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框架,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哲学与文化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内容必修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包括哪些内容,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原理,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观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矛盾法则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毛主席在其著名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说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法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主要矛盾无必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可有效帮助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局面,做到人间清醒。
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认识和阐述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关系
首先笔者要指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万物内部,事物深刻本质层次(不能感知)都包含着精神(造物主)与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内部,事物不甚深刻本质层次(能够感知)包含着物质形态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矛盾的特殊性。
笔者主张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万物内部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的普遍性的涵义,主要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普遍存在,是指宇宙万物不甚深刻本质层次,普遍存在着物质形态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宇宙万物内部普遍存在着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同类事物存在着相同的矛盾的特殊性;唯物辩证法未能指出矛盾普遍性的内容,宇宙万物深刻本质层次,普遍存在着精神(造物主)与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宇宙万物内部普遍存在着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未能从矛盾的普遍性精神(造物主)与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来认识理解矛盾的特殊性物质形态之间的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的一种涵义。“一切现实的矛盾(不是幻想的矛盾)都是具体的,都包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两个侧面。矛盾的普遍性的涵义,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毛泽东同志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 以上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的一种涵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普遍存在。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的另一种涵义。“一切矛盾不仅有特殊性,而且有普遍性,两者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切矛盾由于个性而分别地表现为单个的具体事物,又由于共性而隶属于一定的种类。” 以上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论述,指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的另一涵义:一切矛盾不仅有特殊性,表现为单个的具体事物,而且有普遍性,而隶属于一定的种类。
笔者认为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的另一涵义,“又由于共性而隶属于一定的种类”,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共性,也就是同类事物具有相同的矛盾的特殊性。从范围看,是反映某一种类的事物包含着相同的矛盾的特殊性;从性质看,是反映事物不甚深刻本质物质形态之间的对立统一。笔者所主张的矛盾的普遍性,从范围看,是反映整个宇宙一切有形事物都包含着的相同的矛盾;从性质看,是反映事物深刻本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统一。因此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普遍性,从所反映的矛盾的范围和性质来看,依旧属于矛盾的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的两种涵义,都只是局限于事物的矛盾特殊性,一是指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普遍存在;二是指事物不仅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即事物的个性,同类事物还具有相同的矛盾的特殊性即同类事物的共性。唯物辩证法并未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普遍存在的矛盾,即存在于宇宙一切有形事物内部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矛盾: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2、笔者主张的矛盾的普遍性
笔者主张的矛盾的普遍性即一切有形事物的共性的涵义是指:宇宙一切有形事物内部及其发展全过程,都存在着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这种宇宙万物共有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其一是说,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构成一切有形事物自身;其二是说,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决定一切事物的形成及发展全过程,即精神(造物主)以物质为原材料,创造宇宙万物,主宰发展全过程。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意识的成分是物质与精神(造物主)的对立统一构成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全过程,是精神(造物主)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决定的。
构成一切有形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单元是原始物质微粒,所有原始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精神(造物主),原始物质微粒是由物质与精神(造物主)的对立统一构成,也就是说一切有形事物的成分是由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精神(造物主)将原始物质微粒以及其它层次的物质形态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基本粒子、原子、分子、能量、场、星球、水、土、动物、植物、人等客观世界一切有形事物,也就是说一切有形事物是由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而形成,或者说精神以物质为原材料创造了万物;万物按照各自的特殊规律运动变化,是由精神创造事物的本质,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特殊规律的具体内容,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或者说精神主宰万物。
柒
2022-09-2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具体介绍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论
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①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②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③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唯物辩证法
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其重要原理有:
①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②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③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④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作用。
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认识论
本部分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其重要原理有: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原理。
②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
③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④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
⑤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原理。
⑥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
⑦真理的具体性原理。
⑧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⑨检验真理标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
⑩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4)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学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3、科学社会主义
(1)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3)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特此声明: 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