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有多少作家在大学期间就发表了重要作品?

想咨询一下关于有多少作家在大学期间就发表了重要作品?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沉稳大叔

    作家在大学就读时就发表作品?而且还是重要作品!不好回答,就不回答了。

  • 淡定从容

    非常少,唯独小编做的好

  • 风华绝代

    中国开办青年作家班,让青年作家通过在大学进行几年的学习取得本科文凭,从而发展成学者型作家。这一理念最早是由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提出的,先在武汉大学进行了试点。因武汉大学作家班的举办成功,当时的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鲁迅文学研究院等单位,也陆续开办了作家班。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办作家班这一使命落在南京大学身上。从1986年开始,南京大学中文系从未停止过开办作家班,至今已有25个年头。这些作家班先后培养出邓友梅、蒋子龙、王安忆、莫言、张抗抗、刘震云、余华等一大批著名作家。 如今,上海社会科学院与上海市作家协会也联合开设了作家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更是破天荒地开出了国内首个MFA创意写作硕士班。中国的作家班事业开始走向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一些“文学少年”更是想通过进入这些作家班而跻身作家行列。那么,大学究竟能培养出作家吗? 本期主持:文华 作家也要升学求职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除了能力之外文凭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全职作家不多,作家也要找工作,风花雪月之前先要养家糊口。即使是全职作家,有个好学历也是很重要的,很多出版社也很注重作家的学历。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不能踏进大学的校门,开设青年作家班正好给了他们一个走进“象牙塔”的机会。经过系统地学习大学课程,作家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大学中文系的课程很多涉及到历史与传统文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作家的知识面与文化底蕴,更能为今后的创作提供素材。再则,青年作家班给“文学青年”提供了一个平台,作家们互相切磋、相互交流,这样更能提高写作水平与稿件质量。 陈佶(上海青年作家学会理事) 当年反对者现在教文学 作家是否具备大学教育背景,或者是否在大学里或研究机构里有个职位,这与其说是职业问题,还不如说是专业问题。有的作家认为,学院背景没必要,甚至有害;有的作家认为,学院是作家锻炼思维、锤炼技艺的道场。有的时代作家对学院避之唯恐不及,有的时代却趋之若鹜。 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文化教育体制的原因,中国的很多作家都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文联和作协等半官方机构;他们不以此为遗憾,反以此为荣耀。而大学里的人呢,则强调,进大学学的是文学的批评和研究,而不是文学的创作,有的教师甚至粗暴地掐断学生中的文学萌芽。直到1980年代中期,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登上文坛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从1990年代后期以来,进入大学的中国作家也越来越多,具有讽刺或启示意味的是,这些作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生于1950年代,如马原进了同济大学,格非进了清华大学,多多进了海南大学……他们曾经认为大学教育无益于文学创作,而他们现在在大学里教的恰恰是文学创作。 北塔(诗人) 招收“无感”学生难乐观 我从来认为写作是真正有感而发的事情,真正“有话要说”的人才能成为作家。一个人能否成为作家,首先在于货真价实的叙述冲动。写作的课堂是生活与写作本身。 关于作家,我以为并没有一个太量化的标准。当然,对作家级别的评定,还是有一个大致相当的标准,例如发表作品的数量和发表作品的级别(如全国性的出版社或刊物、省级出版社或刊物)在评定中占有一定分量。 关于“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的争议,使我首先联想到众所周知的文化大家“郭老曹”。当郭沫若、老舍、曹禺处于“有感而发”的生气勃勃状态中,就成了写作天才。当他们处于“无感”而努劲发力的状态中,就没了天才。 而如果我们招了一批“无感”而努劲的学生,再“无感”而努劲地深造,是否能培养出一批作家呢?想来很难乐观。 在多元化的社会,一个人成功可以走不同的路,成为作家也可以走不同的路。大学可以培养出伟大的作家,许多伟大的作家也可能没有读过大学。各种观点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依据,都有道理。就像今天的大多数年轻人通过大学文凭寻找出路,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读大学也可以很有出息一样。 我注意到复旦大学硕士导师的名单中有王安忆。王安忆是有成就的作家,她不仅小说写得好,对写作亦有深入研究,我看过一本据她的教案编辑出版的书,是研究《红楼梦》的。以作家的眼光独辟蹊径,观点和文字都很有趣。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想必会比那些完全没有写作实践的先生使学生受益更大吧。 说来说去再独特,要成为作家,最终还是要看作品。至于能否成才,还用得着一句俗而又俗的老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柯云路(作家)

  • 金色岁月

    没有时代印迹、没有生活体验、没有深入思考的人写不出真正的文学作品。寒了一个,搁了一个…昙花一现且经不起时间检验一一没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