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2

双非学校,工科硕士,导师50多岁,硕导副教授,没有项目,没有论文,不让出去实习,应该怎么办?

想咨询一下关于双非学校,工科硕士,导师50多岁,硕导副教授,没有项目,没有论文,不让出去实习,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静以修心丶

    退学

  • 陈....

    北大院士博导被推免生嫌弃本科第一学历不是985?

    保研的本科生发现目标院校北京大学的硕导和博导本科毕业于双非大学,于是放弃了保研北大,并且提出要北大整顿师资。


    这位本科生也太飘了,北京大学的这位博导虽然毕业于双非大学,但是他的成就斐然,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导师竟然被嫌弃?!

    姑且不论,湘潭大学过去曾经是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仅仅就强调本科院校出身的问题谈一点看法。这只能说明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所谓第一学历985211的过分迷信,过度解读,把人们的思想带偏了。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导师?不在于他本科毕业于哪所学校,而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过分强调本科第一学历,所谓985211,就是出身决定论,是不可取的,不利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微头条名师团# #今日头条# #高考名师团#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讨论,在下面留言。[握手][微笑]

  • 教育

    很多学校有规定,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不能招收研究生。你说的情况如果属实的话,就直接向学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和学校研究生处或研究生部申请更换导师。

  • 沐馨

    我读研的时候也没课题,精力全在考证上,现在考出来了爽歪歪,论文么随便搞搞后来差点毕不了业。我在据说是最好的双非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就那点时间,实习是浪费时间,看看书泡泡妞,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的事。有课题更好,没课题就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向看完这个领域所有的成果看到什么程度了,说不定会找出闪光点,没闪光点也能写遍总结性论文发表。想考博就准备,不想就准备工作,反正不能闲着让自己后悔!是不是觉得我比你导师不会当导师?

  • 9527

    踏踏实实做研究,硕士还没到拼导师的程度。

  • 秋色宜人

    #当今社会,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硕士研究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研究生算是凤毛麟角吧,但并不是每一个研究生毕业后都能混的如鱼得水,跟专业、地域甚至自己的性格等诸多因素有关。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还是值得读,特别是对于双非院校的本科和专科生来说读研更为重要。我见过很多因读研改变命运学生。高学历意味着可以触摸到高平台,才可能有更高的起点。先不说去大学任教,就是各类科研院所的招聘也是硕士起步。

    十年前我还在读大学,堂哥是学校的硕导,因为我经常去他的实验室玩,也认识了一些他带的研究生。堂哥每届带4个全日制研究生,1-2个在职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中有工作在西部地区电厂的,有乡镇教师,有应届生,更多的是私企。那是2008年,堂哥带的4个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均进入外企和国企,应届生起薪税前6.5k,有过两年电厂工作经验读研的毕业起薪12k,有过四年外企工作经验的去外企起薪15k,反观他们的本科同学,大多数仍然原地踏步。总体来说工科研究生出路还是不错的。

    几年前我研究生毕业时,同班同学更多的也是流入体制内和外企,研究生毕业流入一般私企几率不大,即使私企,也是赫赫有名的。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了。如今省部级单位的公考也越来越倾向于2年工作经历的硕士以上学历,研究生的起点平台高,此言不虚,高学历也意味着低竞争,在本科职位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研究生的优势尽显。尤其是体制内,硕士起点就比本科高了一个档次,其他条件相当时,研究生的后续的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研,研究生,顾名思义,要有科研成果。然而85%以上的硕士毕业后没有从事科研,而是活跃于各行各业。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硕士的目的就是提高学历,暂缓就业,而不是对科研感兴趣。针对这一点,出台了新的政策,那就是专硕。让更多的学生分流,更贴近于就业。2016年后的政策导向是值得期待的,全日制专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该成为主流,让有科研兴趣的读学硕,人尽其才,可以改变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更好的发挥其能力。

    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900多万,研究生录取人数将达到120多万,从这个比例来说,即使是今天的研究生,那也是人中龙凤。所以不需要过多考虑研究生的存在问题,干就完了。

  • 秋色宜人

    招进来然后放你出去实习,你想多了吧,就是没课题,养着你还可以做事情吧,下个研究生来了就可能有课题了啊。一定要导师先有课题才能做吗?我建议你还是退学,浮夸的心态做不好事情,毕业都成问题,何必浪费时间。

