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研究西方哲学的人里,做的比较好的有哪些人?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920年,留美的冯友兰惊奇地发现,西方人竟然认为“中国人天生愚蠢,所以才没有科学”,他一篇文章登报,西方人心服口服。
1918年,哲学大师冯友兰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0年1月,冯友兰在美国考察,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
冯友兰一到美国,便强烈地感到美国与中国大不相同。当时正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繁荣时期,西方的富强,中国的贫弱,更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我经常考虑的问题是:自从中国与西方接触以来,中国节节失败,其原因究竟在哪里?
很快他就想到了是否是因为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当他和美国以及欧洲的同学讨论的时候,他居然发现,他们都认为中国是因为太过愚蠢,所以导致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竟然就连学术界也很多仍持有这个看法,这让冯友兰有些震惊,这些西方人对中国误解太深了。他决定用英文写一篇文章驳斥这种言论。
他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在《国际伦理学杂志》上用英文发表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文中探讨了中国没有自然科学的原因:
冯先生开篇就提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它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说它毫不需要”。
为了研究这个价值标准,以中国哲学两种趋势“自然”和“人为”为切入点,并指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道家、墨家和儒家对认识自然和人的不同。
概括来说,道家“复归自然”,反对人为;“墨家的基本观念是功利,不以为人在自然状态中追求幸福,主张要摆脱自然。因而墨家主张人,反对自然”;
儒家介乎道家和墨家之间,分成两种类型,孔子和孟子倾近自然,荀子亲近人为。新儒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寻求控制外部世界,而只寻求控制内心。
这三家的主张来看,无疑主张摆脱自然,探索自然,主张人为的墨家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科学是有利的。道家复归自然,与自然合一,对于科学思想的萌芽作用不大。儒家中的荀子方向对于发展科学也是有利的,而孔子和孟子方向以及新儒学是不利的。
后来,三家争斗的的结果我们也知道,墨家失败,人为路线消亡。儒家中荀子一派在秦亡以后也衰落了。宋代兴起的新儒家也并不利于科学发展。
总之,中国倾向于天地合一的儒学寻求的是认识人的内心,在心内寻求善和幸福以及永久的和平。而西方寻求的是对外自然的认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这种差异也正是有无科学所在原因的差异。
这篇文章写得鞭辟入里,让西方人看到了世界上除了西方文明之外,还有如此博大精深,风格迥异的文明成果。就算没有产生科学,但是如何认识人性,在内寻找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是人类更为永恒的话题。
中国人绝非原始蛮荒、未开化的人群,愚蠢更是无稽之谈。中国的哲学思想甚至在今天依旧光芒万丈,行之有效。
文章发表之后,冯友兰在美国学术圈开始有了名气,但是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孔子、老子的阶段,甚至就连哲学大师黑格尔都下过结论说“中国无哲学”,可见西方对中国的了解有多粗浅。
为了改变这一错误认识,1947年,冯友兰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邀请,任该校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每节课,学生必满。为了扩大影响力,1948年2月,冯友兰在回国前出版英文版《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一出,迅速风靡,被翻译为十一种语言,就被世界各个大学奉为学习中国哲学的教科书。“中国无哲学”的言论从此没了声音。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1948年,听闻新中国即将建立,冯友兰不顾亲友劝阻,美国大学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
而回国后的冯友兰继续为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为己任,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拿着放大镜和笔新编《中国哲学史》。可是国内却并没有很多人知道冯友兰在国外为发扬中国哲学所作的贡献。
直到1985年,冯友兰40年代的学生涂又光先生将《中国哲学简史》的英文版译成中文,才在国内流传开来。这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冯友兰先生在国外做了这么大的贡献。
《中国哲学简史》在国内流传开之后,国人大为震撼,从80年代一直火到现在,20多万字的篇幅把中国哲学从起源到演化讲得精彩纷呈,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除了其学术价值,对于人生极具指导价值。
