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郑强教授有没有可能获得院士或者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物理学家杨振宁:“我们太看重英语了,但是英语也是平时用得最少的;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接触的物理化学,反而学得更晚,比重更低,这很不合理…… ”
杨振宁教授是中国著名学者、物理学家,曾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诸多自然科学界奖章,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可谓是当今全球自然科学界成就最高的学者之一。
杨振宁说,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我们的教育与美国相比差别很大。中国传统教育小孩是学会乖乖地听话,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这个观念影响到孩子长大后做人以至做学问的观念和态度。现在国内对英语科目有些过分重视,浪费了孩子们宝贵 的时间,真正有用的物理化科目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家长觉得物理化学好像学了也没什么用,可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都离不开物理化学,比如动能,热能,声音,阳光都是物理的一方面。
参加过高考的同学都知道,每天背英语单词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每天起早贪黑背单词背课文,可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英语成绩就是很难提高。如果高考拿不到110分以上,也就意味着基本会与985高校无缘。尤其是偏科的学生,更是吃亏。
从去年开始,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整顿,科目类教育机构全部取缔,各种中英文早教班层出不穷,许多还在牙牙学语的婴幼儿,就已经开始了英语的学习。他们的理由也很直接:孩子学英语越早,对英语产生兴趣也越早,这样可帮助孩子把英语当成第二母语。
郑强教授也认为,现在人们把英语的地位抬得太高,甚至已经高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这不禁让我们思考,这样真的是为孩子们好吗?
郑强教授还提到:日本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0多年都没有出过日本,人家照样拿奖!至于那些炒作“不会英语就等于文盲的人”,基本上都是某某外语机构,或者某某补课机构的受益者。
国内的一组数据显示,从初中阶段开始,至少70%的家庭都会开始对子女参加英语补习班开始了投资。其中大部分家庭都是在课余时间支出大量的学费自愿参加学习辅导。这种情况甚至很多家庭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给孩子报辅导班了。
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家杨振宁更是直言不讳:“我们太看重英语了,但是英语也是平时用得最少的,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接触的物理化学,反而学得更晚,比重更低,这就很不合理。”
物理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次基础物理理论的革新就意味着面临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比如武器研发、高科技产品制造、航天事业等等,都离不开物理。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精心培养的人才,有一半都选择了去美国发展!比如被称作打破哈佛300年规定的物理天才尹希,是中科院少年班培养出来的,最后却为了科研环境自愿加入美国国籍。说实话,这种例子不在少数,很让人痛心。
我们国家的繁荣复兴需要大量数理化方面的人才,我们国家未来要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我们自己所用。不可否认的是,物理这门学科有一定的入门门槛,对于孩子而言,物理世界是未知而奇妙的,要用正确的方式来为他们打开物理的大门,正确引导孩子对物理的认知,才能从小让他们产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何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呢?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周立伟给孩子们推荐了一套专门为孩子打造的儿童科学启蒙书——《这就是物理》。
如果你惧怕深奥、枯燥的物理,这套书会颠覆你对物理的认识!你会发现物理原来可以如此的有趣,如此的简单,甚至还可以如故事般生动,吸引人!
《这就是物理》包含电、热、光、引力、能量、物质、磁性、声音、运动分册。向孩子解释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物理问题。如果你的孩子还习惯去上各种补习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那根本解决不了孩子厌学、产生逆反的心理,不妨给5-15岁的孩子带一套《这就是物理》,培养他们对理科学习的兴趣。
这套书打破了传统呆板的学习方式,以漫画加故事的形式,把这些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非常便于孩子接受。 而且还通过故事当中人物的对话,来提出对生活现象的疑问,来启发孩子的思考。
学龄前的孩子、中小学生都可以看这套绘本,因为涉及的10个主题都是中小学阶段必须接触的主题,知识点也和课堂所学的知识点有85%的重合,虽然没有讲的非常深入,但是却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基本的启蒙。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家长的未来,如果你家里有孩子,就让孩子自己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开拓头脑增长见识。
未来的科技发展离不开数理化,从小培养孩子学习数理化的兴趣,培养他们一双发现世界、对未来探索的眼睛以及对生活和科学的热爱!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即可获取。
真不愧是“敢言教授”!关于诺贝尔奖和外语,大家来听听郑强教授是怎么说的,他说:中国的中小学你们都是知道的,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年年奥林匹克竞赛把那些外国小孩打得片甲不回!
那数学能把他们吓死,那你要这么整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数学系主任都应该是咱们中国人,那为什么中国的数学,现在在世界上二流都排不上呢?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人都在找原因,得不到诺贝尔奖就整个什么“英籍华裔”、“美籍华裔”,都挺高兴的,好像跟我们有关,我告诉你,只有郑强听到这样的消息以后心痛,觉得是耻辱,你能这么说吗?
我先说那个钱永健,是美籍华裔,是我们的光荣。我说那是你不要脸,为啥呢?
你要这么整,那美国还有诺贝尔奖吗?你看他小学在哪儿读,出生在哪里,美国那些得诺贝尔奖的人,他爷爷都不是美国人,你都说是他们国家的,那怎么能这么说呢?
何况,你要沾到“华裔”,我觉得对我们的伤害更大,因为跟钱永健同级、同年,得诺贝尔奖,我们的邻居日本,得了4个!
