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滴滴违法违规被罚80.26亿,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被罚80亿, 滴滴到底错哪? 它硬生生捅破一个时代的默契 | 文化纵横
2022年7月21日,滴滴因存在16项违法事实,被处以80.26亿元罚款并全网通报,引发公众关注。遥想中国互联网的草创时期,受益于宽松的乃至鼓励性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度享有一般实业所不具有的巨大创新试错空间,也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和大规模扩张。然而,2020年秋至2021年夏互联网企业出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打破了一个时代的默契。本文指出,“滴滴事件”并非单纯的国家-资本关系偶发事件,它反映出新技术革命时代,资本要素与国家能力之间的深刻紧张。“滴滴事件”以数据安全问题为表征,但其背后体现的,是数据安全与资本垄断逻辑的并生与杂糅。一方面,“滴滴事件”及其数据安全危机确实触碰到国家安全的底线逻辑;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产生则衍生自资本垄断的基本机理。在新技术时代,技术公司既是国家发展的同行者,也是国家治理的挑战者。维护国家安全与驯服资本垄断是技术政治时代的两大治理目标,两者不可偏废。也只有在国家治理及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审视治理逻辑、推进协同发展、引导技术公司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够化解“安全”与“垄断”两大难题,真正驯服大型技术公司。
滴滴被处80.26亿元罚款,在正义的铁锤之下,我们看到了滴滴存在16项违法事实,这80多亿的处罚力度还是非常大的,这也给很多互联网企业提了一个醒,过度收集用户信息,过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行不通的,国家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是予以严格保护的,对于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是绝不容忍的。所以,这80亿的处罚不但是对滴滴的惩戒,也是对其他网络运营者的重大警示。#鸿水说#
中国的环境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企业还是要做一些违法违规的事?你是否有算过你违法违规的成本?#我要上头条#
金毛大汪汪
2022-09-26今天下午,关于滴滴被处罚的消息,冲上了热搜。
其实,这条新闻的字里行间之中,还有着比80.26亿这个数字,更值得深挖的地方。
首先,开出这张天价罚单的单位就值得大家深度关注。这张80.26亿的罚单是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开出的。
如果,不是今天这条新闻,估计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这个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于2011年5月。
2018年03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这个规定中明确,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
在目前这个流量时代、app时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实权派的部门,我相信他会越来越引人关注。
第二,开出罚单的理由。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披露,滴滴公司共存在16项违法事实,归纳起来主要是8个方面。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滴滴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
第二个方面,滴滴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
第三个方面,滴滴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年龄段信息、职业信息、亲情关系信息、“家”和“公司”打车地址信息
第四个方面,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的精准位置(经纬度)信息
第五个方面,过度收集司机学历信息,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
第六个方面,滴滴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常驻城市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
第七个方面,滴滴在乘客使用顺风车服务时频繁索取无关的“电话权限”;
第八个方面,滴滴未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19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从这8个方面可以看出,使用滴滴app的用户和司机,在滴滴面前就是一个透明人,他不光可以搜集你的信息,甚至可以根据已知信息,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常驻城市信、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
要知道,这些信息,很多都是滴滴公司在未尽到个人信息处理告知义务、未尽到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的情况下采集的,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除此之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还发现,滴滴公司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滴滴公司违法违规运营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因涉及国家安全,没有公开其中的细节。
这里面,滴滴还搜集了多少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没有泄露,作者不得而知,只能继续留意权威部门的披露。
第三,滴滴涉嫌违反的法律,也值得大家关注。
根据消息披露,滴滴公司相关违法行为最早开始于2015年6月,持续至今,时间长达7年,持续违反2017年6月实施的《网络安全法》、2021年9月实施的《数据安全法》和2021年11月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从这些法条的名称上来看,大家就可以知道,我国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保障上,是有法可依的。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像滴滴这样的公司一定还会出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一定会从一个“冷衙门”变得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