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考研复试前应该联系导师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考研复试前应该联系导师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金色回忆

    作为考过研的过来人,我还是建议是有必要联系一下的。

    但首先需要明确联系导师是怎么一回事?

    联系导师就是通过某些方式在复试前与导师取得联系,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发邮件。

    接着就是你为什么要联系导师。

    而联系导师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只有初试结束后才开始联系导师。

    如果你是考本校的学生,大四就可以跟导师打声招呼了,甚至你可以直接选他当你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既和老师搞好了关系,又能摸清导师的研究“套路”。

    或者你有关系认识想报考学校的导师(外校),也适合初试前就联系。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后门,而是可能获得一定的指点,甚至可能介绍他的学生给你一定的经验传授。(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考生和导师间还是隔着很厚的墙)

    如果不是考本校的学生,建议初试后开始着手联系导师。

    因为能不能通过初试还不好说,专业排名也不清楚,很多问题都要等初试之后才能决定。

    一般在初试结束后两周左右开始进行,因为初试完一周后,自己已经对分数有了评估,这个时候需要整理邮件措辞之类的,差不多再等一周,这个时候发邮件导师也能及时看到。

    如果分数不是很好,低分飘过的学生,最好复试前就开始着手准备联系导师。

    因为如果是低分,复试很容易被刷掉,所以要提前联系,给导师留下一个印象,为逆袭埋伏笔。如果复试表现超出导师预期,初试的劣势就极有可能挽救回来。

    如果认定自己已经被第一志愿淘汰了,就要赶紧联系调剂学校的导师。

    在调剂过程中,导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导师确定要你了,只要复试不要出幺蛾子,还是比较稳妥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联系导师与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是要认真了解导师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看看导师的性格、品性等,还有自身的情况,决不能贸然联系导师。

    最后提醒一下,考研最终是否能成功,并不是联不联系导师决定的。要明白联系导师的作用在于让导师提前了解我们的学习情况,从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我们对导师的态度,联系导师的加分点在这里,但它绝对不是考研的决定性因素哦。

  • 秋水伊人

    联系导师指导有以下几个好处:

    ►有利于导师了解自己

    不同于博士生的招考,硕士生导师往往无从知道考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毫无疑问,导师当然希望挑选到能力强,又对自己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一方面源于导师往往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如果自己所带的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感兴趣,那么将非常不利于导师对学生的指导。

    比如有的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导师的研究方向没有丝毫兴趣,导致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源于报考的学生能力良莠不齐,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复试前师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利于导师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为复试成功加分。比如,有的学生将自己曾经发表的论文、学术研究上获得的奖励以及毕业论文等材料传给导师,如果导师认为该生的能力和研究兴趣都甚合心意的话,则无疑胜券在握。

    ►有利于自己了解导师

    一般来说,导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名望较高的年长教授。他们大都已经在某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类导师的最大优点是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人大都谦和,因而有利于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的快速成长,师生关系都较融洽。另一类是如日中天的年青学者。他们年轻而富有开拓意识,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是学术上的新星。这类导师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很强的进取心,紧跟学术前沿,热心于研究上的开疆辟土,因而有利于学生接触最新的研究领域,极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显然,如果你希望在学术上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选择年长的教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希望在短期内把握学术前沿,那么年青学者应该摆在首位。

    当然,有人强调选择导师应该考虑导师的人品和口碑,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确实有一部分导师成天忙于学术走穴,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培养。我们时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某位学生在研究生期间与导师仅谋面一两次,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在了解导师时,应该对其人品和口碑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要去见老师的话,一定要重视和老师的面谈,做好各种准备。例如你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你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以及未来你考上研究生之后你所要做的事情,和老师去进行学习的时候你的学习态度,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态度,这都决定了你未来是否能够得到老师认可。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不管是跨专业,还是本专业的同学,都必须在见老师的时候,强调自己的学术背景,强调自己的求学能力,强度自己踏实认真的学习精神,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但是在联系导师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是否认同这种做法

    提前联系导师无可非议,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判断和考量。但不得不说这样会有风险。要是老师认为这是可行的,那么提前联系就是个很好的自我推荐机会。但要是老师认为你这是在走后门,自然就不会理会,更可能会降低复试的印象分,所以在联系导师之前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明白这位老师是否认同这种做法,上届师兄师姐的复试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学科性质决定提前联系的必要性

    是否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很大程度与学科性质有关。理工科需要长期和导师做实验,接触会很多,提前沟通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性格特点等是很必要的。不然到了在实验室才发现自己不适合那就太晚了。在联系的时候最好由自己的老师和同门引荐。文科类的专业学生提前联系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强了,如果是考取本校研究生提前联系导师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考取外校研究生就必须要慎重了,有些同学确实不知道如何和导师沟通,建议最好不要采取行动。

  • 撩人心.

