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俄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毛泽东给彭德怀寄书轶事|视角文章】□□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毛泽东寄列宁所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给在闽西指挥红军的彭德怀。该书从理论上对布尔什维克在第一次俄国革命中的战略和策略进行了探索并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策略,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和战略的思想。毛泽东在书上用铅笔写道:”此书要在大革命时期读着,就不会犯错误”。
□□一段时间后,毛泽东又为彭德怀寄去《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这本书中,列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列宁指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思想,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毛泽东又在书上写道:“你看了以前送的那一本书,叫做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你看了《‘左派’幼稚病》才会知道,‘左’与右同样有危害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能量思想的书籍可给人以启迪、引导,这正是毛泽东给彭德怀寄书的良苦用心。
都是共产党,是党内的两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领导者是列宁),孟什维克是少数派。后来布尔什维克发展成为后来的俄共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区别:领袖不同、思想主张不同、最终结局不同
1、领袖不同:前者是列宁,后者是马尔托夫。
2、思想主张不同:
孟什维克主张:坚持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并认为党员并不需要高度集中化组织化,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布尔什维克主张: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净化党员群体。
3、最终结局不同:前者建立了时间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后者被迫流亡海外。
也可以说二者最初都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不同派别。1.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的音译,它最后是由列宁创建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是列宁同志建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与孟什维克决裂,苏维埃俄国建立后改名为共产党,因此俄国共产党也叫布尔什维克党即俄共;
2.孟什维克。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地处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早期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1903年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克主义。
沙俄末名将高尔察克,能力和魄力都不小,只能说生不逢时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高尔察克是一位充满理想爱国主义情怀的悲情英雄。但能力又不足,没有政治能力。有点像明末的李定国,高尔察克在无数苏俄内战的白军头领中,是比较有魅力的一个。但就能力而言,远不如邓尼金。而随着他的去世,“高尔察克宝藏”就此成为俄罗斯最神奇的宝藏传说。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是俄罗斯世袭贵族出身,良好的出身使得他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在俄罗斯海军学校毕业之后成为沙皇俄国的职业海军军官,一战中任舰队水雷总队队长,42岁任黑海舰队司令。次年晋升海军上将。在十月革命后,他返回俄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后来成为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苏俄时的白卫军总头目,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等地区。在欧美国家的支持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的最高执政者”和俄国陆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19年底被红军击败后被同伙交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于1920年2月7日在伊尔库茨克被布尔什维克处决。
苏联时期对高尔察克的评价无疑是负面的,而当苏联解体之后,他的地位又无限拔高。但实际上,高尔察克此人志大才疏,他之所以能成为舰队司令和就封上将,他的出身无疑是首选的。相比之下他比解放农奴出身邓尼金差得太远,实际上,高尔察克不是忠君爱国之辈,不仅不忠君也不爱国,他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实际上窃取了全俄政府最高权力,自己又再扶植了一个傀儡政府总理,立宪民主党人出身的佩佩利亚耶夫。说他拥护共和,不如说是投机革命,在这一点上。高尔察克以为自己大权在握,实际上又只是西伯利亚权贵们的一个挡箭牌,当1919年底丢失鄂木斯克后,他立刻就被右翼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卖掉了。
高尔察克少年时即有神童之名,在海军学校的六年间,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四国语言,在日俄战争(旅顺)爆发,身在中国的高尔察克被俘,后来高尔察克经美国返回祖国。被沙皇任命为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沙俄前线的溃败和民生的凋敝导致二月革命,沙俄帝国崩溃。1918年11月4日,在协约国的支持下,高尔察克出任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长,建立军政府,自称俄国最高执政,海陆军武装力量最高司令。在他的全力经营下,到1919年3月,高尔察克麾下已有百万军民。达到了他一生的高光时刻。高尔察克对自己统治下的俄国未来早就有规划,他试图在俄国建立一个类似拿破仑发动政变之后的军政合一政府。并由他担任独裁者及元首。
1919年高尔察克政变后,仅仅一个月,因为高尔察克白军在西伯利亚的横征暴敛六个月之后,在西伯利亚发生了 80 多次农民起义,为此高尔察克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规定,赋予军区指挥官在一个领土或另一个领土宣布戒严的权利,并有权惩罚责任人,直至死刑“以确保总体安全”。1919年 4月28日,14万红军以伏龙芝为主帅,以夏伯阳和图哈切夫斯基为先锋开始对高尔察克发动进攻。高尔察克溃不成军。到8月4日,白卫军最后丢盔弃甲地向西伯利亚逃去。实际上高尔察克手下的军队却没有什么战斗力,欺负欺负平民游击队还可以,遇到伏龙芝简直是被摁着打。再就是作为海军司令指挥陆军作战确实有些不伦不类。就是一个俄国版的张灵甫。当个舰长还可以,当军队总指挥确实差点。
1920年2月7日凌晨,高尔察克、临时政府总理佩佩利亚科夫被契卡处刑。尸体葬于安加拉河冰窟。高尔察克时年46岁。
岁月悠长
2022-11-25“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1918电影#
这句话出自前苏联1939年的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是影片中列宁的卫士瓦西里对他的妻子所说。
当时刚刚经过十月革命,新生苏维埃政权立身不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新生俄国和帝国主义、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斗争如火如荼。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俄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国家和人民几近于山穷水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列宁作为俄国革命的第一领导人,受到了各方敌对势力的针对甚至刺杀。影片开始以瓦西里的视角叙述,当时,面对全国性粮食短缺,俄国政府开始派人下乡征粮,瓦西里正是其中一个,他在下乡征粮前回家看望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妻子把家里唯一一个大列巴(面包)悄悄放进了瓦西里的口袋,瓦西里在走的时候,又偷偷把面包放在了桌子上。临走时候,瓦西里安慰妻子说了那句经典的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一九一八》是在1939上映的,这个时间段很特殊,尤其是对于苏联来说,刚刚结束大清洗运动的苏联上映的电影一定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但是这仍不失为一个好电影,电影中塑造的列宁形象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主义的领导者,他充满激情、可以身先士卒、有主见,甚至是专制蛮横,但是他通常是对的。他对底层人民充满同情,他是所有人的精神领袖,所以大家在听到“我已经不咳嗽了”,是那么的激动。
如果不在那个时代,很难想象到列宁对于苏联人民的意义,他是革命导师,精神领袖,即使把个人崇拜搞到极致的斯大林也不敢与之争锋。作为一部政治宣传片,《列宁在1918》完全超出它本身的意义。
除了对列宁的刻画,影片很难得的从底层民众身上探索,瓦西里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意义绝不仅是说出那句台词。民众需要一个希望,在物质匮乏,连年战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下,有一个希望可以让民众更好的活下去。
政治宣传片起于政治,而不止于政治。正如那句台词,总要对未来有所希望,人不能没有希望的活着。
#宅家观影指南# #知名台词# #三十年代电影# #微头条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