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怎样读懂外国学者所著的英语语言学类书籍?

想咨询一下关于怎样读懂外国学者所著的英语语言学类书籍?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9 个回答

  • 秋水伊人

    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有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转换生成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等等分支。你怎么读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哲学著作,你就怎么读语言学著作。都是学科著作,阐述方法原则大同小异。

  • 沉稳步伐

    亲子英语互动心得???
    周末小盆友打开英语课本,问我为什么老师教的body读/bɑ:dy/,而不是读/bɔdi/?
    哈哈,我之前告诉过他在我们中国学校里普遍选用的英语教材都是以英音为主,而不是美音。
    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个别老师也许只是由于自己习惯发美式发音而已,但经过和孩子的聊天,一边提问他们学过的东西,原来发现老师教的美式和英式混杂的[可爱][打脸],问题说小不小,说大也是挺严重的。翻开教材附录验证了一下标音,结果不出所料都按照英式发音标的,看来老师随意性很大,这是我感觉不好的地方。
    不过让我庆幸是由于我用本人总结的英语音标方法仅几次教给孩子收效让我意外,特别好,小盆友现在可以通过查音标读词了,因为每本教材后面都有附录音标标准词汇表!孩子还称发现了电话手表有牛津词典的App可以查,不得了啊![捂脸]
    但我今天告诉小盆友注意:
    查英文字典看到的音标跟学校学的音标或教材上标的可能会不太一样?
    因为不同字典对同一个单词给出的音标可能会不一样,而且同样是美音也有可能标注的不一样。
    因为在学校里学英语接触的是DJ音标, 而我们现在查字典则除了DJ音标以外, 也会接触到KK音标, 或基于DJ和KK音标的变体, 所以有时会觉得比较凌乱.
    举个栗子make这个单词, 用DJ音标的话就是[meɪk],,用KK音标的话就是[mek]。
    因为DJ音标多用于标注英式发音, 也有时被称作英式音标; 而KK音标多用于标注美式发音, 所以有时被称作美式音标. 准确地讲, 应该称他们为DJ音标和KK音标才对.
    我之前总结所有有关英语音标如下,家长朋友们可以参考交流!
    英语中IPA、DJ、KK、AHD、Webster’s音标等浅析[比心]
    ?IPA音标
    即广义的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的缩写,亦称为国际语音字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一套用来标音的系统,是用于为全世界所有语言注音的符号系统。其最早源于1888年,由国际语音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设计的。
    国际音标遵循“一音一符”的严格标准,最初用于为西方语言、非洲语言等的标音。经过多年发展,在中国语言学者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下,国际音标逐渐完善,已可为汉语等东方语言注音。
    ?KK音标
    KK音标也是国际音标的一种,是《美式英语发音辞典》(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所使用的音标,由美国两位语言学家John S. Kenyou和Thomas A. Knott共同研究出来。由于两位作者的姓皆以K开头,所以一般称为KK音标。
    而由于教育传统等原因,美国本土的学生并不学习KK音标,而是使用更能标示他们实际发音习惯的重拼法(respelling)或Merriam-Webster’s系列词典使用的标音法(有的译为?韦氏音标)。
    ?AHD音标
    美国传统词典音标AHD(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的标音方法就属于重拼法。如今,为了方便交流(或者商业利益?),也有越来越多的英国母语辞典也改用国际音标,有的还营销到国外,而美国辞典则大都停留在使用各自的重拼法来注音。
    ?DJ音标
    DJ音标跟英国语音学家Daniel Jones有关(名字首字母D和J)。他根据IPA编了一本英国英语的发音辞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第1版至第12版,最后一版的出版时间为1963)。他所编的英语发音字典代表了被称为 “Received Pronunciation”(RP)(标准发音)的读音,这在受过教育的英国人尤其是南部英格兰人中通用。
    凡是英语教学或学习辞典,只要是教英国音的,无不奉这本辞典为圭臬。
    可是到了现在,这种标准已经过时落伍了。英国另一位语音学家A. C. Gimson(他是Daniel Jones的学生,英国伦敦大学的语音学教授),将英国英语的辞典发音做了一番修正(第13版,1977;第14版,1988),使它更能代表实际发音。
    总的来说, 尽管1949 年前后在我国各大中学校任教的美国人或留美教授为数不少,但以Jones 英语标准发音RP 理论为准绳的我国英语语音教学体系, 从未受到过根本动摇。RP 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阐述最为清楚、教材使用最广、录音资料最丰富的占主流的语音体系。
    所以,狭义的国际音标就是指的DJ音标。
    如图IPA63=DJ音标1963年份第12版
    IPA88=新版DJ音标1988年份第14版
    一般交流、应试这都很简单,知道就可以了,但英语语音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英语语言学并列,的确有点复杂,需要我们有志向掌握这门语言艺术的人去努力探索。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了,要读懂语言类书籍,必须具备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否则无法阅读,就像瞎子摸象那样,不知其内容。