    应该去,可能会提点更宝贵的建议

  • 沉稳如山

    谢邀,考研复试是比较客观.公正,在复试前导师为了避嫌疑,都很少跟学生有联系,导师都是到录取,开学后才跟学生联系。

  • 沉稳风度

    联系一下,如果导师能给自己回复那就再好不过了。我复试的前一天约了导师在学校操场见了面,谈了一下自己的情况,看看导师对自己有什么看法和要求。感谢导师给我的意见和信心,面试那天导师也是考官之一。我自报家门后,可能我的导师是老资格教师,其他导师也没有太多为难我,让我用英语介绍一下自己,简单的提了几个问题,当天就告诉我通过了。

  • 教育

    某同学:大厂面试官突然打电话我怎么办?
    思考:
    1.面试没做好准备。找借口,改日面。
    2.面试已做好准备。开录音,学面试。

  • 撩人心.

    哎,都经历过的,看在哥哥帮我和姐姐一母同胞的份上,帮侄女外甥女联系学校,出人出车出钱送他们上学,2000年花了一万多,后来又时时出钱,帮侄女联系研究生导师,找人办面试博士,给侄子安排工作,现在日子都过得很滋润,可过年了就接了一个没怎么帮的外甥的电话。

  • whatsns

    应该仔细研读招生简章和复试通知书,上面会有说明。如果报考时没有明确报考哪位导师,复试前是不可与导师联系的。即便是报考试时明确了报考哪位导师,也不宜冒冒失失地与导师联系有关复试事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我认为:考生不可以与自己报考的导师联系复试事宜,导师应回避参与报考自己的考生的复试工作。考生应向研招办咨询解惑。

  • 岁月如歌

    有资源,有优势,最好联系!

  • 岁月如梦

    关于复试前应不应该建议导师,笔者比较有发言权。笔者是2019级研究生一枚,导师与你非亲非故,即使联系了也最多回的是:欢迎报考我校等客套的话,因此个人建议不用建议导师,踏实准备复试,不要浪费时间,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优秀,导师会不要你吗?

  • 风去了无痕

    #考研成绩# #复试调剂#
    考研成绩出分后,有必要联系导师吗?

    很多同学都听说过,复试前要“联系导师”,那么究竟为什么要联系导师,给导师发邮件有哪些注意事项?以及会不会对复试产生影响?
    这些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 坏人。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提前联系导师是有一定必要的,这对于本科期间的毕业设计,以及对于读研之前的学习规划都有较大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提前联系导师之后,会被邀请提前进组,或者是提前参与一些课题内容,这也会促使自己能更快地做出创新成果。

    通常来说,提前联系导师有三个时间点,分别是初试前、初试后和复试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时间点,通常来说,初试之后联系导师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导师也会给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我每年也会收到不少同学的邮件,通常来说,在初试之前联系我的同学,往往有三个特征,其一是本科期间的成绩比较优秀,考研初试的把握比较大,其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比赛和科研实践经验,其三是对于读研有较为明确的规划。

    在初试之前联系我的同学,有很多是放弃了保研的同学,这部分同学完全可以在初试之前就联系导师,而且也可以跟导师简单探讨一下关于主攻方向的内容,有的导师还会给出一些比较具体的建议。

    在初试之后联系导师往往会得到导师更加积极的回应,如果自己的比赛和科研实践经历都比较丰富,而且整体的知识结构也没有明显的欠缺,通常上岸的机会是非常大的,导师看一下简历,基本上就能够知道被录取的几率。

    初试之后联系导师,要重点说一下自己本科期间的学习和实践经历,重点说一下自己读研的初步规划,以便于让导师了解你的情况。如果自己的规划方向与导师的主攻方向保持一致,导师通常都会给出比较积极的回应,有的导师更是会给出比较肯定的回应,比如欢迎参加我的课题组之类的回复。

    复试之后再联系导师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有的导师可能名额已经满了,尤其是一些热门方向的导师,往往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复试之后再联系导师,有可能会丧失机会。按照历史经验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联系导师不积极,导致迟迟不能确定自己的导师,这对于读研期间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最后,如果有考研和读研相关的问题,可以向我发起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