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我是数学系的学生,想了解一下跨专业考研,有优势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朋友儿子读C9金融专业,考研也是本校本专业。这次考研没有过,朋友说没有400多分都没希望,这个专业竞争对手太强大了。
主要是工科生跨专业考金融专业,学数学的,物理的来考竞争太激烈,有数学考满分的。金融专业高端人才还是要学数学系。
听说北大考金融的,400分以上有100多个人。以后名校考研会越来越难,特别是热门专业。也有些学校不是热门专业的考研300分不到。
朋友儿子年前在魔都一互联网公司实习。朋友说儿子本来是准备二战,现在看到这样的分数,没有信心。如果是边工作边考研,要更拼了。儿子压力大,家长也一样。有些四战,五战的,还奋斗在考研路上。
朋友说如果二战不成,应届生身份没有了,以后通过社招没有工作经验就更加找不到好工作。现在就是纠结这个,应届生的身份也很重要。
现在找好工作要研究生学历,考研道路又是如此艰难,所以是继续考研还是本科就业,是个难题。
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专业课的难度,后悔选择了数学专业。
985名校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中数学竞赛省一,曾经非常后悔过,选择数学专业:有两个原因:
第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和对专业的认知不足。对自己的认知,无非就是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热爱。高中数学主要还是考套路,当初机械式地刷数学题,让自己产生了对数学的好感。可当真正接触了大学数学,才发觉,自己真的太渺小、太无能为力了。真正的数学,岂能
用“刷”来亵渎的。当思考一个个数学难题的时候,其实是在“折磨”自己。
第二、纯粹的数学就业难,除了当老师没有其它对口的职业,我还不喜欢当教师。
大四跨专业保研没成功,继续读本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生两年里,自学了编程、数据库,本科时修了金融学双学位。现在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是不会选择数学专业了,直接选择CS,再辅修些数学,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个一个学生的案例,首先肯定这个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读研究生阶段自学了CS和金融专业知识,这样就业面就宽了,有了更多选择。下面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1、 学基础学科难度,高中数学难度和大学数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需要天赋,不是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特别是985名校的数学系难度更大。选择前一定要评估好自己实力。千万不要难为自己。举个例子:故事发在北大,有一次在数学考试中,试题刁钻古怪,数学系的学生平均成绩才20多分,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60分,但有一个同学竟然考了个满分100分,这就是差距。
2、 基础学科就业面较窄,学之前自己一定要想好,喜不喜欢当教师,如果不喜欢,尽量不要选,因为毕业之后十有八九要从事教学。好多本科阶段学基础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大部转到其它专业去了,其中数学专业转方向还相对容易一些,可以转到统计学,计算机或者金融等专业,但也是有难度的,另外一些基础学科转方向难度相对较大。
3、 学习基础学科一定要有良好心态,不能想着赚大钱,不要一看CS或金融专业学生那么赚钱,就心态失衡,“学着这么难,赚得那么少!”
总之,选择专业之前一定要好好想一想:我喜欢什么?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数学#
金色回忆
2022-11-14考研数学我是如何考到145分的
今天12月26号是考研的日子,我也回忆一下当年我的考研经历。我本人算不上学霸,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中考数学118分,高考数学考了134分,理综考了268分。由于英语和语文偏科,拖了后腿,最终考上了一所985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本来计划学计算机或飞行器制造专业,可录取时又阴差阳错的进了数学系。由于自认为还比较擅长数学,而且数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未来转专业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认为学数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一的时候放飞了自我,课余生活比较丰富,学业抓得不紧,大一混了一个平均不到80分的加权成绩。大二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大二的时候拿了校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后来在数学建模竞赛的路上越走越远,大四的时候拿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全国一等奖和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的国际一等奖,实现了数学建模竞赛的三级跳。不过由于大一的成绩相对较差,尽管后大二大三这两年分数很高,但是大三结束后大学前三年平均成绩也只能排到专业的第4名。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专业每年会给4个保研名额,我刚好踩线,所以有没有去提前准备考研的事情。不幸的是在我们那一年保研政策发生了变化,第一年实行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保研名额缩减为了三个,名落孙山。由于转年的1月初就要考研,留给我复习的时间只有不到4个月。虽然是数学专业出身,但考试内容大部分是大一学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大四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而且是跨专业考研,既要兼顾数学英语政治的学习,又要重新学习专业课。其中考研数学的学习,我制定了专门的复习计划。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有规划。考研首先是要买书,我买了三本书。第一本,是陈文灯的考研数学(当年还有李永乐老师的书,准备考研数学两者选其一即可,不知道现在考研是不是还流行这两本书),用于系统的复习考试的。第二本是考研的历年真题,用于熟悉考研数学考试题型。第三本,是选择填空的专项练习,用于强化选择填空的解题正确率和答题速度。
第二,有落实。之后四个月我过着宿舍,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早上8点到自习室,中午会休息两个小时,晚饭休息一小时,晚上10点到自习室关门才会回宿舍,一天基本维持在9~10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同时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复习进度表,10月底要复习到哪个章节?11月底要复习到什么进度?按照自己制定的时间计划表,将每天必须完的学习进度进行量化。这样既能督促自己的学习进度,又能清楚自己已经复习了哪些知识,还需要学哪些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开始复习的时候我先做了上一年的考研真题,150分的卷子只考了90多分,我分析期中的原因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对很多的知识点有遗忘,还不熟悉。第二,在线性代数方面,自己的计算有很大的问题。第三,部分知识点,现在还没有掌握,甚至是一点也不会。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重点的刻意练习。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把考研数学买的三本书,分别做了三遍。做第一遍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只有60%的题会做,然后我把自己不会做的40%的典型例题记在了错题本上。在第2遍复习的时候,我发现我大概能做对80%的题,还有20%的题忘记了怎么做,就再强化一遍。等到考研的前一天晚上,我跟我同学说让他随便去考,这三本书上的每一个题我都会做。结果他随手找了几个比较难的题,我都能很好的解决。
第三,有信心。其实保研失败已经把我逼上了一个绝路,只有考研成功的一条道,因为我也没有找工作,考研不成功就意味着失学失业。在复习的时候也失落过,迷茫过,但是我把自己每天心路历程都记在了一个小本上,不停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当考研结束后,我和我同学还很不识趣的对了对答案,结果发现我俩的答案基本都不太一样,我俩就都慌了。最后出分的结果是我考了145分,他考了110分。
其实145分的考研数学成绩给我提供了莫大的自信,其中的心路历程也成为我后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对于高三的学生教学,我基本也是按照这套方式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去指导的,学生只要有规划,能落实,有信心,基本都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我跟高三学生讲的最直接的一句话,把一飞冲天做三遍,把必刷题(或者五三)做三遍,把天津高考历年真题做三遍,里面的每个题都弄懂,天津高考数学想考到135分以上根本就不是一件难事。上述是我对考研数学和高考数学的一点个人感悟,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