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霍金去世以后,物理学界还剩哪些称得上大师的人?

想咨询一下关于霍金去世以后,物理学界还剩哪些称得上大师的人?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短腿柯基王

    今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三位研究黑洞的。大家看了以后都说霍金太可惜了。因为霍金是黑洞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在黑洞研究这一块,霍金的成就应该是最大的。
    霍金的贡献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跟今年获奖的彭罗斯一起证明的奇点定理,黑洞中有个奇点,宇宙从一个奇点爆发来的。彭罗斯和霍金就因为这个一起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奖。
    另一个叫霍金辐射,通常认为黑洞连光都逃不出去,但霍金认为黑洞是有温度的,有温度就会有热辐射,如果黑洞辐射的速率大于黑洞吸收周围物质的速率,那黑洞还有可能蒸发掉。
    霍金辐射比奇点定理水平更高,是绝对的诺奖水平的理论,霍金也认为这代表着他的最高水平,但是,这个霍金辐射现象一直没有发现,只是理论阶段。诺奖只颁给被证明的东西,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没有得到验证所以也没有得奖一样。
    所以,霍金虽然很有名,也有很多得过诺奖的物理学家认为他的水平比自己的要高,但霍金一直无缘诺奖,他要得诺奖,只有两个方法,一是霍金辐射得到证明,二是给他一个终身成就奖。但有人认为霍金跟诺奖委员会关系不好,尤其是批评过诺奖委会员。
    这个事情跟1974年的诺奖有关,那一年的诺奖发给了一个叫休伊什的物理学家。因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证明了脉冲星的发现,但这个其实是他的学生贝尔发现的。
    这一次奖被认为是史上最不公平的,霍金当然也进行了批判,他的《时间简史》里,就把脉冲星的发现写为贝尔,没有提休伊什。而且休伊什拿了奖,人品值也败光了,反而声望不如以前,大家都不愿意跟这种人进行学术合作。
    有人认为,霍金因为这个事情批判过诺奖委员会,所以不会给他颁奖。而且关于黑洞一共有四位值得发奖,霍金和彭罗斯是理论者,另外两位是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他们是搞实验的,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超大黑洞。
    但诺奖有个潜规则,就是发奖人数不会超过三个。所以需要有一个人下去。霍金在2018年去世,诺奖委员会松了一口气,这个奖好颁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而且是不太好的猜测,因为如果是真的,那就太恶心人了。霍金在的时候不颁,一去世就颁,感觉是有点怪怪的。当然这可能跟去年的黑洞照片被拍到有一些关系。
    最后,诺奖是很高的荣誉,但并不是唯一衡量科学家的荣誉。

  • 金色岁月

    霍金去世了,有人说:这是全人类的损失。的确,霍金21岁患渐冻症全身瘫痪,却仍然能够在理论物理学中取得非凡成就,值得让人尊敬,西方媒体的大肆报道无可厚非。
    但我们国内的媒体,不应该一股脑的跟着西方媒体的尾巴炒作,甚至有时候言过其实。

    各种“最伟大的科学家”逝世、“最聪明的大脑”离开了、“爱因斯坦之后的第一人”去世,等等不实文章流传出来,使得西方人都目瞪口呆。
    对比下来,杨振宁在国内的口碑就不那么好了,只要你打开网络输入杨振宁三个字,很多是一些谣言或花边新闻。
    怎能一边对别人家的大师盛赞若悬河,却又一边对自家的宗师弃之如敝屣呢?其实,某种程度上,杨振宁的成就远超霍金。
    2000年,《自然》评选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先生名列第18位,并且还是这个榜单里唯一一个在世的物理学家。
    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科学巨匠,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

    就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杰出物理学家,在国人的眼中确是与各种花边新闻联系在一起,如年龄悬殊巨大娶翁帆,加入美国伤害国人利益,晚年回国来养老等等。
    事实上,根据权威渠道提供的材料显示,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
    当年杨振宁之所以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回国,是大家研究之后的结果。钱学森是搞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对造导弹非常有用。杨振宁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当时国内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只有在国外才能发挥作用,他的研究性质跟“美国导弹”一点联系都没有。
    而且杨振宁在国外,还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

    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旅居,开始了全身心地投入搭建国内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
    1983年12月28日,在杨振宁的提议下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
    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2003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并且劝回了姚期志和林家翘。
    如今,杨振宁已经年近过百,仍然非常关心国内的物理基础教育,他曾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呼吁要从小培养孩子学物理,尽早的开设物理、化学等科学课程,让孩子们更早的打开科学思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物理强国,才能让更多的科学家来到中国发展。
    幸好,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数理化的教育问题,这不,央视财经频道就推出了一套《这就是物理/化学/地理/科学》的漫画书籍,它非常适合5~12岁孩子进行物理启蒙。

    它颠覆了咱们传统的物理学习方式,不讲定理,不套公式,而是通过漫画的形式,导入物理知识,让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定理,用漫画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
    比如,《力和运动》中讲“什么是惯性?物体惯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比如,《电》中讲静电是怎么产生的?电荷是怎样从地毯,通过我们的身体,再传递到门把手上的呢?
    很多知识点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让晦涩的知识回归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到物理的神奇与趣味。

    这套书籍内容涵盖了中小学必学的10大物理主题,85%的中学物理考点,内容丰富详实,还可以当做辅导教材使用。
    物理是中学生很重要的必修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搭建更好的逻辑思维方式。
    我们常常喜欢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价格贵不说还不一定有用,因为这种“填鸭式教育”并不会让他们快乐,反而会生出逆反心理,再也不学了。还不如送一套《这就是物理/化学/地理/科学》,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学习各种知识,茁壮健康的成长。

    感兴趣的父母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即可将这套书籍抱回家。
    这就是物理化学地理

  • 沐馨

    有史以来世界最为知名的十大物理学家中,有两个是中国人,爱因斯坦毫无争议排在第一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艾萨克・牛顿

    3托马斯・爱迪生

    4伽利略・伽利雷

    5 詹姆斯・瓦特

    6 迈克尔・法拉第

    7杨振宁、李政道

    8斯蒂芬・霍金

    9詹姆斯・麦克斯韦、路易斯・巴斯德

    10约翰・道尔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