】
如果说哪个省份的学生最爱考研?山东省大学生必居首位,考研界闻名的“全国四大考研基地”都在山东,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其中曲阜师范大学以超高考研率被网友称为"考研神校"。
山东大学生爱考研,与当地文化以及传统观念有关,山东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信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非常牢固。另外,山东人口众多,是生源大省,就业压力也很大,所以他们认为大学只是一个阶段,读研才叫学业有成。
山东人打心眼里觉得,考研后读研,毕业后努力考公务员,考不上?考不上那就只能去经商了。所以,在大多数山东人的眼里,读研和铁饭碗才是人生的理想标配!
山东济南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要考研呢?去读个蓝翔技院出来工作挣钱不香吗?
刚刚看到今天是考研日,山东有41.6万考研生,在济南一个考点,大批年轻人扎堆进场考研。只见这些年轻人在寒风中裹得里三层外三层,手里还拿着书在复习。禁不住让人思考,考研到底有用吗?
如果能考上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当然是要去上的。但很多年轻人就是考个山大山师济南大学的研究生,还有这个必要吗?
这些学校的研究生跟本科生有啥区别呢?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到社会上锻炼,学点能挣钱真本领呢!
再说了,济南有一所非常好就业的名校,那就是蓝翔技术学院!美容美发挖掘机厨师专业享誉全国,毕业就能找到能挣钱的好工作。估计挣得比研究生毕业挣得还多。而且还可以少上那么多年学啊。太划算了。
真替这些年轻人着急,没有看清形势啊。白吃考研那么多苦。考上了也没啥用。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山东的学生热衷于考研读博这跟山东的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有关,结合众多网友的反馈,我总结了以下五个原因。
1、人口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山东人口众多,是一个生源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50万以上,2018年高考报名人数更是接近60万。
虽然生源多,但高校教育做得并不出色,985、211大学山东只有两所。本省好大学少,外省的211、985院校在山东录取人数又不多。
看山东历年高考分数线,山东的一二本分数线都很高,一本分数线和二本分数线之间的差距也是全国最小的。
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山东的考生只能选择东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区的大学,而对于其他很多省份的学生,考上这些大学相对比较简单,和他们在一起学习,山东的学生成绩很容易凸显优势。
另一方面,一些本来能上211大学的学生,在山东只能上省属高校,如果外省的学生考过来,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是无法与山东学生相抗衡的。
所以在山东,考研被多数学生当成第二次高考,尤其是那些本来能上更好的学校但是又没能考上的学生,虽然高考对他们来说很难突围,但考研可是全国统一卷,他们能错过这个机会吗?
2、历史环境因素造就了山东人对高学历、铁饭碗非常执念
山东是一个文化历史非常浓厚的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
既是孔孟之乡,那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观念就非常的牢固,大多数人似乎都比较倾向于考公、考编这样有“铁饭碗”的职业,经商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
有朋友告诉我说:在山东老一辈的眼里,孩子的理想配置是研究生、公务员、有车有房、儿女双全,外企和私企都不是正儿八经工作的地方。
记得网上有位网友曾说:在山东人眼里,铁饭碗和考学是非常重要的事,仿佛考不上就显得低人一等。
山东有位网友说:山东人打心眼里觉得,读完研究生才叫学业有成,大学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她周围的朋友就一个没读研的,大学寝室也就一个没考研的,其他的都备考了,只是考上的不多而已。
我们有位来自山东的学员就说过:在家人眼里,我是必须要上研究生的,而且最好读到博士,因为亲戚朋友都读上研或考上公务员了,如果我直接工作的话就很没有面子。
山东人对高学历、铁饭碗已经到了非常执念的地步。在他们看来,只有“铁饭碗”的职业才是正儿八经的职业,经商什么的都是不正经的职业,所以山东人的经商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
曾有记者在山东政法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多所高校随机抽取了20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200名大学生中有112人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占到总数的56%;有58人打算考公务员事业编,占到总数的29%。
另外考研的112人中,还有61人计划参加公务员或者事业编考试,平均每人都会参加3次以上考试。在选择考研和事业编的学生中,43%的受调查者表示如果当年考试失利,未来一到两年会继续参加考试。
所以,好好学习、考公考编、找一份稳定工作已经成为很多山东人的自觉行为。
3、山东校园学习氛围极好
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教育投入资金年年递增,各地的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山东有全国闻名的“全国四大考研基地”都在山东,分别是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
