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如果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期刊,还要不要跟他继续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这个问题真的很蛋疼,普通学校你要是发文章,不管是核心还是sci,导师必须一作加通讯,学生就是个打工的,虽然论文二作在学校评奖可以,但要考博和找工作人家只看一作?,没办法,只有到更大平台才能改变现状
女朋友因为我没有发SCI要和我分手?
#论文# #教育微头条#
最近小尤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提问“男朋友博士读了近6年,仍然一篇一作SCI论文没有,达不到毕业条件,我应该坚持下去吗?”
看见网友回答后发现原来SCI论文如此重要,而且还会带来分手的压力。
现在许多学校要求博士生发表SCI才能毕业,许多博士生就因为一篇论文而一直延毕,心态好的还能坚持,一直写下去成功上岸;心态不好就被磨平棱角,没有一点上进心直接躺平了。
一般情况下,小尤建议发SCI论文先从4区起步,慢慢积累经验。不过4区也不是那么好发的,毕竟SCI对文章质量要求还是很高的。
那么如何写出一篇SCI论文呢?
1. 要想写好sci论文就需要先打好英语基础,可以从英文杂志开始从新闻逐渐转向专业杂志。
2. 确定科研方向。将自己的专业与相应课程相结合确定自己论文的大方向。
3. 有效地与导师进行沟通。让导师帮助你将科研方向细节化。
4. 仔细研读相关论文。这将有助于帮助科研寻找灵感。
5. 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必须先做出一个思维导图,让自己的思路时刻清晰。毕竟无论是实验还是写作,逻辑思维是关键,如果逻辑不清晰怎么能做出一个好的实验。
6. 学会依葫芦画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非常高的写作水平,因此可以学习优秀文章里的定式,但是绝对不能抄袭,在一些机构认为连续7个英语单词在一起与别人相同就认为抄袭。
7. 注意参考文献的引用。参考文献尽量引用近期文献,引用部分必须标注,尽量不用中文文献。
8. 写完文章需要检查是否具有创新点,逻辑是否有问题。可以内容那么多,但是大部分前人都有研究,创新点可以迅速吸引编辑的注意。
9. 论文格式是否规范,逻辑是否通顺。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一般编辑认为细节都没处理好的文章质量也不会太高。
写出一篇SCI文章并且发表是很艰难的过程,但是只要检查保持一颗科研心那么总有能发表的一天,在这里小尤祝大家都能上岸!
这里是@小尤期刊指北,分享论文投稿经验,最新期刊资讯,毕业、评职,发文不盲目,不迷路!
分两种情况
1.老师实力差点,真的发不出去,这样就算了吧,谨慎选择,毕竟现在毕业要求那么高。
2.以我导师为例,教授多年不需要文章,实力很强,所有人发的文章全部学生一作,老师二作+通讯,可以说非常好了。
辛苦发了篇sci论文,给自己留了二作位置,一不小心竟给别人做了嫁衣!?
#评职称# #论文# #sci#“论文是自己完成的,导师一作,通讯作者是别人,自己是二作,请问,sci二作和通讯作者,哪个含金量高?”
————来自一名网友提问
sci属于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这类论文肯定不是一个作者完成的,自然就会有作者的排名先后顺序,那么在评职或毕业时第几作者有用呢?(如图,网友对此展开了讨论)
其实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核心刊物,第一作者最被认可,很多职称评审文件中都明确要求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但是在国外通讯作者也是比较受认可的,当然第二第三作者也是有用的,只是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一作者”一般是工作中贡献最大的人员,比如图表,文章初稿的撰写可能都由一人完成,因此份量也最重,而第二作者或者第三、第四作者的分量就要差一些。
“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sci论文的负责人,承担sci论文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着文章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很多杂志也会邀请通讯作者审稿,写综述。这些会大大地提高作者在科学界的地位。
对此,各位高校老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参考选题】
一作:
① 公共危机管理中XXXX智能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② 散打测力靶传感器及其调理电路的XXXXX设计与仿真
③ 基于物联网XXXX的智能系统下适老住宅室内设计研究
(省略其他)
通讯:
① 使用移动装置XXXX的动作传感器对蝶泳动作进行分析管理的方法
② 基于离散分数阶微积分卡尔曼滤波XXXX的可穿戴计算效率研究
③ 区域化世界经济智能环境观测与XXXX决策支持设计研究
(省略其他)
二作:
① 心率联合加速度运动传感器在青少年专项体育课中的XXXX应用
② 智能体育教学环境下武术运动动作XXXX矫正移动终端设备与方法研究
(省略其他)
sci检索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3.7+,正刊检索
关注@小邓的论文社 每天都更新,发文不盲目,评职快一步~
谢谢悟空邀请。
忧伤啊,明知道这个问答阅读不会高,还是来唠唠呢。
