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护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原则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什么,神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护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心理学:为什么我们普遍比镜子中的自己丑30%?原因有三点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明明觉得自己很好看,可是一照相就变胖变丑,更让人伤心的是,当我们拿着照片去找朋友对比,对方都会斩钉截铁的说,照片里的样子和他们眼中看到的一般无二。
难道我们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都是大脑的谎言吗?针对该现象的形成,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的真实样子都要比镜子中的自己至少丑30%。主要原因有三点。
1、冻脸效应(Frozen face effect)
在心理学领域内,专家们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上相,主要是因为冻脸效应。这个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教授和他的团队。
经仔细研究得知,人在动态下的面容远比静止状态下的面容更具吸引力,这也正是真人比照片更好看的原因。
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照镜子时都会不断的变换姿势和角度,面部表情也会随之改变,眨眨眼睛,露出笑容,这些微动作和表情都会让我们看上去更加灵动,也更美丽。
可照片是静止的,它无法呈现出一个人的动态模样,所以一个人即便魅力非凡,我们也很难从照片中感受到这一点。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人的五官立体度被印刻在照片里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损。
非常立体的人在照片里变成了普通立体,而不太立体的人则彻底被摊成一张饼,偏胖的人显得更胖,脸型有棱角的则显得面部更方。
镜头会放大一个人面容和身材上不流畅的地方,所以明星们为了在镜头面前保持最佳态,他们把瘦当成了第1标准。
优秀的摄影师懂得照片和真人之间的差距,所以他们会尽力调整好焦距和光线,以此还原被拍摄者原本的颜值,然而在平日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摄影师那一样极其郑重的拍照,大部分人只是随手一拍,在未调整光线和角度的前提下,拍摄效果自然没有前者那么好。
不上镜的人未必不美,但是他们也绝对没有镜子里所观察到的那么好看,总而言之,一个人的颜值是介于镜子中看到的和照片中拍到的中间范围内。
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mella指出,人类在沟通的时候展现的信息可分为7%的语言信息,38%的声音信息以及55%的肢体语言信息,这三者结合起来才是人们最真实的样子。
同时他也意味着,如果你想吸引到别人,仅靠照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气质和魅力。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经10年研究发现,人们在观察镜中的自己,是免不了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
光环效应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晕轮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美化真实的长相。
或许有的人认为自己并不是自恋的性格,可实际上大脑天生具备自恋的属性,他们会在某些时刻主动的欺骗我们。
不妨回想一下,你在照镜子的时候会不会有某一个瞬间,觉得自己在各种角度以及各种条件下都格外的漂亮,其实这就是光环效应的现实案例。
每个人都会去认同更好看的一面,而不是更真实的一面。
3、左脸效应(Left face effect)
由于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是左脸,所以左脸的面部细节比右脸更加丰富,尤其是做表情的时候,正因如此,人们在照镜子时会下意识的偏重左脸,右脸则更多地转向里侧。
不仅如此,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的左脸比右脸更好看,这也是因为左脸效应的存在。人侧面观察自己会下意识的忽略掉五官和脸型不对称的问题。
另外侧脸的角度还能让扁塌的鼻子看上去更加的立体挺拔,这同样会让我们有一种颜值增加了的错觉。
总而言之,镜子里的自己并不是别人眼中看到的你,当然,我们也没有照片中那么丑。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到底长什么样子,不妨离镜子远一些,在自然的光线下观察自己,或许能发现你最真实的样子和颜值。
这是个看脸的社会,大家对颜值存在过多的关注很是正常,只不过外在终究是皮囊,真正珍贵的是我们的内心。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静以修心丶
2022-11-08我在下班前给欧阳涤非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他当晚就给我回信,而且不厌其详,介绍了通过催眠疗法植入记忆的全部细节。他在信中说,通过催眠疗法植入记忆和消除记忆,都是心理学领域全新的研究课题,虽然早在十年前就有专业机构在研究和使用这种方法,但是仅限于狭窄的范围,在目前的科技和人文环境下,没有推广的条件。植入记忆就像单性克隆一样,有着伦理上的顾虑。——《女法医手记之让死者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