有网友分享说:“我考研备考时身边同学在五点之前到教室,如果教学楼没开门就在路灯旁边看书,如果你凌晨四点半起床在学校走一走你会吓死,每个路灯下都会围着一小撮人像丧尸一样低着头嘁嘁喳喳地背单词背考题。晚上十一点回寝室,寝室熄灯后还会有人在厕所里看书…”
4、用人单位高要求,就业压力加大
除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追求高学历和铁饭碗的执念,以及学习氛围的努力之外,山东考生考研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就业,强大的就业压力。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山东考研的学生太多了,导致现在山东的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极高。为了更好地就业,逼着很人只能考研。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
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是72.41%和38.66%
有网友分享说:她2014年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和大型机构已经要求硕士学历,而本科生能轻松拿到的职位大部分都是市场销售,这在当地一些人的概念里,基本上就是个吆喝叫卖的小商贩。
有位山东网友曾表示:现实太无奈,山东很多地方事业单位招人,都指名要一流学科高校的研究生,现在山东高校不是博士生还进不去,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考研。
我的一位山东朋友曾说,如果不通过考研去更好的高校,想在家乡的体制内混出点名堂非常难。
想想山东考研大军的气势万千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啊!优秀的人太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反倒成了人才的掣肘。观念和环境还不够开放,只能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5、山东学生性格沉稳,学习能力较强
要说全国人民对山东人的印象,大都是勤劳勇敢、刻苦勤奋、沉稳踏实,这种性格很适合静下心来学习,尤其适合现在的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呢,山东省人口太多,学生们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的过程,仿若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一路上落马的学生越来越多,前进的道路也越来越窄。
于是,大批的学生们从小就挑灯夜战,都想拼命的在独木桥上走的更远,当然最终挤过独木桥的学生多数要比其他省份的学生要成绩好,且更勤奋,而且常年的考试训练,使他们学习能力超强,非常适合考试,考研考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在职研微厅,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咨询国内在职博士、国外留学博士、硕士等报考事宜。
山东升学率算国内前几名,不挑学校基本都有的上,导致学历泛滥,我这县城农村招教师都最低本科起点,专科没法报名,城里哪怕小学教师都要求研究生,往上地级市某医学院附属医院,招大夫清一色博士,还得公开考,以前博士不用考直接面试就入编,现在都考,你说竞争如何?我这还没说济南省会!
92年的山东人,本科在山东青岛,硕士研究生在上海,毕业后在深圳工作,目前在一家宠物品牌公司做推广经理,喜欢宠物、美食,也非常爱游泳。
希望我的另一半年龄在87-92年之间,学历本科,在深圳发展,有自己的爱好和事业。
[心]奔着结婚去相亲加V:szxiaolin520
[送心]有缘遇见,我会say hi,也会把你记进心理,让红娘牵线。
#发现深圳美好#
这主要与山东的实际情况有关,学生多,工作相对较少,同时,考研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工作和发展前景,山东学生完全有能力去考研,所以大家很容易看到考研的山东人。更多可关注健康要枣知道。
河南学子也不少吧
墨香
2022-11-03先看一下这项数据的来源,这是人民日报微信号今年8月发布的一条新闻,里面汇总了全国多个省份的报名考研数据,显示山东以21.38万的数量居首,其次河南有18.6万人,第三名17.9万人。同时这项调查还统计了从2009到2018这10年间全国考研的情况,显示总的报考人数从124万跨到了238万,增加了一倍还多。
在这个大背景下,再来看为啥山东孩子考研的多,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1,研究生起薪比本科生高。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攀升,由于多了两三年的学习经历,研究生的起薪一般都会比本科生至少高数百元。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公务员报考,都明确提出只要研究生,大大压缩了本科生的就业范围。可以说,本科生能应聘的工作,研究生一定能应聘,反过来,研究生能应聘的工作,本科生却未必能应聘,所以从最现实的找工作角度考虑,考研更有力。
2,山东孩子历来都是“勤奋苦学”的典型,虽然相比其他省份,努力程度要高很多,但高考的“独木桥”就那么窄,有人能通过,必然有人会落下,而落下的原因未必就是不努力,很大概率是竞争太激烈所致。所以这些孩子虽然上了一般大学,但仍有极大的信念来证明自己。考研,可以说是这些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二次高考”。
所以,山东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爱”考研,而是不得不考研,考上研究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轨迹,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