我告诉你,讲“裔”是最让我们刺痛的,因为跟他同年,日本有两个,日裔美籍的,这么小的小日本,竟然有两个“裔”,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才产生了一个“裔”,你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
你看日本这4个人,2个本土,2个日裔美籍,我今天要特别说这个老头,这个老头,我告诉你们,60年,没有领过一次护照,没有出过一次国,我要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外语耗竭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学生宝贵的时光。人家60年没出过国,人家就不能得诺贝尔奖了吗?
这20年来,我们过度的夸大了外语在中国孩子成长教育当中的分量,实际上是我们民族极其不自信的显著表现!
我没有说外语不好,没有外语就没有我今天,但是我看到,中国不论是对人才的培养的评价,还是孩子们你们花的精力方面,我要不指出来这个问题,我说是“对不起你们”,所以我要讲,谁说的“不会外语就是文盲”?你知道谁说的吗?到今天都不知道,是吧?那郑老师告诉你,给你们检举揭发一下,谁说不会外语、外语不好就是文盲?谁说的?文盲说的!
以上是郑强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所提到的关于诺贝尔奖和外语的看法,郑强教授曾经留学日本,对日本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不得不说,他所提到的这两点确实值得我们教育界深思。
1⃣现在的孩子参加奥赛,有多少是真正出于兴趣和爱好?还是为了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多一些筹码?
2⃣关于外语,有多少孩子从学龄前就开始英语启蒙、磨耳朵?很多家庭每年甚至不惜花大价钱让孩子去学习英语,真的有必要么?
大家都来说说看…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关注@学爸讲方法,让孩子学得更高效,告别低水平的勤奋!如果您对学霸们系统的学习方法感兴趣,推荐大家看看这个:
?《清北学霸学习方法》?专栏课程(10节视频课,可反复观看),可以先看看第6课(前面)和第1课(免费),觉得有所启发,您再下单!课程内容包括:如何搞定偏科,如何高效记忆,如何告别作业拖拉,如何快速提升等。
❗️点击图片下方的“看一看”即可查看课程❗️
#家庭教育加油站# #学问分享官# #学浪计划#
天天前呼后拥的,倒是挺热闹,做个领导可以了,顶级学术圈还是不要了吧
先说结论:不可能评为院士,绝无可能获诺贝尔奖。
我不知道提问者是崇拜还是调侃,真实的是这个问题可笑了点。
。。。。。省略一段话,不评价是“教育家”也好,“网红教授”也罢;也不评论崇拜者吆喝“教育部长”、“清北校长”,还是抵毁者“耍嘴皮子”、“说的比做的多”,单从学术成就来看:
郑强教授发表论文450+篇(很高产了),其中CNS是零、SCI影响因子>10为4篇,当然三大奖是零,其实长江杰青也有点勉强,优青问题不大。
院士是本领域公认的绝对的领军人物,至少有国家自然科学、发明奖二等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显然郑强教授不具备。
给郑强教授的最佳称呼为:教育呼吁家!至于诺奖还是算了。
老东家有块石头,上书“求是”,是不错的注解。
这个问题就是给郑强教授拉仇恨,害人啊。
第一,就目前郑强的学术成果与成就,几乎不可能评院士,绝不可能评诺奖;
第二,郑强01和02年(年份也许会有偏差)评长江和杰清的时候,他的成果在当时并不差,一部分回复说,他没有CNS,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并不多,甚至于上长江都很勉强。这种评价是不客观的,不能以现在中国学者发SCI的质量和数量来要求。2000-2007年,郑强作为一个系主任,接连拿下长江,杰青,百千万国家级人才,这就说明,在当时,他就是处于优秀的,领先的那一批;
第三,在成为校领导之后,我也认为他直接领导科研的时间精力变少了,所以近些年来落后于和他同一批上各类人才的学者,所以结论就是他评不上院士了。
第四,这可能是他个人能力,机遇导致的后继乏力,也可能是个人主动的职业选择,感觉他在教育管理上投入了很大心血和热情。
第五,郑强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应该评上院士,应该获得诺奖,所以我说这个题问是把他架在火上,好像是为他鸣不平,从而导致一通乱批。
第六,评不评院士,其实和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一个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其实又有多大关系呢。
第七,至于很多人喜欢他,很多人不喜欢他这种风格的领导,见仁见智,不在本回复讨论范围内。就我个人而言,我挺喜欢的,一个原因,听他讲话,我不打瞌睡。听了太多党委书记,校长的报告,有时候打呼噜得把自己打醒,哈哈。
郑强教授应该是个教育家。对教育事业有独到的思维。
至于评院士和获奖,那是郑强教授自己的事或机遇什么的。不是我们小民百姓所能掌握和预料的。
我希望郑教授能夠得到。他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科学院,没有院士;外国,却没有这个奖项。
郑强嘴巴会说,能吹能侃能忽悠,这也是个本事,评上院士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评选院士并不是就凭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的。但要评上诺贝尔奖似乎非常渺茫,提出这个问题就有点可笑。
陈楚涵Royal.Free
2022-11-22郑强教授:“为什么莫言能得诺贝尔奖,而巴金、曹禺、鲁迅得不了奖?是因为莫言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让世界敬佩的中国!”这句话是肯定现在的中国强大,让世界敬佩。那么对莫言的评价该如何理解?是肯定莫言与巴佥、曹禺、鲁迅一样?还是另有深意:为了打压中国,而树立一个符合西方口味的榜样,如苏联那五位诺奖得主?我个人对莫言几乎靠自学而由现在的成就(不评论思想性,单论文学技巧)由衷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