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你觉得未来10年安徽各城市的发展前景如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总体来看,合肥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深圳之外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安徽自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也开启了高速发展态势,的确堪称“黑马”。
分开来看:
首先,作为省会,合肥的省内首位度在全国来看并不突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都存在差距,但这种过于注重区域核心城市发展、忽视区域协调的发展模式尚且存在争议,但这的确是促进核心城市快速发展的捷径。合肥作为当前安徽唯一新一线城市,其区域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不难发现,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合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领域,但真正服务民生的经济领域并未得到国家层面亲睐。虽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明确赋予合肥与宁杭同级别定位,但实际上宁杭与合肥的发展层级、城市重要性分层明显。可以说,合肥未来10-15年将是其快速发展阶段,这一进程突出体现在市区常住人口激增、地方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GDP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等方面,稳步处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名基本无虞。其实合肥当前的发展重点应当致力于其“工业立市”的发展愿景,在不断生成领先科技的基础上谋求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注重打造区域知名领先品牌。我们都能够想到,这种接近10%的年均GDP增速是很难长期维续的,所以当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时候应当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生产资源等推进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回报周期项目、以达到当下中等发达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即可,因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经济行为,但是其能够为当地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物流交通体系、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开放性市场腹地,这是进入发达水平后想要继续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
其次,滁州,历来被讥讽为南京跟班,很多人声讨其在政策、地缘等方面过度倾向于南京,对合肥、安徽的认同度不高。这的确是普遍存在且无需刻意遮掩回避的事实,但是这种社会群体情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滁州自建制以来始终作为南京江北门户,无论是在文化还是语言上均更接近南京地区,作为明朝京畿地区,保存有太仆寺等一批中央官府,这是既存事实,也是历史延续。所以,虽然作为安徽的省辖市,但这并不意味着滁州必须要亲近合肥。其次,悉数滁州2009-2019年10年间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滁州稳居安徽省GDP年均增速榜首(年均增速超过40%),这其中主要的经济动力毫无疑问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其中南京对滁州产业升级和承接转移起到中流作用,而省会合肥几乎毫无存在感。
经济上,滁州的高速发展应当可以持续一定时间,原因有:1.长三角一体化刚刚提出,各类制度尚不完善,其发展潜力、发展空间较大,滁州借力机会较多;2.南京江北新区得到国家级支持,滁州短期内会极大受到其辐射,包括新南京北站的建设、北沿江高铁滁州并站(得到国铁集团支持且是滁州是北沿江和京沪高铁唯一交汇点)、远期南京-滁州-蚌埠城际铁路等均有助于滁州建设区域交通小型枢纽,交通便捷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极大改善,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优化;3.庐、宁、杭作为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竞争性且合肥竞争优势并不突出,所以从利益角度来看,滁州亲近南京是历史必然;
认同度上,首先合肥关注自身发展,暂时无暇顾及省内其他区域协同发展,所以对于滁州等地市暂时不能有所倾斜,但这并不意味着滁州就必须等待合肥发展之后再发展;其次,北沿江高铁立项伊始铁总即支持滁州并站思路,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首次公示时变成合肥-全椒-南京北走向,这对于滁州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滁州作为皖东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安徽16地市之一,始终无法拥有直达省会的快速铁路通道(无论是普铁或高铁),这在社会心理上无形造成合肥与滁州的离心,幸而经过滁州市委争取,终获国铁集团支持(这里补充一下,滁州力争北沿江高铁并站并不影响原站点全椒的发展,全椒来安作为滁州最近下辖县镇,城市规划早就明确一体化,撤县设区是必然,这对全椒经济有利无害);再次,滁宁的合作发展模式其实本质上只是趋利相合的利益发展思路,并非是所谓的无底线的盲目跟随。
综合来看,滁州的经济发展动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因而安徽发展前排的位置基本稳定。眼下重要的并不是追求赶超芜湖(因为《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中芜湖滁州定位不同,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关系),而是应当将注意力放在产业承接和升级完善上,注重与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耦合,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常住人口,适度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扶持建设一批本土知名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对外经济、金融、保险、旅游、基建等方面持续下力。
最后,在鄙人看来,所谓城市经济体量排名等各类数据固然重要,但是在评价、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尊重客观事实,要看见数据背后的真相,很多时候数据排名并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状况,还需广大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最后的最后,祝福安徽各兄弟城市携手共进,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迎接安徽翻天覆地新时代。
合肥将会得到大力发展的!芜湖只能说在5-10年内只会是普通性的一般发展、而想作为安徽的第二城市发展还是挺难的!个人觉得安徽第二城市应该属于北方的阜阳市,人口基数较大,很有发展潜力的!至于安庆,不会再有太大的发展了、保持一般性的发展就算不错了!已经错失了很多机会的了!不喜勿喷!
