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新诗发展至今有几个阶段?代表作、代表人物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诗词会衰落吗#
诗言志,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情感的释放和思想的高度提炼的迸发。有文字记载的始于《诗经》,盛于唐宋。唐宋以后,逐渐衰落。虽然以后的各个阶段都有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但质量都逊于唐宋。五.四新文化以来出现的新诗,虽然格式自由了,但依旧有韵律美。改革开放新时期初期,文学一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诗歌也应运而盛。朦胧诗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五六十年代歌唱社会主义,歌唱新生活的诗人。让一度繁荣的景象走向冷寂,让诗歌失去了观众和读者群,进入了相互吹捧的怪圈。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好多人整天为生活而奔波,诗歌又很难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读者是越来越少。虽然现在也有许多人在写诗,出诗集,但是没有个有效的规范,写出来的东西除了作者自己,很少有人看。唐宋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宝瑰遗产,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什么呢,口水诗吗,分行的大白话吗?
清代诗算古诗吗?
古诗和现代诗(新诗,仿旧体诗)的划分是以语言系统变化为标准的。
中国文字语言发展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记录文字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切换。换而言之,使用文言文作为官方记录文字的时期,所产生的诗歌,才真正在定义上是“古诗”,文章才真正是“古文”。
而到了近代,记录语言、官方语言都以白话为主,文艺创作也以现代诗、散文、小说为主,完全取代了文言文记录的主导地位,这是文化概念上的翻天覆地,因此新时代在文言文基础上的文艺创作(古文、古诗),就都成为了没有生活基础的凭空想象、仿古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只能称之为现代古诗,仿古诗。
而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显然是在清末民初出现的,因此,清代的古诗,从生活基础,创作源泉,写作方法,包括用韵、格式、内容、意境各方面来说,都属于真正的古诗,当然在清末就有逐渐西化的过程,不过这是必然的过渡阶段。
就整体而言,清诗不但是古诗,而且是中国古诗史上仅次于唐诗、宋诗两个阶段的第三高峰时期,或者我们这么说,古诗的发展,到了清代的大一统繁荣时期,实现了一次回光返照。
然后就在伪古,仿古的路子上一去不复返了。
若干阶段,若干代表作,若干代表人物,但这些都是星夜螢光,我曾看到过,赞美过它们的诗情画意,但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传统诗歌,犹如红日,把我脑海照耀得一片金色,我就忘却了曾在夜空闪爍的新诗,只记得若干,若干,若干……
新诗的发展历程
我们要写论文了,是写新诗的发慌历程,如果哪位仁兄知道,请告诉我,谢谢了,感激不尽!展开
我来答
啄B木W鸟
LV.14 2006-12-08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左岸
2022-11-25这两天文坛发生了两件挺轰动的事儿,发表一下个人的一点拙见。
第一件事情是《小说月刊》发出正式通知,公告诸位作家朋友,投稿的时候凡是涉及对话处,请自行使用冒号、双引号。
第二件事情是,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贾浅浅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基本了解大致情况。身为名作家之女,去年,她有几首惹人争议的诗流出(具体作品附图),被大众嘲笑为“屎尿屁”诗,随即她个人履历也被扒出,大众认为她年纪轻轻即成副教授,疑似与作家父亲有关。
二代身份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的确应该接受公众监督。无论个人的升迁还是加入作协的程序是否合规,都应该要经得起专业的审视。
但,令我不吐不快的是,大部分网友好像模糊了问题的焦点。把视线放在了所谓的“屎尿屁”诗歌上,而非背后的公平公正。
为什么说这样做非理性呢?屎尿屁能不能入诗、是否太过浅白,并不是衡量新诗专业的维度。是否有文字的精炼之妙,是否有精神主张上的实验和探索,才是衡量一首诗的关键。换句话说,需要用文学的专业性讨论来替代非文学因素的讨论。
大部分的网友借由这个事件,最终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了事,接力赛一样嘲弄诗人和作家狗屁不如。最终的收获又是啥呢?
就拿《小说月刊》这个通知举例。大部分网友读到,立马就嘲笑起:现在的作家连小学生都不如了吗?
这个通知就一定有道理吗?根据我有限的文学知识,不用双引号的作家多得去了:贝克特、西蒙、萨拉马戈和后期的乔伊斯都不用,国内的莫言、苏童、格非很多作品也不用。王朔有段时间就喜欢用一口气憋死人不偿命的长句,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标点也是内容的一部分,用不用根据内容的需要。每个作家都有每个作家的语感,有时候做些语感的实验或者文本的创新,也是值得提倡的。
贾浅浅的“屎尿屁”诗水平到底如何,此处不做评判。但请大众不要认为,一旦“屎尿屁”入诗,就是狗屁不通,连你都不如。请去读读布考斯基的诗好吗?
所谓大众口中的口语诗,不过是诗歌写作的口语化。自现代新诗诞生以来,“口语化”“非诗化”“大众化”等口号始终萦绕在百年新诗发展史的上空。白话传统与新诗的关系,胡适的理论、实践就是其中无法逾越的一环。
目前大众认可的(知名度高的)北岛、舒婷、海子、顾城、食指、杨炼,是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派”,他们多使用系列琐碎的意象、写得十分晦涩。其实在他们刚横空出世的时候,艾青、李英、臧克家等老一辈作家也对他们冷嘲热讽。
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后朦胧诗”的阶段,当代诗人韩东、西川、于坚,他们逐渐开始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以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为例,韩东完全反叛朦胧诗人杨炼曾在1980年发表的长诗《大雁塔》中赋予其作为民族悲剧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民族文化的积淀等象征的深刻内涵,用充满了揶揄和反讽的语句,传达了一种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
在这首诗里(见附图),关于大雁塔和民族英雄的故事不见了,有的只是爬上来又爬下去的游客,不得意的、发福的人们,他们爬上去、走下来,走进大街,转眼不见了。
你可以说这是回车键写作。可这首写于1983年的诗,就是一首划时代的的杰作,它采取了反崇高、反价值甚至反文化的思想策略,极具探索性,无论文本上还是个人意识还是精神主张上。这和当时的美术新潮,萨特、黑格尔热都是同步的。抒写个人的生命体验在那个某运动刚刚结束的年代,是非常先锋先进的理念。
再比如,同样是“屎尿屁”,我就非常认可口语诗人伊沙写于1988年的《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账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的工夫
黄河已经流远
你也可以说这是非诗、口水诗。但这于我就是一首震撼之诗。它颠覆了关于母亲河的神话,瓦解了多年以来某种民族意识形态下的庞然大物,某种不可冒犯的权威和精神图腾。是平民化、庸常化叙事的文坛勇士。
至于后续的“下半身写作”、“后口语诗歌”此处就不一一介绍赘述了。总之,我想表达的是,你所认为的回车键写作,也是有传承和延续、有立场和观念的。这些写作者完全可以使用你所以为的、高深莫测的大词和意向写作(甚至他们都经历过这个探索阶段),但他们目前追求的就是摈弃抒情、摒弃大词、拒绝空洞虚假、从生命经验和生活出发、追求“事实诗意”。
甚至贾浅浅更多的诗歌写作,其实也是繁复的意向和华丽的辞藻罗列的居多,那几首“屎尿屁”不过是偶尔为之。是好是坏,你都看看再说。
扯的有点远,想聊的其实挺简单:是想舆论监督文二代利益输送的事儿,就谈具体的程序是否合法合理的问题;想谈诗歌写作,就从文学专业的角度来谈。前往别混为一谈,狂欢一顿了事。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