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3

鲁迅只在厦大工作四个月左右,厦大却建了个鲁迅纪念馆,鲁迅为厦门大学作出过哪些贡献?

想咨询一下关于鲁迅只在厦大工作四个月左右,厦大却建了个鲁迅纪念馆,鲁迅为厦门大学作出过哪些贡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教育

    林文庆把自己所有的财产投入厦大,并且一直在东南亚华侨中为厦大筹款,可谓为了厦大从一个富豪沦落到倾家荡产,反观鲁迅为厦大做了什么?厦大如此抬高鲁迅就是自卑,为了噌热度。应该是给林文庆一个交代才对,难怪厦大越搞越差。不懂得感恩的大学谈啥前途?

  • 静以修心丶

    厦门大学4个字是鲁迅的字。但不是题词的。是从他文章里面找出来的。?

  • 最美

    【“厦门大学”的招牌,写错了三个字,为什么不改过来?】
     
    厦门大学在国内算得上名校,厦门大学的招牌上,四个字写错了三个分别是:“厦”字上面多写了一点、“门”字少写了一点、“学”字没有写宝盖头,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人改过来呢?难道没人发现?还是不识字?
     
    其实都不是,招牌上的“厦门大学”出自鲁迅的草书手稿(蝇头草书)里面抠出来的,虽不是鲁迅亲手题字,但是致敬作学问的精神!
     
    “厦”字上面多写了一点,表示求知路上要多一点耐心;“门”字没有一点,很像学生在向老师鞠躬,表示“尊师重道”;“学”字没有写宝盖头表示“学无止境”。
     
    鲁迅先生曾在“厦门大学”任教,与厦大颇有渊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写的。与许广平确立关系也是在这里。
     
    后来,厦门大学与鲁迅后人关系很好,厦大还在校园中设立了鲁迅纪念馆。正校门更换新招牌,厦大采用的是“鲁迅体”与“嘉庚体”共存。

  • 淡定自若

    鲁迅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月就辞职去了中山大学,要说鲁迅为厦门大学作了什么贡献,倒真的不好说,倒是在林语堂、鲁迅、顾颉刚在厦门大学文学院任教的期间,厦门大学的表现颇为耐人寻味。

    一,厦门大学的校长林文庆借口经费紧张,把文学院的教学经费从五千大洋减少到四百大洋每月。

    二,鲁迅在厦门大学虽然只有四个月,却搬了三次宿舍。最后一次负责后勤的主任把鲁迅安排到一个地窖里。本来地窖比较昏暗,以前是安装了两个灯泡,但是鲁迅住进去以后,后勤主任借口浪费电,又拆掉了一个。

    鲁迅觉得受到了侮辱,愤而辞职。在鲁迅走后的三个月,筹建文学院的林语堂也因为各种原因,黯然离开了厦门大学。

    主要原因大抵如下:

    一,教学理念不同。校长林文庆提倡尊孔复古,让学生背古书、写古文。而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倡导白话文。

    二,品性不同。当时厦大教授皆以校长为尊,出入都对校长点头哈腰,作揖致敬,鲁迅对之不以为意。有个例子是厦大每周四举行会议,教授们在会上对学生宣讲孔教,待到鲁迅上台,鲁迅大声发言,要求大家不可以读死书,死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由此与校长产生了矛盾。

    三,当时鲁迅、林语堂已经相当有名气了。厦门大学的校长宴请高官显贵照例会邀请二人参加,为自己壮门面,但是鲁迅经常不赏脸,这也让林文庆特别不喜欢鲁迅。

    鲁迅和林语堂由此被排挤出厦大,只好另谋出路。

    厦门大学现在盖鲁迅纪念馆,算是对鲁迅的一个补偿吧,也表达了厦大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 风华正茂

    鲁迅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厦大是中国的一部分,它为鲁迅先生做点什么也是应该的。

  • 主要贡献是他叫鲁迅

  • 沉稳步伐

    厦门大学四个字不是鲁迅专门为厦大提的,而是从鲁迅的文章里面抠出来的字

  • 金色晚霞

    难道不值得纪念,难道不应该纪念?没工作过都可以找个由头纪念,何况工作过,更值得纪念了。

  • 沉稳之选

    #你不知道的# 《厦门大学,谁写的?》

    是鲁迅先生写的,也不是鲁迅先生写的?!

    厦大鲁迅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高校内的鲁迅纪念馆,馆内设在当年他在厦大居住的房间。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被陈嘉庚从上海高薪聘请过来,1927年1月便去了广州的中山大学,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鲁迅先生除教学之外还写了17万字的著作,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

    厦大西村大门上的“厦门大学”不是鲁迅先生专门为厦大题的字,而是相关人员从鲁迅先生写书的稿纸中摘下来的,是不是有点离奇曲折[捂脸]

    图(1)厦大西村校门
    图(2)鲁迅先生1927年1月2日在南普陀的留影,
    图(3)厦大党委副书记潘世墨2005年4月7日向鲁迅之子周海婴(右)颁发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聘书

  • 沉稳大叔

    【厦门大学的文学展馆】到美丽的厦门大学,可以感受到这所刚满百岁的中国名校的浓郁学术之风,文理兼备。其以“南方之强”而自我鼓励与进取。
    厦大的文学与文学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在陈嘉庚先生雕像后是集美楼。
    集美楼二层设有鲁迅纪念馆,鲁迅曾在这里任教,带动了厦大文学之蔚然风气。
    集美楼一层则设有中国近现代文学展览馆。
    这个展览馆是在2016年厦大95周年校庆时建立,共设有四馆六个展室:近现代文学馆(第一、第二展室)、闽籍近现代文学馆(第三展室)、台港澳文学馆(第四展室)、厦门大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馆(第五、第六展室)。
    近代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闽籍近现代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厦门大学也逐步融入中国文现代文学发展潮流主流,先后聘请林语堂、鲁迅、洪深、丁玲等著名文学家前来执教,为厦大校园文学繁荣不断注入历史活力。
    闽籍近现代文学家在中国近现代文坛各领风骚,起到开创、引领文学潮流的历史作用,为文学史家及世人瞩目。
    近代时期,有中国最后帝师陈宝琛、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家严复,他们的文学造诣也是很高的。
    而陈衍创立的“同光体”诗歌和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都享誉近代文坛,且影响甚远。
    现代时期,郑振铎参与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冰心创造的“繁星体”新诗,林语堂倡导的“小品文”,邓拓的“杂文”等,均永载现代文学史册。
    此外,庐隐、许地山、胡也频、马宁、杨骚、林徽因、陆黎、彭燕郊等作家,都成为现代各种文学社团的中坚力量。还有林默涵等文艺理论家等。
    今重点参观了第三展室,展览简捷明了。若是能征集展示这些闽籍文学家著作的最初或尽量早的版本,应更有意思。#旅行# #美好旅行地# #厦门头条#

  • 岁月悠长

    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 沉稳内敛

    厦大立鲁迅先生像当然不是由于先生对厦大有何大贡献,仅仅是借光而已。若论对大学的贡献,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过司徒雷登吧,可是北大就拒绝为他立像,甚至拒绝他的骨灰安葬在燕园。归根到底这事与贡献大小完全不搭界。当然,司徒雷登所贡献的是燕大而非北大,北大的拒绝也多少能扯点理由,虽然北大已经全盘接收了燕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