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大类招生的利与弊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大类招生是趋势,对学生而言是利大于弊,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学业发展方向。但对于学生管理而言,变动太频繁,不便管理,但一切还是以学生为重。
美其名曰大类招生,其实就是个大坑,绝大多数孩子就是炮灰。金光闪闪的那几个专业,就是天下最大的诱饵
1.利于选拔人才
2.对不能确定专业的考生有利
3.对分数较低考生有利
4.思考空间更大
5.按专业排名分专业,对不能持续学习到位考生不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面临眼花缭乱的专业会感觉到选择困难。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相当的盲目性,不了解大学的学科设置,对自己将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发展方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而了解大学、了解自己都需要时间。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大学以后,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大类下各个专业的内涵,边学习,边选择,合理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就是按照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高校将相同、相近的学科门类,同院系或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直接填报大类名称即可。通过该方式录取的考生在本科阶段前1--2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大二大三再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如在某高校招生专业类中,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专业统一以“数学类”招生。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弄清楚某一个大类下面的细分专业,如果有你特别不能接受的专业,则要谨慎填报,因为将来专业分流的时候有可能会分到该专业。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模式:第一种: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
这是目前最长见的形式。这种招生专业类所包含的专业一般具有学科相近性,把一些特点相似或者具有相同属性的学科或专业合并在一起。如某农业大学将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统一以“植物生产类”招生。
同时,也有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的学生在进校一到两年时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以后再分流到不同专业进行具体专业课学习。如将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等专业组合再一起按照公共管理大类招生。
第二种:按院系招生
如数学科学学院按“数学类”,法学院按“法学类”等
第三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时新生入校时部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第四种: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
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北京大学“工科实验班”,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等。
虽然大类招生暂时延迟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时间,但未来还是要面临如何选专业,如何分流的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按照入学后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设定一定的分流比例。这种模式直接的弊端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二种: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这种方法看似更科学,但操作起来很困难。在实际中,大部分学生更乐意选择“热门专业”。
所以提前了解高校专业分流的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专业去向。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可以详细查看学校的《招生章程》来了解专业分流的政策。(阳光高考官网查询)
本人从事高校教育培训工作12年,走访全国500余所本专科院校,亲授在校大学生10000余名,从事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工作4年,服务过数百名湖南、浙江地区高考考生。《2019年浙江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已编写完成,只需二步即可免费获取:1、关注并转发,2、私信本人高中生提前关注!新高考大类招生到底怎么招?是“福”还是“坑”?目前,已有越多越多的高校推行“大类招生”,而其中“双一流”高校并不在少数。那么,这对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有什么影响,考生如何应对大类招生模式?为什么有家长说大类招生就是个“坑”?
winter
2022-11-18排位下降!中大今年废除大类招生,意外遇冷?
2022年,中山大学取消“大类招生”,改为实行专业招生模式,由18个大类招生专业改为69个专业招生。这样的好处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填报某个学校专业组里的志愿,专业调剂也只在同一专业组里调剂,和自己想学的专业不会有太大偏差。
今天我们再来分析对比一下中山大学2021-2022年投档录取数据,看看取消大类招生后的中山大学录取分数出现了什么变化,是上涨了,还是下跌了?
信息来源:高考直通车广东中学生、报考大学、勋哥生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