未来10年皖北发展趋势明显,特别是蚌埠市,阜阳,宿州,处在交通大动脉上地理位置突出,宿州大外环轮廊清晰发展空间优势明显。
由于工作关系,我安徽省各个城市的工业园到处跑。合肥不算,和省内其他城市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未来我比较看好滁州。我是蚌埠人,虽然滁州现在城建和各项配套不如蚌埠和芜湖,但是滁州未来发展可期。不用多说,就去工业园看看新建的工厂数量规模就行了。光扯那些没用的GDP都是些数字。
安徽未来十应该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城市发展的比较好一些。其排名:
合肥市主导产业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军民两用雷达、半导体、集成电路等;
芜湖市主导产业为海螺建材、奇瑞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电子仪器仪表、电子信息等;
马鞍山市主导产业为马钢精品钢铁、华菱星马重载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蒙牛马鞍山乳业、造纸业、精细轻化工业、电子新材料(磁性材料、磁性元器件)、生物医药、智能家电等;
滁州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和宣城市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精细轻化工、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
除以上长三角以外城市以蚌埠市和阜阳的发展会更好一些。这两个区域内,蚌埠工业基础、建材、高科技化工业以及重工制造优势明显。交通、通讯通信四通八达,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十分优越
其实安徽地级市发展真的很不错,看看安庆的城建,山水交错之地,颇有一股南京山水城林的气质。难怪当年能做安徽的省会,确实从地理上看,安庆有成为大城市的潜力。作为南京与武汉之间的支点城市,安徽应该给安庆更多的政策倾斜,让这个支点支棱起来,让皖江恢复当年的辉煌。
10年后,安徽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是哪些?(八)
六安:与马鞍山模式类似,六安的发展前景在于同城化。随着合六市域铁路未来的运营,合六同城化不再是规划,且六安邻近合肥高新区,能直接接受最先进产业的辐射,既能做睡城,又能引进一些产业。合六同城化将使得六安与合肥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住在六安,工作在合肥将逐步变成现实。
安徽网民眼中的合理区划调整——阜阳篇
作为安徽省户籍人口最多的城市,阜阳市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发展潜力。近年来,阜阳市的经济增速不断加快,但人均GDP依旧位于全省倒数第一。阜阳市市区被所辖县城包围,大有众星拱月之势,未来的潜力无疑是很大的。但对于阜阳市区划调整的讨论,也是一直都存在的,主要围绕着亳州市下辖的利辛县与蒙城县展开。
图二:低配版——利辛县划入阜阳市,之所以有这种声音,原因主要在于利辛县远离所属地级市亳州市区,但由于阜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亳州市可谓半斤八两,所以呼声并不强烈。
图三:高配版——利辛县与蒙城县划入阜阳市,原因同上,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呼声也并不强烈。
未来安徽省会像江苏多核均衡发展,合肥、滁州发展很迅速。
合肥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省会肯定是各种政策优先,在安徽老大的位置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撼动的。第二的位置大家有很多争议,芜湖,滁州,马鞍山等。但是我个人最看重阜阳,长期发展还是要看人口基数,阜阳的发展以后是巨大的,看好阜阳。
点石成金
2022-11-0610年后蚌埠将发展成市区人口250万~300万的大城市,GDP5000亿以上,市区建成面积增加一倍,与怀远和凤阳县城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