  • 风去了无痕

    这个是大话题,过去一般是指读懂英语社科类作品。现在不仅如此,还包括自然科技类作品。

    如果你读的是自然科技类作品,那么需要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了。

    如果你读的是社科类书籍,那需要你有较深厚的英语语言修养基础。

  • 秋水伊人

    【新一届世界语国际语学研习班在波兰波兹南和线上同步举行】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波兰波兹南的亚当·密兹凯维奇大学持续开设三年制国际语学进修研习项目。2021年9月21日到26日,举办了第八届研习班的第一学期课程,由于疫情原因,这一届的教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
    由于这届国际语学进修研习班是课程负责人伊洛娜·库特尼(Ilona Koutny)教授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吸引了史上最多的参与者,有来自 21 个国家的 41 人参加,其中一半学生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古巴、巴基斯坦、越南等国,还包括5名中国世界语者。同学的文化多样性,也为通过世界语进行跨文化和跨语言比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国际语学进修研习班共持续三年,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的课程学习,以及两个周末的讲座课程,在其余的时间里学生们需要自行完成阅读及课程作业。在前两年,学生将参加各个科目的课程,最后一年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选择研究方向,比如语言学、世界语文学、世界语史、国际语研究等,并最终完成论文。在开学典礼上,亚当·密兹凯维奇大学副校长拉法尔·维特科夫斯基(Rafał Witkowski)到场向线上线下的学生们致意。
    第一学期共有四门课程,第一门是由伊洛娜·库特尼主持的“交流与沟通概论(Komunikado)”,介绍了人类的各种沟通与表达方式,内容涉及从艺术作品到日常文化,从现实到思维方式。各国同学也从自身文化出发,交流讨论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手势语和表达情境等。“语音学(Fonetiko kaj fonologio)”课程由尼古拉·多尔斯(Nicolau Dols,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教授)进行教学,阐明了语音领域、说话方式、世界语的音系特征以及分析方法等。交流可以通过口头、书面形式进行,现在也经常采用电子方式和非语言方式。在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分享了不少有趣的非语言交流例子。
    波兰世界语者托马斯·奇米利克(Tomasz Chmielik)负责教授“世界语文学史(一)”,主要涉及从世界语诞生前到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语演讲、译作和原创文学。托马斯有出版人、译者、教师等多个身份,他的知识储备极为广博、系统,课程信息量很大,将语言的演化、文学的发展、人的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世界语文化”也由伊洛娜·库特尼主讲,在关于世界语广播的部分,邀请了该领域的知名专家芭芭拉·彼得扎克(Barbara Pietrzak,长期担任波兰广播电台及波兰网络电台世界语主编)前来分享;在世界语戏剧部分,则由拥有丰富戏剧经验的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洛·雅科莫 (François Lo Jacomo)介绍;国际世界语科学协会(ISAE)前主席何塞·安东尼奥·维加拉(Jose Antonio Vergara)简要介绍了科学活动,他同时也是这届的学生。
    为了让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能顺利开展,世界语教育网站 edukado.net 负责人卡塔林·科瓦茨(Katalin Kováts)为这届国际语学研习班搭建了在线平台。除了课程实时直播,注册学生也可通过 edukado 网站观看课程回放、下载材料、上交作业与反馈。线上和课堂这两个小组可以一起上课,看到演示文档,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来源:中国报道世界语新闻 )

  • whatsns

    会语法 词汇量足就行了

  • 教育

    没有捷径,必须先硬着头皮啃一本,啃完一本,其余就容易了。读专业方面的书,大多如此。

  • 良心宝贝

    笔者认为,题主的问答题,似乎有点狭义?是否应广义地问询如何读懂外国学者所著英语类各学科的书籍?如此一来,可以把文、理、工等诸科均包容进去,层面一扩大,回答者将有较多人跟进吧?

    英语”语言学类”,不严谨地说,人们大都粗称其为”公共英语”。由小学至大学,我们所学的就是这类英语吧?(若是英语专业,还会设有多门分科课程,如比较文学等等……),外语类英语,是国外文科中,语言基础中的基础。不管拟写社科类还是科学、科技类文稿。皆会用到它。笔者体会:倘若将公共英语比作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必须”坚实”打牢!否则,延伸至各个”专业”领域时,皆会因学得不够扎实,而弄得地动山摇!例如纺织工程,织造或染整工艺,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兴设备引进之际,各先进国家如德、日、瑞、比、美、英等国,皆会以英文资料(由专家学者给出),做详实介绍,或让你参照某部”著作”通读!多数技术人员由于常年无机会接触外文资料,大都生疏甚至荒废了英语。而通过只懂”公共英语”不通晓专业知识或专业术语之人士翻译过来的资料,大都会走样跑偏!这是难以表达词意与表达语义的。

    例如:abito 服装,服装统称,意大利名称。你阅读时,就该弄懂是特指还是统称吧?再如shirred fabric 宽紧织物,松紧织物,指夹有橡筋线的织物,如牛仔裤、腰部松紧带等。若阅读时仅仅把它视为一般”宽松裤”,翻译为宽松织物裤子,那里面还有起到松紧效应的橡皮筋的作用吗?另外,国内纺织机械厂或纺织厂家,如纺织集中地”上青天”,从二三年代起就大量使用老牌的日、英设备,那时的技术资料、技术术语及技术人员的口语或文字,将设备上的零部件比如运转的”辊”,称为”罗拉”,把直径较大的辊筒称为”锡林”和”道夫”!你要是叫成”大辊筒”,反而会被业内人士不屑地认为是在说”外行”话。……就是《英汉纺织工业词汇》工具书中,也有这方面的专业术语为例证。可见,若想读懂外国学者所著的英语语言类或其它专业之类的书籍谈何容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抱着英文资料对照英文字典或专业词典”触类旁通”吧,务必要”大量”地阅读英文原文书籍资料,以及烦请英文高端人才,对原文的几层”释义”?多加指导!下苦功拼搏,弄上十年八年,”领会”定有长进提高,总会初见成效的……久而久之的磨练,即会不愁、不皱眉头了吧?笔者所言,可算作个人结合工作实践、实际,真切地一点感悟吧。

  • 黑白

    #新书推介# #新书# #海南岛# #译著#
    《珠崖——12世纪之前的海南岛》,九州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作者:薛爱华,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
    译者: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