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中文系男生适合从事什么工作?_中文系的男生有什么特点

想咨询一下关于中文系男生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中文系的男生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岁月如歌

    “流氓作家”贾平凹有一次在复旦大学进行演讲,提问环节,一个女大学生毫不避讳地问道:“您的作品我看了,写的都是男欢女爱这些不正经的东西,您是不是只会写这些,别的都不会?”

    全场顿时议论纷纷,贾平凹却很淡定,他只是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就让女大学生哑口无言,全场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 - 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贾平凹与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一次对话里,曾如此谈及《废都》对自己人生和写作的影响:“在我一生中,对人情世故了解得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文革’中我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其次就是关于《废都》的争论。”

    贾平凹曾不止一次地说过,《废都》带给他个人的灾难是最多的。“《废都》留给我的阴影影响了我整个90年代,给我带来的是,‘誉满天下,毁满天下’。《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流言实在可怕……”

    “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社会上各种反响特别大,您作为责任编辑听到的是批评多,还是肯定多?”记者问。

    “开始的时候肯定多,很多评论家都写了评论,比如雷达、白烨他们,几乎没有人回避不写。”田珍颖还清楚地记得新书出版的空前盛况:“那天平凹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名售书,很多读者早早就去了,排的队很长,我们出版社的领导分秒不离地陪同,这也是我们北京出版社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

    但是风雨来得也很迅猛,贾平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那年上半年,全国都在说《废都》,当时针对《废都》的批评有些就超出文学的范围。《废都》出版时,大量的是正面评述,但后来风向突变,当时香港出版了一本《废都大评》,出版时压缩了一半篇目,好评文章被压缩了,批评文章占了主体。“一夜之间我成了流氓作家、反动作家、颓废作家,帽子戴得特别大。”

    《废都》被禁,贾平凹从人生巅峰一下子跌到人生低谷,如此大的落差让他身心憔悴,病倒住院了。在医院,他结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护士,她把贾平凹照顾得井井有条,帮他洗衣做饭,陪他读书,贾平凹都记在心里,后来发现,护士竟然是他的忠实书迷,两人也因此有了爱的火花,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不得不承认,贾平凹女人缘真好,对付女人也很有一套,难怪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活在女人堆里的作家”。

    贾平凹有三大爱好:喝酒、品茶、赏美人。晚年,他回到老家西安,不小心来到一家特色茶馆,一进门,就被里面的12位美人吸引了,她们气质高雅,光鲜亮丽,看起来尊贵无比。但贾平凹这次认怂了,他想接近她们又不敢接近,不是害羞,而是害怕,直觉告诉他这12个美人不简单,为解开心中的疑惑,他决定深入虎穴。

    她们情同姊妹,亲密热络,一方有难,其他人全力相助,画面温馨美好。

    然而,随着故事的一幕幕上演,这份美好的情感却成了镜花水月,渐渐露出了斑驳可怖的裂隙。

    她们的相聚,就像茶庄的名字一样,只能暂时小坐,不可久留。

    他回到寒舍,闭门写书,2020年,年近70的贾平凹携新作《暂坐》归来,这本书所描写的就是茶馆中12位美人的故事,此书一发,顿时抢购一空。

    有一次贾老去复旦大学演讲,就有女大学说他总是写不正经的东西,是否黔驴技穷?他只是淡淡地回答道:“我并不是刻意这样写的,我写的都是当时的现状,上一辈条件艰苦,男人压力很大,生活不如意,所以就往女人身上靠,放空自己。”

    确实,贾老的作品非常真实,比如从《暂坐》中你会发现很多熟悉的影子,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找到你自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以书观己,最为真切。

    什么是“暂坐”,人生百态,我们都不过是一场暂坐罢了,如果你现在觉得累了,或是迷茫了,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也许就会找到不一样的人生方向。

    虽然有人批评《暂坐》,但也有很多读者表示: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作品,因为它能指引我们找到未来的方向,摆脱迷茫的当下。

    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让读者读后有所感悟,学到知识!

    生活纷纷扰扰到底什么是真实?人生百态,有时想来,不过都是一场“暂坐”罢了,如果累了,不如静下心来,品一杯茶,看一本书,休息一下,也许前路自然明了。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看一看”入手。

  • 岁月如梦

    转发一篇一个北大学子自嘲的文章(不知道怎么转载,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非原创):

    大家好,我是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届本科生曹直,现场有不少人认识我(欢呼)。谢谢大家!也有人不认识我啊,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曹直,中文系14级本科毕业生,中文男足队长。对,就是那个整天踢球不咋的,还发公众号的那个中文男足。今天讲述的同学都非常优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出色的表现,所以被叫过来,跟大家分享经验。但我就不一样了,我完全是因为踢球踢得差被叫过来的。


    现在想想呢,我很幸运。在中文男足踢了四年球。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在我们这儿踢球,你踢得差完全没有关系,只有一点要求,你只要足够快乐就行。可能因为我踢的最差,所以带给别人的快乐最多,所以我在大三那年,我成功当选上了我们的队长。我们的公众号有句宣传语:中文男足,你的快乐源泉。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快乐足球经历。


