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大学对模电感兴趣,想考这方面的研究生,有什么推荐?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考上清华、北大,是多少芊芊学子的梦想。可周浩偏偏就从北大退学了。这已经令人难以理解,但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他转身选择了一所技校,将来成为一名工人。大家都质疑他的脑子进水了。
周浩,家住青海。2008年,他高考660分的好成绩,是青海理科的前5名。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使周浩、周浩的家人、周浩的学校都欣喜若狂。
要报志愿了,周浩却高兴不起来。
他从小喜欢机械,别的小朋友都在看动画片,他却总是把家里的钟表、收音机、只要能拆的东西,拆了装,装了再拆。他高考的奋斗目标是航天航空大学。航天航空大学是15个国家级、省级的科研基地,是喜欢机械的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而父母、家人、老师都觉着这么好的成绩不进清华、北大可惜了。在大家的好心相劝下,他妥协了,报考了北大的生命科学专业。
但大学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生命科学是一门微观学科,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分析,对于爱动手的周浩非常不适应。他不喜欢这个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得不透,学习的成绩一落千丈,这对他打击很大。
他调整自己,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适应北大的学习氛围。身边的同学看到他很烦恼,给他出主意,让他去北大工科院和清华工科院旁听。但因为不是学院的正式学生,他不能参加实践操作课,单纯的理论课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望。
他开始谋划转专业。很快他发现这也行不通。他读的生科院和北大的工科院课程上基本上没有交集,达不到必须满足的公共课学分要求。他迷茫、几近崩溃,苦苦坚持了一年,决定休学,调整一下。
在休学的这一年里,他四处打工,试着转换身份,寻找出路。他在一个电感线圈厂工作了2个月,先后尝试了组装、点胶、烘烤、包装多个岗位,由于他的动手能力很强,车间主任很看重他,把他当骨干重点培养。他意识到离开大学他仍能很好地生存。
重回北大后,他努力学习专业,还是提不起兴趣来,甚至于非常厌倦自己的专业。而且他对机械技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想转学。
他迷上了数控技术,在网上查找了相关课程,他发现普通大学不能教授这门技术,技术院校才是真正数控技术的用武之地。这时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进入了他的视野。而数控是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北大退学,去技校念书。
父亲知道后,认为周浩简直是疯了。放弃全国人民都羡慕的北大,去上一所技校。但周浩态度非常坚决。好在他有一个非常理解他的好妈妈。妈妈得知他在北大生活、学习得那样痛苦,说服了爸爸。
2011年,周浩从北大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初入技校,他非常不适应,技校的硬件设施和北大是天壤之别,巨大的落差,令他沮丧。
但北工业的课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北工业的教室比一般的教室要长许多,前半部分是黑板、桌椅,后半部分则是操作实训台。
课堂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到实训台上实操,尝试编写控制系统的程序,如果出现问题,程序进行不下去,就可以回到课桌那里讨论解决方案。工厂一般的校园环境,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周浩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周浩文化课基础好,跳过了中级工、高级工课程,直接进入技师班学习。学校采用小班授课方式,老师一对一带教。为了赶上其他同学的进度,他非常努力,每天花10多个小时在实验室研究机床,重复训练老师教过的技术,很快他掌握了全部课程。
他利用英语娴熟的优势,在网上查找外文资料,自学很多国外先进数控技术。很快他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2014年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拉开帷幕,周浩勤学苦练,终于获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当年,24岁的周浩从北工业毕业。他拒绝了国内知名企业投来的橄榄枝,选择留在学校做一名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周浩发现和数控技术相比,他更喜欢授课。2018年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调整,机械制造行业逐渐搬离首都圈。数控行业也逐渐萎缩。他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转行做行政工作。但他的学历受到了阻碍。北工业的在职老师基本上都是本科和研究生学历。这时有些人说他从北大退学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时,原北工业大学的校长童华强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邀请他加入自己的教育咨询公司。
周浩根据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技术院校存在的一些问题,提议在新课程体系中增加设计运营和营销类课程,让学生具备商务洽谈、图纸设计、产品制作多方面的能力。在找工作时更具竟争力。
他继续在职业教育的这条路上摸索着,试图为技校设计一套更适应社会的教学模式。
为了当好老师,他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知识,还有了攻读教育学硕士、博士的计划。
他坚信人生的意义不是拥有多么显赫的荣誉,不是头顶多么耀眼的光环,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当自己被热情点燃,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热量和激情。周浩的未来一定还会有艰难困苦,相信他一定能够勇往直前,因为这是他无悔的选择。
闯出一片天
2022-11-02【华电电气学院学子获得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互联网+数字仿真”专业赛一等奖】
据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消息,近日,由工业部、国资委、浙江省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苏州市相城区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互联网+数字仿真”专业赛在北京启动。华北电力大学崔翔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韩释瑶同学的参赛作品“饼式环型空心电抗器磁场计算”,获得高校组唯一的一等奖也是大赛最高奖(奖金人民币15万元),华北电力大学李琳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付裕恒同学的参赛作品“高频变压器电磁场建模仿真”,获得三等奖(奖金人民币5万元)。
大赛面向我国自主可控的仿真软件平台,针对工业产品在设计研发环节的仿真需求,围绕电磁、结构、流体、热单物理场或多物理场,开发具有高复用性、高应用价值的仿真APP,旨在加快我国数字仿真领域自主开发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深化数字仿真软件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应用。
在导师崔翔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韩释瑶同学结合硕士研究课题,采用国产仿真平台Simdroid,开发了一款环型空心电抗器磁场分析APP。
现有柱型空心电抗器工作磁场泄露严重,电磁兼容以及金属件涡流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应用于空间要求紧凑的远海风电海上换流平台、地下变电站等场合。为解决上述问题,崔翔教授提出了采用环型空心电抗器替代现有柱型空心电抗器的新思路,将工作磁场约束在环型线圈内部。
韩释瑶同学的作品充分考虑了饼式环型空心电抗器的对称性和周期性,在国产仿真平台Simdroid上建立了参数化磁场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饼式环型空心电抗器参数化的电感和空间磁场计算,封装成了参数化仿真APP。用户可通过线上对饼式环型空心电抗器的线饼数、匝数、线圈尺寸等各种参数定制输入,线上即可获得参数定制下电抗器的电感和空间磁场分布等,实时进行产品设计。
韩释瑶同学的参赛感悟——我作为一名研究生,深知电磁场等多物理场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科研的重要性,而这类仿真软件多年来被国外垄断。以我国云道智造公司向华北电力大学捐赠的通用仿真软件Simdroid为契机,我了解到了这一国产仿真软件,立即抓住了培训的机会,系统学习了Simdroid平台的使用方法。
开发仿真APP与日常科研中仿真建模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最大化用户自由度的同时还要保证模型合理性,尤其是在一些极端的参数组合情况下。这就需要进行多次不同参数的测试,以暴露建模中的问题。
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最终做出的APP相比于实验室中使用的原始模型更接近一个能够指导设计的工业产品。在不断修改参赛作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软件本身的一些bug,并及时反馈给了软件研发人员,这让我到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软件用户或者参赛选手,更是国产仿真软件发展浪潮的亲历者、实践者。
此次获得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互联网+数字仿真”专业赛一等奖,十分感谢崔翔教授的指导和云道智造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希望我校专业相关的学弟学妹们继续关注此类赛事,充分将国产仿真软件运用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助力国产仿真软件发展。(文字来源: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