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西北工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好找工作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西北民族大学2021年第三批拟聘教师公示,质量不错
西北民族大学地处甘肃兰州,但并非甘肃省属高校,而是国家民委的六大直属高校之一。部署高校经费不受制于穷省,老师待遇在甘肃数一数二,所以聘用质量不错。
2021年第三批拟聘教师3人,全部是应届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赞]毕业于985的西北工业大学1人,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1人。唯一比较弱的是毕业于甘肃农大1人。
哪个学校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个人能力,你能为公司带来多大的价值创造多少收益。
去大学当老师
西工大的化工化学就是副业!业内人士都清楚。现在大学,追求专业全面,这是扯淡的。要注意各大学本身的特色、特点、强项及国家重点专业。西工大“三航学院”及材料学院一直是强项、是重点专业学科!取得了丰硕科技成果。航空业界的许多总师、总工就是西工大毕业的。
很好找,香饽饽啊,求贤若渴啊
近红外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及其在OLED中的应用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黄维院士、于涛教授团队,在近红外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该成果以“NIR TADF emitters and OLEDs: challenges,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为题,系统介绍了TADF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它们的分子设计策略和光物理特性。
近红外OLED作为近红外发光材料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在夜视设备、光通信和加密显示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近红外OLED存在的发光效率低的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成功开发了具有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性质的近红外发光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效的反系间窜越速率,能够充分利用三线态激子,从而实现OLED器件的高效率发光,并在理论上实现了100%的内量子效率。近年来,一系列性能优异的近红外TADF材料及相应的OLED器件相继报道,为新型柔性近红外光源及特种显示提供了材料和器件基础。因此,近红外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受到科研及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图片:TADF机制示意图
此外,还对这类材料的相关OLED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总结,为合理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基团提供了建议。该文总结概括了近年来主要的近红外TADF材料体系,并对它们的发光性质、发光机理及器件性能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高效近红外TADF材料的分子设计策略。该文从材料分子的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取代基、杂原子/杂环等关键因素着手,讨论并分析了材料分子结构-发光性质-器件结构三者关系,为新型高效近红外TADF材料的分子结构提出了合理的设计策略。此外,文章还展望了近红外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及其有机发光二极管在应用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材料创新和应用拓展。
图片:OLED器件示意图
论文信息:
网页链接
个人不是博士,简单说下我的想法,请批评指正
第一,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学历层面已经属于顶尖层次,学位也已是最高,目前中国就业需求是看重学历的,没学历不行,如果你的博士是真实的,找工作是一定问题没有的。
第二,到了博士这个层次,应该看你在你所研究的领悟有什么样的建树,比如在知名刊物发表多少论文,有没有专利,带头或者参与多少项目,等等,在此领域的建树,这个属于核心竞争力。
找工作的话其实是看你的个人预期。而且到了博士这个层次,肯定是不愁找工作的。愁的是找好工作。如果想去高校就要看你的论文数量了。而且想去好的高校最好出国交换一两年或者读博后。出生还可以的话研究所也是可以的。企业的话要博士的也是大企业,得看和研究方向是不是特别吻合。或者可以去政府。博士从政也是可以的。所以选择肯定很多。而且都不会太差。西工大牌子也在。不用担心。其实读博更关键的是看自己的理念。
六年前,我在军校当副教授,系主任给我安排了一个任务,筹备开设《量子通信》课程。
我是通信教研组组长,《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新技术》、《通信安全与保密》等课程都是我开出的,感觉再开出一门新课也没啥,因此接受了这个任务。
但在筹备中发现了致命问题,理解量子通信的难点在于量子力学,而不是通信,而我对量子力学一窍不通。
实在看不懂专业文献,就退而求其次看科普。
没想到问题更大了,之前我对量子通信还明白一两分,看了量子通信科普后就彻底懵了。
“量子通信超越光速”等说法颠覆了几十年来的专业认知,给我带来了很大困扰。
通信专业本硕博,加上十多年的通信专业教学和科研,以《信息论》为基础的通信理论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突然被一个新说法颠覆了,这令我不知所措。
通过朋友介绍,我找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搞量子通信的老师,打电话向他们请教,但我听得晕晕乎乎的,他们并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后来在微博上发现了一篇讲量子通信的帖子,作者是@科技袁人袁岚峰 我跟他联系上后打电话请教,沟通得很顺畅,他三言两语就解决了我的疑惑。
沟通的结果是,我的信息论认知没有错,量子通信也没有推翻任何通信理论,之前令我迷茫的科普是伪科普。(图3)
交流后得知他叫袁岚峰,14岁就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不是少年班,是通过高考硬考上的。
后来有次跟他一起吃饭,他吐了个槽,说他高中时拿到了山西省数学竞赛的第二名和化学竞赛的第三名,数学和化学的全国竞赛都能去参加,但由于时间冲突只能去一个,这有点不合理。
这个话题我这个学渣根本接不住,只好端起碗喝口汤,轻咳了两声算作回应。
其实,我之前也有过向学霸请教的经验,但感觉很不好,对方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叭叭地讲了一大段,我根本就听不明白,他也不明白我为啥不明白,我俩面面相觑有些尴尬。归根结底,我俩的思维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跟袁岚峰的交流很不同,他善于举例子打比方,讲的道理我基本能听懂,最关键的是,他能理解我的疑惑在哪里。
这么聪明的人,还这么接地气,很难得。
我邀请他来到了我们学院,给我所在的信息工程系做了一次量子通信的学术交流。
全系老师和研究生都来了,讲座效果非常好,并不是他们真的听懂了量子通信,而是澄清了很多错误认知,而这非常重要。
好多老师提问题交流,包括给我下达筹备《量子通信》课程任务的系主任,他的问题显示他并没有听懂,现场爆发了理解和共鸣的笑声。
系主任是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专业博士毕业,其实我们全系老师都是通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方向都跟量子物理差距很远。
这个讲座给系主任留下一个印象,量子通信更属于量子物理范畴,而信息工程系老师们的学术根基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信息论、控制论…跟量子物理不是一回事。
等我再跟系主任讨论《量子通信》课程时,他马上表态我们拿不住,于是我的筹备任务也就解套了。
这就是我鸡贼的地方,请袁岚峰老师来我系讲量子通信,目的之一就是让系主任知难而退,效果立竿见影。
我有个军校博士同学,在北京总部负责科技工作,每个月都要组织一场高新科技讲座,他托我帮忙物色专家和课程。
我给他介绍了袁岚峰,他请袁老师在北京某部给军队科技人员做了个量子通信的讲座。
事后我给袁老师透露,这个讲座通过视频方式,在全军科研机构和数字化部队中播放,影响力远超你的想像。(图4)
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我系老师多是名校工科博士出身,学历和学识已经足够,但在量子物理面前也都是小白,依然需要被科普。
能够将复杂科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外行听,而且还让外行听明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能做到这一点的科技工作者凤毛麟角,袁岚峰就是难得的一员。
量子信息很深奥,真懂的人很少,很多所谓的科普就是谬误,我好歹是通信专业博士,对与经典科学相悖的伪科普说法能识别出来,如果您没有相关专业根底,会很容易被伪科普带偏。
袁岚峰的《量子信息简话》,是我所知道的最靠谱最通俗易懂的量子信息科普书,我向大家推荐。
注:图5是袁岚峰老师讲座后,我俩的合影
关键得看你本科是什么层次的
教育
2022-11-04这个当然好就业,现在科技发展较快时期,化学专业很好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