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云南至今都没有一位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为什么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云南有著名的作家艾芜,在文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你非要问没人获茅盾文学奖是否有什么因素,我只能说你在钻牛角尖。
这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之后,才能够随之产生丰富的精神文明。云南地处祖国的边陲。虽然他与几个国家接壤,但都是落后发展中国家,文化更是落后。现在中国的文化圈子,都是人际关系比较。云南地区落后的。经济不能够支撑它的文化快速的发展和庞大的文化创作队伍。不能否认中国文化界早已经结成了各种圈子。云南地区有许多的民族文化可以写作的素材,而且有丰富的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果有才华的中国作家能够沉到云南那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去表现那里的民族风情和中华文化传统。以云南民族文化为基因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够大放异彩。希望国家能给云南以更多的支持,云南许多的作家和写作者能够努力写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环球时报社评#:重庆的“英雄气”为何引发强烈共鸣?】重庆本轮山火明火终于全部扑灭了。根据最新通报,重庆各处森林火灾全面转入清理看守阶段,“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在持续的极端高温和干旱环境下,扑灭山火面临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但从第一起山火爆发到各处山火全部扑灭,只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这很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英雄气”是在社交平台上最火的关键词。
重庆是一个山城,山与人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山火对重庆人来说,是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激发了保护家园的众志成城。在这场“十八路英雄”扑灭山火的行动里,冲在一线的是消防员、武警官兵、解放军、医护人员,他们身后,是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坚实后盾——有插着五星红旗送物资的“摩托崽儿”,有扛着油锯开辟隔离带的父子,有拿着喇叭协调物资的女孩,还有送外卖的、做饭的、递水的、开挖掘机的……在那些奋不顾身的逆行身影中,有军人、有党员,有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普通人。在肆虐的山火面前,他们牢牢拧成了一股绳。
这种“英雄气”既是重庆的,更是中国人的。网友口中这场“史诗般的救火”,来自全国的托举之力。由于火灾形势严峻紧迫,从国家部委到甘肃、云南等兄弟省份,都对重庆进行了大力支援,为快速扑灭明火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重庆雄起”的加油打气此起彼伏,无数令人动容的细节场景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刷屏。的确,如果没有一点“英雄气”,这些是根本不可能通过“摆拍”而实现的。真正引发共鸣的,正是在这些普通又勇敢的人们身上闪耀着的、中国人面对灾难或外敌时所共有的血性、意志和团结。
耐人寻味的是,美西方一些媒体对这次重庆遭遇灾害的观察视角,与国内舆论场截然不同。向来拿着放大镜观察中国的他们,对高温、限电、疫情带来的不便大书特书,甚至冷嘲热讽,刻意放大社会在应对灾害时出现的细节矛盾和分歧,反而对引起中国社会最大共鸣的“团结灭火”只字不提,这本身就是不厚道、甚至不人道的。他们不是没看到,而是不愿相信、不肯承认,在应对灾难方面,中国就是做得挺不错的。
美国也是饱受山火之苦的国家,不仅加州大火年年烧,大面积干旱也正在成为愈发突出的问题。然而那些山火烧出的,是资源只向富人开放的严重贫富差距,是“不交钱就不灭火”的冰冷“规则”,是灾后物价疯涨、恶性案件频发的趁火打劫。然而在这次重庆山火里,人们看到的是志愿者肩挑背扛把冰水送给一线消防员,是摩托车店主免费外借价格不菲的越野摩托车用于救灾,是加油站免费为“摩托大军”加油……同时,尽管多重灾害并发,但一切依然是有序的。
过去几十年里,美西方有不少人研究中国,自认为很了解中国。但他们做出的预测和判断,往往被现实证明是完全错误的。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中国人侠肝义胆、保家卫国的性格不够了解,对中国社会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传统不够熟悉,从而导致一厢情愿、屡屡误判。尤其是最近这些年,美西方舆论更加倾向于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中国为什么能”,试图营造一种“即使你做到了也不光彩”的妖魔化氛围。不得不说,这不仅仅是傲慢,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堕落。但他们怎么也解释不了,为何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山火一烧就是几个月,为何美国的住宅楼坍塌却遭遇了荒诞的“考古式救援”。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朴素、最深沉、最广泛,也是最强大的情感。无论是渡江战役中老百姓划着小舢板冒着枪林弹雨将解放军送过长江,还是汶川地震后15位空降兵在5000米高空的生死“盲跳”,抑或是这次重庆山火中志愿者头灯组成的“星光长城”,在每一个危难关头和紧急时刻,每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有千千万万的人自发地站出来。这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的“基本盘”。
我感觉,估计是我们河南省地处中原,作家才有内容可写作、得奖的吧。别的地方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读书是一种低成本爱好,不仅能够让人与现实短暂脱离,享受心灵的平静,还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跟见解。
