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考中国哲学研究生需要注意什么?_考中国哲学研究生看什么书

想咨询一下关于考中国哲学研究生需要注意什么?,考中国哲学研究生看什么书,中国哲学研究生好考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岁月留声

    考研的时候如果想选择一个未来可以考公务员的专业,可以去对照一下录取人数较多的岗位,近几年的话汉语言文学、法学、马克思哲学、电子信息都是招收人数比较多的,可以尝试报考。但是要注意有的岗位后面标出了专业代码,可以对照一下代码,来选择考研专业!

  • 沉稳步伐

    1、导师方向往往决定你的研究方向,所以选导师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一个马哲教研室里,可能有人偏向研究西哲,也可有人偏向研究中哲,所以你一定要搞清楚导师的研究方向。具体做法:你可以按照想报考的导师的名字到网上去查看他的论文、著作、研究方向,最好是到期刊网上查询,搜索的结果会很多,对你也会有很多帮助;不过有的老师也不局限于此,比如说我的老师对我就很宽松,中、西、马,自己随便选。

    2、三年后当然是哲学硕士学位

    3、外国哲学主要会学习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欧洲哲学史、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等课程(可能校际间有差别),除此之外,当然,也是最重要的,要多读书,不枉三年的时间,更是为了最后的论文。

  • 秋色宜人

    【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科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领与依托。无论是交叉融合对学科知识体系调整的内在需求,还是“新文科”建设对学科专业体系完善的外在推动,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面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推动学科体系向着类型齐全、体系完备的方向综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分类推进基础上的融通化与融合化问题。
    一方面,要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通。文科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学科体系建设要有分类思维,专业细分是现代学科体系的显著特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界限分明,甚至同一学科不同方向壁垒森严,这样的学科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必须打破。通识学科的知识浸润、文化熏陶、思维养成,对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国理论的创造者、中国学术的弘扬者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融合化是中西方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守正创新,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吸收外来先进知识经验。类型齐全、体系完备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只有在行进中既融通中国学术精神、中国价值观念,又融合现代学术方法、先进技术手段、他者学术参照,才能使“中国特色”走到实处,走向深远。
    突出优势、拓展领域,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总体布局
    我们要始终把握“时代要求”这一学科建设的基本面向,心怀“国之大者”,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任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把握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突出优势、补齐短板,完善学科体系布局。
    一是以“两个相结合”为指导,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基石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基石,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相结合”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展示理论阐释力、淬就精神引领力、铸牢育人支撑力、形成话语说服力的关键。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新阶段、新理论、新实践,打造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学科集群,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底蕴深厚的基础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良好的学科生态是推动学科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的基础优势学科要面向文化传承创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时代命题,在西方学科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创设体现中国价值、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除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传承创新功能外,还承载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培育功能,也承载着人文理性的涵养功能,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支撑。
    三是面向科学创新前沿,打造繁荣活跃的新兴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已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范式,承接上位学科优势、整合同类学科资源、强化问题和目标导向,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新兴学科的创新发展要从融合的视野出发,重构学科问题域,重塑学科方法论,鼓励交叉学科在方法转型创新方面自由探索,通过跨学科平台、灵活的人员聘任机制等方式予以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开启。在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实践中,必然会出现且已经出现众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无疑,这些问题都是综合的、复杂的、独特的、中国的。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大好时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方法转型和理论创新的最好时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激发的应该是中国学人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激发的应该是多科综合、方法多元的创造性实践探索,激发的应该是对社会科学问题的敏锐发现、深度观察、通透理解、前瞻思考、理论概括。#教育# #高等教育# #理论# #大学#

  • 金色晚霞

    公基必备基础知识节选!
    哲学板块一定要注意理解呀~
    #省考# #公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