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1

中国当今的作曲家有没有超过施光南的?具体如何?

10 个回答

  • 教育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朋友提问当今而今眼目下有谁超过施光南。

    一,施光南是党的十一大以后开始光芒万丈的。记得七六年粉碎"四人帮",我们的语文兼音乐教师,在语文课上教唱施光南的《祝酒歌》。我回家唱,姐姐和母亲劝我。当时只能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其它歌曲不能唱,天那,我说这一定会改变的,文革遗毒一定会有人清算的。母亲姐姐惊到,哪样最好,你在外面不要说这些话,不然我家是富农,搞得不好挨批斗。从此我记往了施光南,买不起作业本,县城来的一位老师用纸烟壳将施光南的祝酒歌像诗排行一样,抄了送给我,我老感激了。

    二,三中全会后施光南为代表,刮起了一陈"乡村风"。记得,三中全会,大约1979年,夏天,我们班几个班花在传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班炸锅了,我出身不好,他们不理我,还是县城来的老师用一页纸,抄了送给我,并教唱了两遍,我老感激了。之后《我热恋的故土》,《黄土高坡》相继在春晚登台,刮起了一股"乡村风"。施光南在"乡村风“带头作用功不可磨。

    总之,施光南在当时代表了一种乡村风格题材的作曲风格和潮流,不可以以现在的《套马杆》风格作对比。作这种风格的作曲家家境清贫,而唱歌者却腰缠万贵。这个问答,设有太多的争论和辨论,让五0后,六0后回忆自已的青春年华,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渡过的。

  • 沉稳步伐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好呢,施光南是人们喜爱的著名作曲家,名作多多,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名作也很多,光《红楼楼》就名扬天下……其他很多好作品,我亦就不重重复了。还有一位世界级大师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作品,名作无数,如《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租国!》、《绿叶对根的情意》、《难忘今宵》等等,不一而举。谷老师的精彩作品捧红了很多歌唱家,歌星。如,李谷一,刘欢,毛阿敏,韦唯,成方圆,杭天琪,那英等等。是不是超过作曲家施光南,不好说,因为天妒英才施光南作曲家英年早逝,如果健康长寿,我想他是和王立平、谷建芬等著名作曲家老师并驾齐距的。

  • 岁月悠长

    原来一直认为施光南是一个优秀的作曲家,今听完才知道施光南原来还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