有了互联网后,全民阅读时代兴起,能够跟大家见面的书目越来越多,有机会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跟实体书相比,电子书籍的定价总是要稍低一些。甚至只要用户不丢失、删除文档,电子书也能够永久保存。更何况电子屏幕也能勾勾画画,也能够记录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体悟,数字阅读渐渐受到读书人青睐。
但电子书和实体书的手感总归是不同的,手里拿着书本,眼睛望着纸张,真正触碰实体书带来的细致感受跟电子阅读是不一样的。然而,纸质书的定价时常会让人望而却步。
在平价好书这件事上,你永远可以相信PDD平台。4月2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PDD为了追随世界读书日的脚步,特地设立了“多多读书月”。
4月20日,PDD第三季的“多多读书月”活动正式开启!本次活动,PDD将联合上百家出版社和图书出版公司,设立书籍线上专区,以亿元读书基金补贴超500万册正版经典热销图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公司,正在扫榻以迎。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榜单好书,预备与你一见钟情。不用怀疑,此时此刻在拼多多,你可以用超实惠价格拿到高价值的书。
不仅如此,PDD也希望能够将知识惠及更多人群。因此PDD以身作则,有了去年4月和8月、今年4月的“多多读书月”活动。这也是PDD平台历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知识普惠行动。
从今年的“多多读书月”开始,PDD再次为读书活动加码。PDD发起的“为你读书”公益行动邀请了地方政府、主流媒体、知名作家等,先后走过四川、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甘肃等地的山区中小学、特殊学校,带着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读书,累计捐书已逾十万册。
跟拼多多一起读好书,做好事。平价好书,全民“悦”读,PDD正在成为新的书籍风向标。
因为我还没有报名参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从获奖分布图看,获奖比较多的大都是人文气息比较浓或历史感比较厚重的地方,如河南、陕西。那都是千年古都啊!作者生活在那样的地方,人文气息重,笔力自然也不同;而茅盾文学奖又偏向于这种传统厚重的文学,结果可想而知。至于云南,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从未听说有哪些比较出名的作家,网上搜索了也没有,鲁迅文学奖倒获得过几个,两个诗歌奖和军旅作品报告文学奖。表演艺术家倒是很多,如李丽萍、李谷一等都出自云南。云南是孔雀的故乡,也是歌者的天堂,这也许就是云南为什么少出文学家而多出艺术家的原因吧!
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福东寺聆听云南省作协主席范稳先生关于文学的对话。
有请范稳老师,在福东寺,敞开一场文学的对话!
范稳,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暨文艺名家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两部反映抗战历史文化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和《重庆之眼》。新近出版反映脱贫攻坚战的长篇小说《太阳转身》。曾获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和2017年“中国好书”奖。2021《当代》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等诸多国内重要文学奖项。…………
教育
2022-11-02云南至今没有一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是什么原因?我作为云南人也很想搞清楚这一原因,以便云南作家奋起直追,早日荣登茅奖台。
云南作家至今未获茅奖,原因很多,我想只谈两点:第一、云南作家的作品远没有达到茅盾文学奖要求的标准。我们知道,茅奖是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文学四大奖项之一,重点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它要求作品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深、人性水平高、作品反映的内容广阔宏大、折射的人文精神富于创新等等。这样一种要求,来衡量云南作家的作品,谁能达到?那么为什么云南作家现在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呢?这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社会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大家都知道,50年代,云南出了一大批全国有名的作家,如写《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白桦、电影《五朵金花》作者赵季康、公浦等,那时云南的作家走在全国前列。原因何在?因为那时云南地处边彊,对敌斗争复杂,加之少数民族风情,人文地理特殊,人们对这些东西具有神秘感,所以能产生大量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南文坛逐渐归于沉寂。从历史文化看,云南地处偏僻,受中原文化影晌相对弱,又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末端,经济社会发展不快,这些无疑对作家的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我想,这是云南作家至今没有一位登上茅奖台的第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对文化的投入相对就低,对作家的培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创造各种有利于作家和作品诞生的措施不够等等。从以上这些条件看,云南作家要登上茅奖领奖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