国内博士毕业的要求得看具体的学科,理工科基本都有1篇+的Sci论文(毕业基本条件)。不过你的质疑是导师没有一作发表Sci论文,就说明他还是有二作的文章。在二本双非院校读博,这个情况真的是很普遍。因为他的论文对他的导师同样很关键,只会给他二作满足毕业条件,不会愿意让出一作的。在二本院校,博士能有几篇Sci三区文章毕业的话,属于极为不错的,不少985高校的博士毕业也就这个水平。
我自己读博的时候,5篇论文中我自己有4篇一作,导师一篇。我的导师目前已是三级教授,论文对他来说,通讯就足够,每年我们课题组高倍引论文也有几篇,他都不和博士争一作的。在我求职的时候,科技论文必须一作或通讯才算,二作不计数,不清楚你读研的学校是如何认可的,我在省内的双非院校求职同样要求必须一作或通讯。当然综述类的文章基本我们都是导师一作,没办法学生一作投出去就被拒稿(普通博士对某个领域或方向的展望不太被认可)。
我感觉你要是想读博,或者网上走,在更好的院校读博,跟这样的年轻导师有前途,只有他们还有拼的精神,起码会逼着你做实验、写文章,毕业的时候运气不差的话,起码是3篇论文在手。这样说的理由是我有博士师弟和你差不多,已顺利通过985高校的博士申请考核。还有就是,既然已经分配,你没有提前主动选择,还是别折腾,安心的跟着他读3年,一起努力,真的不会差的,毕竟他自己也得要求评副教授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感谢悟空问答小秘书/头条教育邀请。
研究生复试正在火热进行中,复试通过后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导师选择(有些学校复试前或报考前导师就确定了),可以说,一个导师的好坏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你的研究生三年到底值不值!
判断一个导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他的项目数和文章数了。社科类看的是SSCI和CSSCI(南大),理工科看的就是SCI和EI了,按学科不同,数量会有不同,SCI分量要比EI重不少。
985、211高校导师就不用说了,现在能进入的都是国内外高水平博士,这些博士毕业时一般都有几篇SCI的要求,如果没有,很难毕业。还可能这个导师是45-50之间的老师,如果没有读博,也可能没有SCI,因为评职称早,当时需要的文章也不用SCI,现在可能我不太搞科研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就不要跟他读了。
现在进入普通二本高校也得是博士毕业,而且对文章都有要求,一般也得两篇SCI起步,或者是几篇EI,或者是一篇SCI+两篇EI等等。所以新进入的博士评上副教授然后有了硕导资格后,一般都有SCI。有两种情况导师可能没有SCI,一种是二本学校本校毕业的博士,有些有SCI,但有部分没有,因为学校对博士毕业没有SCI的要求,另一种可能是45-55的副教授,他们评副教授早,要求低,有了副教授职称后就可以上硕导,他们可能SCI、EI都没有,这类老师一般也不想上教授了,搞科研的激情也不高,所以不建议报考。
选导师时除了注意导师的项目和文章,还要注意质量。有些文章虽然是SCI,但是花钱买的,比如有些数据库的开源SCI,这些文章还比不上EI,所以还要看看文章是不是发表在知名数据库(爱思唯尔、IEEE等)的期刊上。
看导师文章还要注意连续性,导师近年是不是有文章,近几年是不是一直有文章,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这些只是从导师的学术水平来考虑,师德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关注高校师生的成长和发展。
考研调剂到双非院校、然后又被分配了一个年轻导师,最后发现这位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论文,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题主内心的巨大落差。不过,考研不易,读研也不易,在这里,我还是要给题主一些鼓励和安慰。
首先,这位导师(这里不确定其职称是副教授还是讲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并不代表他学术能力差,也有可能是其博士就读学校和博士导师的原因。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对教授、研究生导师、团队负责人等的考核评价一般并不考察论文的署名顺序,而主要考察论文质量,以及是否与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一致。对一个高层次人才来说,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研究方向不明确,就算发再多第一作者论文都没用。另外,评价考核体系中往往还有人才培养的指标,如果指导的学生没有像样的论文,说明导师的指导是失败的,如果导师还要和学生争第一作者,更是会受到业界的鄙视。所以,很多导师都不会挂第一作者,而是让学生挂第一作者(当然,论文肯定也是学生写的)。但也有特殊情况,一些学校在职称评审中有第一作者论文要求,而很多导师仍然是副教授职称,为了评职称,导师会“厚着脸皮”挂第一作者,反倒让学生挂通讯作者。除了这种情况以外,我此前招聘时还遇到过一些学校或学院,要求博士的成果必须挂导师第一作者,或者说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可视同学生第一作者。如果题主的导师在博士期间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有第一作者SCI论文也是正常的。