中国人为何更看重孝道?为何更恋家?为何更含蓄?中国人的处世,为何看重人品?为何赞美谦虚?为何强调过犹不及?读懂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就读懂了中国人。
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公认的中国哲学入门经典,是一部影响中国人一生的文化巨著。就算是年轻人集中的豆瓣儿都给出了9.3分的高分。
所以,当你在生活中面临困惑,面对困难,面对亲情、爱情、事业茫然无措时,这本书会从根本上帮你,悟到了这一生都将受益。
董宇辉曾在直播间极力推荐《中国哲学简史》,几万册被一抢而光,现在很难找到现货。笔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些,库存有限,想要的朋友要抓紧了。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今天读书了吗#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自1919年至1937年间。胡适多次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而且主要是讲中古哲学史和近世哲学史,其中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就是在讲义的内容基础上修定而成。胡适是首位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人,由于他的出现,中国的思想史才初具规模。他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是开创性的,他觉得是中国哲学思想史的开山鼻祖。《胡适的北大哲学课》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我不懂哲学,但在学习四书五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找一些知名的研究传统文化的前辈的视频来听。
比如说曾仕强教授、傅佩荣教授、王德峰教授等等……我发现他们有一个比较相似的特点是:都是先学习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学到最后,又来学中国的孔孟老庄,结果,他们最后都觉得中华文化更为优秀。
我想,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传承5000年,必然是有着伟大之处的。老子在写《道德经》之前,中华文化就已经有3000多年(有说是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称孔孟老庄的时代为先秦时期、他们之前的时期为上古时期……
像我国哲学学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苗力田先生,他一辈子研究西方哲学,晚年又参悟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
苗先生说:
我一辈子几十年学习西方哲学,后来又参悟中国哲学,最后得出了一个比较性的结论。我认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恰恰相反,是:“重超越、尚思辨,学以致知。”
所以,读四书五经吧。
活着,才能豁然开朗。
#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金色夕阳
2022-10-28首推何新,其次王东岳。在经济学理创新方面的是复旦陈平,经济史有文一,而金融学是人大的温铁军。国际政治学当推阎学通,而在"美国学"的是金灿荣;国内内政方面的治理有王绍光,史学有张维为及韩毓海;还有西方纯粹数学方面的密码发现者吕述望,以及军事领域的有乔良和金一南……。
总之,自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学界思想解放者可谓群星璀璨大师濒出。但相请问形而上学的中国自古能够成就显学者,与其他相关学术皆有所不同。例如,前面二位皆来自于非官方的民间自学成才者,于是乎这就成为了一件民众饶有兴味的事:为什么会是这样?简单地说来,就是风水的土地不相虎服。哲学,仅从历史纵向坐标上讲,它处在宗教与科学之间;但是从横向坐标看历史上出现的哲学,它又处于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之间。
对于这样一门相互联系的学问,毛泽东写于1937年《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曾经自有充分发挥的论述。这份提纲重要性就在于:它是毛泽东顺应西学东渐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述清了中国文化人自古以来就没有清晰表述"格物致知"儒家伦理方法论究其竟的之物的是什么?由此开创西学中文化之成功的先河者(这也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远高出于他同辈人的地方——空前绝后的旷世天才一一伟大创意新作思想的发明与发现)。
就以我们某些学人十分推崇古典希腊民主政治制度为例,美国自认自己是最最正宗的传人,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但是当我们翻一下这座山巅之城建立的历史,我们会立即发现那照耀人类文明前进的灯塔,是堆砌在北美原有住民种族灭绝的白骨之上的。请问:对于世代生存繁衍于欧亚大陆东方原有住民的我们来说,那些北美大陆上掩埋着的皑皑白骨,意味着的究其竟的是些什么意思呢?
换句话说来,我们这些东亚原有住民的祖国身上在可见的未来,将会要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与大多数吃瓜民众有所想象的不同,依照人大温铁军教授语言学的逻辑学,这就是明面上已经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十分现实金融学的形而上学问题,而绝非仅仅只是远古宗教传播历史学的哲学问题那么简单的科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