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大学学的法语,考研想考心理学,有可能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考研经验分享:英语专业考研最全分析
#考研择校#
英语专业,基础学科。可以考本专业,当然也可以跨专业考研。跟我们常说的数学专业一样。考研必考科目英语,理工科必考科目数学。所以这两门基础学科的专业,考研的时候,当然是比较有优势的。
首先,英语专业可以考本专业:英美文化或者语言学。这算是两个方向,但是考试的时候都差不多,专业课差不多。初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42二外日语或243二外法语或244二外德语;③727基础英语;④829英美文学。政治科目,都是要考的,但是二外的话,也就是公共科目2,可以选日语德语法语,大部分非语言类大学,可能最多的就是日语。大学里面日语其实学得都比较基础。科目3基础英语,一般是要达到专业八级水平,有一定得难度,想拿高分比较难。最后一门是英美文学,当然涉及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大学里面英语专业都有这方面的书籍。
其次,高翻。高翻,就是高级翻译,分笔译和口译。也叫MTI。很多大学都有开设这个方向。考试科目一般是四门:政治,英语基础,百科,翻硕英语。政治不说,英语基础的话,大部分学校应该是在6级英语之上,百科的话,有基本固定的参考书,汉语百科,背诵的东西比较多。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有些学校的百科会跟学校的优势专业相关,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的百科,好像很多名词解释就跟通信相关,估计学校的培养方案就是往这个方向走,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多研究一下真题,找到规律。翻硕英语的话,就跟普通的英语差不多,有些学校可能会出一篇中译英,一篇英译中。有些比较牛逼的大牛学校,还会出现翻译红楼梦。
再者,英语专业可以考学科英语。学科英语,原则上是划分为教育学类,其实大多数不会考很多英语。考试科目有:政治,英语,教育学综合,学科英语。教育学综合,有些学校是自己出题,有些是考333,反正也差不多不出这个范围。教育学综合有四门,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西方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四门,搞定就行。
最后,英语专业是可以跨考的。目前我知道的,英语专业跨考比较多的,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法学(非法)或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学,民俗学等比较多。英语作为考研必考科目,如果你确实不希望以后从事跟英语相关的,是可以选择跨考的,但是千万不要跨理工科。可以跨考文科任何专业。
以上是对英语专业考研的一个分析,当然也希望对大家有用。
“你二婶不知道打过多少胎”
在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姑姑和她说了这么一句话。这里的“二婶”,指的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张爱玲因自小过继给伯父,所以称呼生母为“二婶”。
现实中的张茂渊,是不大可能这样和侄女抖落嫂子的隐私的。当然,这还是无法证实的隐私。然而张爱玲却在晚年创作时,非要加上如此令人惊心触目的一笔,究竟是出于什么心理?
图一中坐着的富贵小姐,就是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虽然和小姑子张茂渊年纪相仿,但张茂渊是天足,而黄逸梵却缠了一双小脚。
这时谁也想不到,后来这双小脚逛遍了世界各地,甚至在阿尔卑斯山上滑雪,张茂渊都要输给她。
和张家相比,黄家的门第也不逊色,黄逸梵祖父曾和李鸿章在曾国藩麾下领军,官至首任长江水师提督。她父亲早逝,去世时她与孪生弟弟还在娘胎里。
她还小时,嫡母就为她定下了亲事,对方就是李鸿章的外孙、张佩纶的儿子张廷重,算是门当户对。
19岁那年,黄逸梵不情不愿嫁进了张家。从此开启她的噩梦。
这位张家少爷,端的是一副纨绔子弟的派头,他的一生,仅有一份短暂的靠亲戚谋得的差事而已。此外,便只有挥金如土,坐吃山空。
他抽大烟,赌博,嫖娼,养姨太太……面对丈夫的放荡堕落,黄逸梵忍无可忍,在结婚第五年,她毅然和小姑子张茂渊登上了开往欧洲的游轮,任所有亲友来劝阻,都不听。
那一年张爱玲4岁,弟弟张子静3岁。
她记得母亲那一天上船后,趴在竹床上哭了好久好久。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姐弟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收到母亲从国外寄来的玩具和衣服。
而这段时间里,张廷重则越发沉溺大烟和赌博之中,另一面,则不忘给妻子写信,请求她能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后来她和姨太太打了一场架,颜面尽失后将其撵出了张家。并从天津搬回了上海。
1928年,黄逸梵回来了,那是张爱玲童年中最幸福的时光,母亲时尚美丽,姑姑知性练达,父亲父亲戒掉了鸦片,家中日日欢声笑语。
可好景不长,张廷重又抽上了大烟。张家再次陷入无尽的争吵打闹声中。最终,黄逸梵决心离婚。不久独自赴往法国。
幸好,这一年她不顾张廷重的反对,“像拐卖人口一样”将女儿送进了学校读书,并将她的原名“张瑛”改为“张爱玲”,才不至于让一个天才少女就此埋没。
但是此后,母女的关系是不可能像普通人一般亲近了。原因很是简单:
一,黄逸梵生性爱好自由,爱好广泛,常年云游四海,行踪缥缈。
二,她自我意识更强,对子女心思越发淡然。
她当然也会关心女儿,只是方式总缺少温软,而是永远像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在指责一个学生的不是,生活上行举奇笨的张爱玲有时甚至被她当着客人的面骂为“猪”。