其次,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但他可能有其他业绩。虽然这位导师没有第一作者SCI论文,但他能从一所专业实力还不错的高校里博士毕业,毕业两年后就被聘为研究生导师,这说明这位导师还是有点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的。而考察学术水平,SCI论文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做工程应用的人,很多都倾向于发EI、写专利,或者联合申报成果奖励。其中成果奖励,特别是技术发明奖和技术进步奖,通常都是用于表彰在工程应用方面解决了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个的分量比SCI论文重得多。另外,做工程应用研究的人在申报自然基金项目方面也不是很擅长,但他们可以做国家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这个项目的分量也不轻。由于他毕业时间不长,可能很多项目刚接手或者还没做完,一些成果可能也还没有凝练,只要是有项目和团队支持,将来想凑几篇SCI应该不是难事。
最后,即便导师没有以第一作者发表过SCI,指导一个硕士研究生也足够了。如果我们抛开上面两个比较乐观的猜测,则基本可以判断这位导师确实学术能力有限,英语写作能力一般,理论水平一般。实际上,这样的老师在高校里很多,很多45岁以上的老教师,当年硕士毕业留校,学术基础一般,而且当年学校对SCI都没有要求,所以很多老师都不会写SCI,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这是因为,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更多扮演的是指路人角色,给你一个方向,给你一点启发,给你提供一些实验条件,然后给你一些任务,给你一点压力,其他的,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摸索。真正合格的研究生,扮演的是导师的助手、合作者的角色。
所以,对题主来说,研究生期间是挑战和机会并存的,如果导师确实不太会写SCI,那题主可以主动承担起来,在导师的短板上多做一些工作,多钻研一下SCI的写作套路,把导师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自己得到成长的同时,也帮助导师成长。
不怕老师没一作,就怕老师抢一作
导师做不到的,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做到,俗话说:没有状元师傅,只有状元徒弟。马云老师也没搞出来什么物联网不是?马化腾导师也没搞出个腾讯不是?
初试分数重要还是SCI重要?要不要水SCI?
很多人应该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虽然我也是!
但是昨天某乎上就有做科研的大牛分析了,
抛开录取的事件,只说sci论文的话,陈同学这事明显是助长了水论文的风气,这样的话以后为了考研人人都去水了,反正初试低个几十分也能逆袭!
大牛是这么说的,
1,目前正常985,211学校,都是承认导师sci挂通讯作者=一作的地位的,而部分二本,陈鑫同学学校就是,不承认。也就是说,导师不挂一作的话,这篇sci写了等于没写,既不算完成科研任务,也评不上职称,相当于白忙活白给学生打工。
2,为什么说水论文呢?其一是这个刊物是水刊,版面费就是一万多,(说白了就是赚钱),很多正经的名校导师都不会让学生去发,因为挂个这种水论文的通讯作者,对名校导师来说是污点,发水刊发的多了,申请科研基金都会被拒。但是对非名校的导师就很有用。
3,水论文其二就是大牛也打开论文分析了,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套路论文(做研究的就是严谨,不到100%,哪怕99.9%也说基本上),换句话说,相当于一个x+y=10的函数公式,这就是发sci套路公式,换个内容进去又能生成一篇。1+9是一篇,2+8也是一篇。
4,这种风气并非是先例,而是刚好上了热榜。有大佬也搜索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虚假论文被撤刊,以及太水的论文里,全国所有省市加起来,山东独占1/3,其中济宁更是厉害,独占全国1/4,高达110多篇。济宁医学院 也上榜。
5,水刊的说法。这个也是基本可以证实的,据大牛说,frontier的刊物基本都水刊,其中名下三个刊物已经被中科院贴了红牌(意思是科研禁止发这个刊物,发了也不算数),刚好这次的sci是属于没挂红牌的一个刊,据大牛讲,想发的同学们也要抓点紧了,这个没挂牌的估计也坚持不了多久,一两年也会被挂,到时候就不算做sci了。
6,就是很多人疑惑的风气了,这就可能导致以后的风气就是,考名校人手得备一个sci了,水也得水一个,找人,花钱,找套路公式,找研究的学长带等等。
7,未经考证的:
据某位山东本地硕士说,在山东这种事已经屡见不鲜,主要是现在不仅学生竞争大,老师竞争更大。很多名校博士任教排不上号,只能去二本双非任教。但是他们是名校硕博毕业,懂得高端学术圈子的玩法(重视论文),所以就开始大搞论文风,不仅本校硕士,本科生也都参与。各种狂刷国外sci,
经统计很多二本双非一本的国外sci发表数量都超过了清北了。(未考证,主观感觉不太可能)
教育
2022-11-06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一定要跟着读。原因有两点:
1. 年轻导师拼劲足,为了晋升需要发表大量的文章,如果你导师下边就你自己,恭喜你!导师发文章就需要许多实验,你可能需要做的就是做做实验,处理一下数据,文章老师负责写,将你列为第二作者,并且你也会得到写文章的机会,这对你以后的发展大有好处(有多少人想读博,却因为没有文章而对博士望而却步)。
2. 如果你导师看点事的话,它会帮助你拿很多奖,发文章带名字的纸基额后果就是学业奖学金你是一等,国家奖学金还有你,这可是一个很好地壮大自己,丰富自己的好机会。
我是一位在读博士生,有什么不懂得咱们可以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