  • 风去了无痕

    考博被放鸽子两次,遇到这种导师咋办?
    说说我情况吧,本硕双非,硕士期间比较拼,拿过国奖,主持过省级课题,发表过3个cssci1个cssci扩展4个北核,硕士大论文拿了省优秀论文,于是准备考博
    2019年末研三那会准备报考上海某211的老师,老师非常欢迎加了微信,每个月都会与其汇报一次,结果自2020年三月起,该老师微信便不再回复,深感老师已经有意向人选,我也只得放弃。
    硕士毕业后我开始工作了,结果该老师可能也被学生放鸽子了,就跟我发消息说,要不要再来这里读博呀,并且承诺如果录取,一定收我。因为方向确实很一致,我与老师约定好,如果录取一定收我进组
    辛苦一年准备,顺利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录取,而且是总排名第二,第一名放弃了资格,我第一志愿选好意向导师,便准备档案转档事宜,此时已经是21年5月,6月拟录取公示完毕,联系招生办进课题组,却发现,我的导师变成了另一人,二者姓氏都一样姓w,我当时就很恼火,研究生招生老师似乎怕我跑了似的,一个劲鼓吹调剂导师怎么怎么好,资源怎么怎么多,我听了能有什么办法,考上也不容易,硬着头皮读吧
    暑假被调剂的导师拉进组干活,也没有什么言语交流,就是干,研究方向也是转变极大,暑假两个月真的是很苦很苦。开学了,本想和调剂导师见个面说说话,唠唠家常,拉近拉近师生距离,结果见面,该导师就喷我水平低,把我暑期写的3w多字书稿贬低的一无是处,顺带还问候了我硕导哪个大学毕业的,本来讲好的暑假来回上海开会的高铁票也没报销。
    秉着做事接受批评,为人要谦逊的态度,我很积极的找导师谈论文,谈研究方向,结果导师不耐烦的来一句,博士发论文太功利了,没必要,先好好做他的项目,其次就是研究方向根本不要找他谈,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再接着,研讨会也成了导师的个人演讲会,一讲就是4个多小时,临末留了5分钟问大家有什么看法。。。
    最操蛋的是,进组一了解才发现,课题组延期前辈不少,退学的也有好几个,tm的延期就算了,延期了之后论文发表也是少的可怜,可能都不如招进来的一些外校硕士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进院后,本来在外宣传的5000元博士补贴也变成了2000元起步+做三助一辅,把原本就少的科研时间挤的零零碎碎,更别说还要上课了,如果提出不做还不可以,这还是强制的。。。让人深深疑惑我究竟是来读博还是来打工的。。。
    最令我无语的是,邀请我报考的导师收了一位排名十几名开外的补录学生,而且该生第一志愿也不是我报考的导师,对此,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得罪了该导?
    带着疑问也带着深深的不解,我选择离校弃学
    离校前,我报的那位导师跟我解释了不录我的原因,说是分学生那会不在现场,对我课题组遭遇深表同情,然后力邀我转导师进入他的课题组,不要弃学浪费学校名额。。。一顿言语攻势一度使我觉得又可以好好科研了,然而,这次我真的不想再被欺骗了
    于是继续弃学走程序, 该校一些人也露出了本来面目,调剂导师依然架子很高的讲了什么社会规则啊,名额啊之类的说教言辞,承诺的高铁费用报销全然不提,临末了还和我谈了谈能不能继续把书稿改改给他,我当时真的无语到了极点。。。可能这就是一些知识分子的吃相吧
    离校程序走的很快,唯一让我无奈的就是档案。辅导员总是一面推辞没时间,另一面赶紧催我离校,好似踢我出群,让我离宿比调档的事情紧迫多了。我开了人社厅的调档函给予辅导员,然辅导员总是以红戳是彩打,数量不够等原因托辞不寄档案,问她什么时候寄送,就说要寄也得11-12月。。。而负责档案的老师则说随时可以寄,(这里猜测,八成是我那个调剂导师下的旨意,故意卡我档案恶心恶心人)
    实在没辙,我只得给我报考的导师打了电话,我告诉这个老师,我因为他邀请才来该校考博读博,现在你没收我,我离开也是我的权利对吧,不卡档案是职业道德吧。。。该老师似乎还有一些良知,知道卡人档案不对,就赶紧施压辅导员寄档案了。于是,前些天还对我爱搭不理,脾气很爆的辅导员第二天就屁颠屁颠的寄档案了
    现在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快半个月了,遇到这种事情真是我人生的一大败笔,我发这个帖子也没什么其他意思,一是说说我的经历,二是就希望后来人谨慎择导,不要因为别人口头承诺轻易信人。
    条友投稿!

  • 闯出一片天

    在双非学校遇到这样的老师可以说他能保证你顺利毕业那就是遇人已淑,可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校兼职、家教、打工什么都好…如果你给你个有点能力的,对你抠的死,各种压榨你劳力与脑力,给你各种负面情绪,杂事太多,毕业还各种要挟你的话,你说你会不会痛苦啰~很多事情是双面的,利弊兼有

  • 教育

    这种副教授还能带研究生?这种副教授,在高校是不少的,但没有资格带研究生;严格说来,就是带本科生毕业论文都不合格。因为他自己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又如何去指导学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