她时常强调自己为女儿的付出和牺牲,强调得久了,本身非常敏感的张爱玲也厌恶起来。所以后来听闻母亲曾经和一个美国男友交往时,她在《私欲》中说了两句影影绰绰的话:
“看得出来母亲为我牺牲很多,而且一直怀疑着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
大约是起步太晚,或者是不够努力,黄逸梵一生学过不少东西,花了大部分积蓄,却没能让其中一项成为谋生的技能。最后她只好和美国男友一起去新加坡做皮袋生意。
她曾交过许多男友,和不同的人同过居,最后遇到一个愿意和她结婚的,就是这位美国男友。
可惜,1941年,这位美国男友在太平洋战争的炮火中死去,45岁的她又开始一人四处流荡的日子。
而她的女儿张爱玲,不久后将在上海文坛一炮而红,璀璨生辉。
只是,母女俩越发疏离了。
五年后她再次回国时,整个人憔悴不堪,瘦的张茂渊直喊心疼,她则一言不发,站一旁接船的张爱玲也不说话,只是眼眶红了。
那时节,张爱玲大约正为情所困,母女俩各有各的悲伤与哀愁,却不相通。
1948年,黄逸梵再次前往英国,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出国,且没有再回来。为了谋生,她进了皮包厂做女工。
而张爱玲的辉煌也随着时代的潮水逐渐退去。
母女的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两人的联系越发少得可怜。1957年,她独自躺在病床上,客死异国。
黄逸梵去世将近20年,张爱玲还是无法释怀母亲对自己的伤害。她说过,自己抵抗力很强:“唯有母亲和胡某给她受过罪。”而这两人之所以能伤害他,不外乎因为她爱这两人。
她渴望母爱,可是自小却难得母亲的关爱,写下“打胎”这段文字的潜意识里,是责备母亲将心思都放在如何寻找下一段幸福上面,反而忽略了自己这个女儿,甚至将对女儿的抚养当成了一种毫无情感的投资、交易。
黄逸梵爱这个女儿吗?我想是爱的,不然为何当初愿意重归家庭抚育儿女,后来又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送女儿去读学费昂贵的学校?
然而她毕竟也是自私的,她担心自己的牺牲得不到回报,也不想像多数母亲一样只想后半生围着女儿转,她想尝试开始新的情感生活,当两者难以两全时,她焦虑,她质疑,呈现在女儿面前的就只有一个自私冷漠的母亲。
一个不曾得到温暖的人,怎么知道如何去温暖别人呢?黄逸梵如此,张爱玲亦如是。
Zhang123
2022-11-15〔1〕[最初曾以“论无意识”(UeberdasUnbewusste)为题在瑞士发表:《瑞士艺术与劳动月刊》(MonatesheftefürSchweizerArtundArbeit)(苏黎世),IV(1918年),第9卷,第464-472页,以及第11-1卷2,第548-558页。—英编者]实验心理学派之所以持这种观点,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总是单单局限于“正常”的事物,还有就在于实验本身的性质。迄今为止,人们还只能对最粗浅的心理过程进行实验。就其本质而言,复杂的心理功能根本不会进入基于精确测量的实验流程中,所以对它们的探究也就完全缺失。不过,就重要性而言,还有一个因素要远远超过以上原因,那就是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之间的隔离。自里博(Ribot)时期以来,法国心理学者一直专注于异常的心理现象。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比奈甚至宣称,病态心理会放大某些背离正常的行为,使其变得难以捉摸;而如果把这些行为单独拎出来的话,它们就好理解了。另外还有一位叫皮埃尔·让内的法国心理学家。他在萨佩特雷里工作,几乎毕生都奉献给了对心理病理过程的研究,而且卓有建树。不过,最能清楚说明潜意识的存在的,恰恰是异常的心理过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支持潜意识这个假设并对此予以激烈辩护的,就是医疗人员,尤其是精神疾病领域的医师。在法国,心理病理学的发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使之接受了存在“潜意识”过程的观点。与之相反,在德国是心理学丰富了心理病理学,向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方法,不过心理学却没有从心理病理学那里借鉴到对病理现象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德国的科学领域心理病理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法国的发展道路。除了在学术界所引起的关注之外,心理病理学研究还成了医务人物的一个课题。他们的专业工作迫使他们不得不去理解病人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样,后来就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和实际技术,即所谓的“精神分析法”。潜意识的概念在这个精神分析运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要远大于法国学派的发展,因为后者更关注潜意识过程自我表现的各种形式,而不是其诱因及其特殊内涵。15年前,在没有弗洛伊德学派的参与下,我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潜意识过程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同时阐释了那些有可能表现这些过程的方法。后来,通过跟一些学生的合作,我还阐明了潜意识过程对于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意义。——《文明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