    2014年,我考上北大中文系。当时,我是我们高中十九年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欢呼)。跟很多考进北大的同学一样,我那时候自信心爆棚,就觉得没有什么是自己干不成的——只要我努力,我的大学生活一定会过得既快乐,又多彩,又成功。
    因为我最拿手的是足球,所以我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文男足。然后第一场新生杯比赛,我们踢信科(全场笑。注:信科是北大第一男生大系,而中文系的男生数量,你懂得)……(尴尬地)对,大家都知道。刚开始我对自己很有自信,因为我腿比较短,所以步频快,所以爆发力也比较强。而且从小到大踢球,有一定的自信心。所以我就想:信科能有多厉害,我跑这么快,肯定可以打爆他们的一条边路,没有问题的。
    然后直到比赛开始,我才发现是我想多了,开场整整七分钟,我连球都没有碰到过一次。
    不过我最后还是碰到球了,因为第八分钟的时候,信科进球了(全场笑)……我作为前锋,要把球抱回中圈开球。此后,信科以一个近乎均匀的速度进球,所以,这样算下来,平均每8分钟我就能碰一次球(全场笑)。一场比赛80分钟嘛,所以那场比赛,丢了10个球。当时我怎么说呢,跟这个世界杯上的梅西一样,慌得一批(全场笑)。
    从那场比赛之后呢,我就正式开启了我大学四年的输球时光(全场笑)。其实开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丝崩溃的,因为我开始意识到,原来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风顺、如偿所愿。而且更遗憾的是,足球并不是我失败的全部,它只是我逐渐认识自我的一个开始(全场笑)。在这四年里,我发现自己不光是足球,学习、恋爱(注:现在成功了)、就业,每一件事情,我都很失败。

    今年北大杯结束之后,我们做了一件球衣,对,就是我身上穿的这一件,上面写了一行英文(指大屏幕):“just lose it!" (全场笑,鼓掌)

    我觉得这句话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每当遭遇挫折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在中文男足那些输球的时光。可以说是足球让我习惯了失败,也让我明白应该如何面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如意的生活。
    所以经常有人问我,你们中文男足是不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我总说,不是。举个例子吧,可能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压上,压上,输五个和输八个没有区别,但进一个我们能吹一辈子。”然后今年北大杯,我就真的有一个能吹一辈子的机会,那场我们打的是医学。当时我在前场拿球,一个单刀机会,一对一面对方门将。我调整脚步、起脚打门,一脚抽射(停顿),然后球打在了边网上,没进(全场笑)。
    四年了,我一个球也没进(全场笑,鼓掌,欢呼)。呃,其实仔细想一想,也不是一个球都没有进,因为,胡老师谢幕战的时候,他打守门员,我还进过他一个乌龙球。我想这就是我为啥在公众号上被黑的那么惨的原因罢(全场笑)。
    其实我想说的是,即使我来北大四年了,我的足球生涯毫无亮点,过程也尴尬无聊,但我依然热爱足球。我很享受每一次在球场奔跑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就足够了,这无关乎结果,甚至,无关乎过程。

    很多北大人自嘲说,考上北大,也许就是我们这辈子的人生巅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就要毕业,其中有的要步入社会。其实我现在倒想通了一点,就是,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呢,失败是远远多于成功的。但那又怎么样呢?失败并不可耻。

    北大将永远伟大,而我却依旧平凡,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最后呢,我想给分享我们公众号里的一段文字,献给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同学:中文男足的意义大抵如此,它教会我们失败,教会我们平庸,教会我们面对现实。但管他呢,谁说十八岁的成功就不是成功?既然站上过巅峰,还怕什么深渊无穷——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 撩人心.

    没错,我们国家确实文科生太多了。
    央行发文说,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应加强理工科等基础教育。
    我出身中文系,最初觉得央行在胡说八道,都说中文系无用,文史哲专业无用,但你是否知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文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文学科,如文史哲专业;二是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专业。前者更注重思想性,后者实用性更强一些,总之,二者都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知识,特别是我们今天强调“四个自信”,更需要这些学科的人才。
    但是,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这个学科,而在于这个学科招揽的学生是否过多。
    前些年高校扩招,院校扩招最严重的,莫过于文史哲学科,比如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文秘学、语文教育,历史系、哲学系也很多,法学扩招也不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学科扩招成本很低,招几个博士,安排几个教研室,十几万科研经费,就差不多了。教室、宿舍都是现成的。
    而且,这些扩招学校大多原本是理工科院校,文科基础相对薄弱,文科氛围相对淡薄。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整体不高,这个我们从教育部学科评估就能看出来。当然,有些同学中文天赋好,不怎么需要老师点拨,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才能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
    这也就导致了就业问题,学生就业情况整体状况不好。
    有人说,中文专业+男生,考公考教师都是横着走,但是考不上的大有人在。不少中文系男生,毕业后去了中交某公局,去项目部上;很多女生,去了某些私立中学。工作究竟如何,这个不好评判。
    其实,国家也觉得理工科学生现在还不够用。不信你看,这两年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就分流,一半人去读高中,一半人去读职中。而职业教育中,文科类专业少之又少。这是好事情,既能提高就业,还能支持国家产业升级。
    为什么会这样?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人首先要生存要吃饱,然后才会有哲学有艺术。各国发展也正是如此,特别是后发国家,更强调理工科重要性,当理科红利释放之后,社会整体发展到一定程度,蛋糕大到一定程度,文科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说,工业核心技术在外国人手里,我们吃饭发展受制于人,这时就更需要理工科了。
    文科永远都重要,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加强对理科生的文科教育,使之更具有人文气息,这才是现阶段更重要的。
    毕竟,我们不能超越所处的历史阶段去谈问题,否则我们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挑起性别对立、文理对立、城乡对立等话题的,不是蠢人,都是坏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