  • 金色回忆

    有两类作曲家:一类擅长漂亮的旋律;一类擅长和声织体和配器。两下里都熟稔的必是大家,有一边超常的也是名家。
        群众熟悉的作曲家多是前者:一生作品超过两千首的李劫夫、唐珂都以一批历历可数的歌曲为人们熟悉。
        当代的施光南、谷建芬,再往上一点的刘炽、吕远、瞿希贤都是旋律大师,美好的不可方物。
        王洛斌有点特殊,他面对的素材太丰富,不过必须是他的旋律天赋,才把那些美妙了千古的音调发掘出来。还有一生只写过33首歌的聂耳,没有多声部也是历史回声。作为中国音乐星空的灿烂流星,那23岁的轨迹也是奇迹!
        聂耳只比王洛斌大一岁,他们是一代人。那一代里还有伟大的冼星海,这个广东人是典型的旋律高手,而且是快手。但就他存世的手稿看,在和声与配器上不无差池。其实只要了解他在法国读书时的境遇和求学经历的蹇促,便在膜拜他的旋律成就的同时深切领会何以“黄河”是历经李焕之、瞿维、严良堃们润色的缘故。
        于是音乐家们的耦合便是一种奇特的现象。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乐坛上的“强力五人团”,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更擅旋律,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等更擅配器与和声,联手推出了一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高潮——至少我是这么看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曲阵列里也有这样的集体组合。某段时候,老“战友”创作群体里唐珂、生茂、晨耕、遇秋、洪源…们的名字经常列在一起。一定是时效紧迫下旋律—和声—配器…的流水作业催生了这种组合。当然它也说明了同为作曲家是各有专擅所长的。
        如果说旋律需要天赋(以及民间浸染)的话,作曲上的技术要求确是科班训练的必须。音律、调性、不同色彩下的和谐以及不同器乐特征的发挥和契合是作曲专业必须的训练并由此构成了它的技术壁垒。擅写旋律的未必会写出色彩丰富的织体与和声;似乎大部头的恢宏交响才是音乐家们毕生渴望达到的殿堂顶层。
        所以写歌曲的作曲家与写交响的作曲家好像是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的区别,是同一时段内基因相同生存各异的两类人群。就像你知道譚盾或者瞿小松们十分牛叉,但你脑海里不存着他的旋律也没有他写的歌——因为几乎没有。而中国音乐圣殿段位极高又充满争议的王西麟老师干脆认为,只会写歌曲而没有交响乐作品的都不是完整的作曲家。
        在我辈的耳廓里,可称旋律和交响兼擅的恐怕只有杜鸣心。不过做不成“杜鸣心”做“刘炽”也好生了得!不记得刘炽写过什么恢宏交响,但从《一条大河》到《英雄儿女》,从《祖国颂》到“荡起双桨”,让作品成为一段国家历史的音乐母题可不是别人能做到的。
        歌曲是与群众结合最紧密的音乐;乐曲是沉淀和升华了的文化符号;歌剧与交响乐是基于上述基础的民族音乐精神的代表。越往上走越需要更多资源和能量的聚集,得手的机率越小。如果未能在音乐厅呈现,则作曲家的创作无以与时代沟通。倒是因势而长,创新求实,这一代年轻的音乐家们有一些不同凡响的实践——金承志以及上海彩虹全新的都市合唱从内容到形式的大受欢迎;舒楠从影视剧音乐到大型综艺音乐的宽频创作;而并不年轻的金巍持续高水准的合唱编配弥漫了几十年来各个层次的合唱舞台。
        一个作曲家以合唱编配而著称,这是很罕见的创作现象。这是敏锐的旋律直觉与高超的和声与配器技巧的纯熟组合。哪怕它是在前人歌曲上的再创作,这重“创作”却是在升华与普及、传承与再造意义上的独辟蹊径,我甚至认为其意义不亚于以变化多端的人声比之于交响乐团各乐部和器乐的效果,而人声的交响不啻于天下最美妙的乐音。
        一个作家的价值在于他的作品有跨时空的认可。一个作曲家的价值在于他作品的传播。在这个意义上,金巍,我以为你已经做成了旋律和技巧兼得的这一个。当然我们愿意听到你新的原创作品,但是你已经做出了无出其右的成绩——那么多人在唱你编配的合唱,而合唱不就是最大多数人的音乐心声吗?

  • 岁月如酒

    改革开放初期,被称为四大作曲家的有施光南,王酩,王立平,谷建芬。乞今无人超越。

  • 教育

    乘着歌声的翅膀(十三)
    老歌历久弥坚,新歌昙花一现
    首先,老作曲家大多数都是科班出身的,即使不是科班出身的,也有很高的非凡的艺术创作水平和能力。同时,老作曲家一般都是先下基层深入生活,然后再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著名作曲家铁源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时,经过无数次推敲修改,一遍遍弹奏改动,几易其稿自己仍然觉得不完美,一气之下,最后把曲谱草稿弹个纸球扔到垃圾纸篓里了。铁源夫人在纸篓里把它捡回来,没想到经过董振厚同志首唱,蒋大为的翻唱,这首歌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经久不衰的声乐名曲。
    老作曲家创作歌曲是认真负责、百炼成钢的,其作品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然而,现在的一些年轻的作曲家出国留学,没有学到西方古典音乐的精髓,反倒是把资产阶级自由化腐朽堕落的东西带了回来。这样的作曲家怎么能创作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音乐艺术是人类灵魂深处律动的高雅的精神活动。
    音乐艺术一定是珠穆朗玛峰,不是你家门前的小河沟。
    音乐艺术是聂耳、冼星海、施光南们用跳动的音符为我们点燃的革命火炬和前进号角!
    下图左起依次为:英年早逝的男高音、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首唱者——“战士歌唱家”董振厚;《义勇军进行曲》——后来的国歌的曲作者聂耳;《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冼星海;歌剧《屈原》的缔造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

  • 风华不减

    施光南作曲:抓住生活特点.特色,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激扬澎湃比所有作曲家更上一层楼……

  • 秋水伊人

    我对此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至今仍然特别钟情施光南的所有作品。八十年代是施光南的音乐天下。电影电视剧插曲,流行舒情乐坛,大街小巷都是他的作曲。现在好像没有一个作曲家能达到他的巅峰。个人观点。

  • 沉稳大叔

    现在所有的作曲家捆一块也赶不上一个施光南,因为作曲的出发点不一样,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天上,地下。悲哀啊,

  • 沉稳风度

    施光南如果还活着,将会谱写更多绚丽的篇章。他确实是一名怪才,无人能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