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有哪些有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想咨询一下关于有哪些有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陈楚涵Royal.Free

    新的收获。不期而遇的几册旧书。《理想国》著名的汉译名著丛书。作者与出版社均负盛名。每遇这种经典。都不加思索的下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书,先买下放在那儿,等日后有暇再来深入学习和拜读。《二王名帖札记》海燕出版社。孟会祥是河南的一位书法家。这本书是他十册竹堂文丛之一种。二王父子流传到今天的墨迹和法贴。大多为一些小巧的书札。人们往往侧重于对经典书法字体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了承载书法的文字内容,这本书在介绍和欣赏每一幅书法经典的同时。也对其文字内容进行了很多通俗的阐释,书法与文章二者兼顾。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书法与文章俱佳的经典作品传世,例如李白的《上阳台诗》,杜牧的《张好好诗》,孙过庭的《书谱》,苏轼的《赤壁赋》,包括本书中介绍的《兰亭序》,以及历代书法家抄录的先贤诗文及佛经等。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经典的同时,还能深入研读学习古人文章。较之单纯阅读铅字排版印刷的古文。或许会有别样的体会和感悟。好像距离古人更近了一层。一杯清茶,一缕清香。心静如水,于窗明几净间展卷先贤翰墨,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也不失为一种清欢和享受。

  • winter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化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哀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 Zhang123

    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审美范式的“破壁人”。
    自司马南在其自媒体账号发表了几期质疑莫言先生和他作品的视频后,围绕莫言先生及其作品的争议始终保持网络热度。其实,围绕莫言先生及其作品的争议并非今天才有,只是过去仅限于文学圈层,今天被司马南的视频引入了互联网舆论场后,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并逐渐形成“力挺派”和“批判派”两大派别在网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方各执己见、唇枪舌剑,任何一方都无法说服另一方。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我是旗帜鲜明力挺莫言先生的一员,但我一直倡导就事论事的理性讨论,坚决反对任何恶意攻击、谩骂甚至毁谤的不文明言论。
    通过分析近一段时间来双方讨论的主要观点,以及与部分“批判派”网友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后,我发现,其实在双方争论不休的具体观点之下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审美理念。也就是说围绕莫言先生及其作品的争议,实质上是建国以来传统文学审美和现代文学审美理念差异引发的分歧。因为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和建国初期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建设难题,新中国的文学乃至文艺审美形成了一种相对单一的审美范式:人民即正义。在那个时代的各种文艺作品中,正面人物皆是伟光正、高大全的形象,反面人物俱是假恶丑、低矮挫的形象,反映的主题也基本围绕人民的正义战胜敌人的邪恶、人定胜天等相对单一的主题展开,这种相对单一固定的审美范式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前,并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量西方和海外文艺作品的蜂拥而至,对国内的文艺工作者带来极大的震撼,许多国内作家开始尝试摆脱传统写作惯性,突破传统审美瓶颈,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学叙事之维,莫言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充分借鉴西班牙魔幻现实主义、法国新现实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手法,转过头来沉下身子从中国民间故事中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并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生生蹚出了一条中国本土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路。与传统文学相对单一的审美范式不同,现代主义文学审美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征,表现“诚实的意识”是现代文学的基本精神。莫言先生的文学作品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坚持“好的文学作品中一定要有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并偏执地认为“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生灵,比如《红高粱家族》中亦正亦邪的余占魁,《蛙》中兼具“送子娘娘”和“杀人妖魔”两种身份并备受自我煎熬之苦的姑姑,《丰乳肥臀》中具有传统美德却又被逼无奈走上“偷人借种”之路的母亲上官鲁氏等。读者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具有“诚实的意识”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深深体悟到了中国底层劳动人民在面临人性之恶和艰难困苦时所展现出来的平凡而伟大的人性光辉。为此,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他的文章《我眼中的莫言》中称赞莫言是中国文坛的“点荒者”,赞扬的正是莫言这种点荒式的写作,打破了中国文坛的传统秩序,促使中国文学发生了革命,随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了世界,并在文章的末尾特别呼吁“莫言是为中国文学长了脸的人,应该感谢他,学习他,爱护他”。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从农耕文明经过快速工业化直接向互联网数字文明跨越的全新时代。中国不仅要走向世界,更要引领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文艺是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中国文艺不仅要走向世界,更要引领世界新风尚。正如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党中央给中国作协发的贺信中所说:“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造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莫言先生和他的作品就是完美无缺的,人世间也不存在完美的个人和作品,围绕莫言先生及其作品的讨论本身也并非是一件坏事,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中国文学需要更多像莫言先生这样勇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破壁人”。

  • 秋水伊人

    为什么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其他中国作家没得?那我们就要看看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都颁给了哪些作家。最出名的是《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他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对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还有法国人保罗·萨特,他的作品以否定西方资本主义闻名世界。还有一位是阿尔贝·加缪,他的作品仍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讽刺跟揭露,人们对他的评价是“照亮了人类的良心。”所以莫言得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批判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