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新闻上说的遥感考古是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新闻上说的遥感考古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风华绝代

    秦始皇陵为什么现在还不敢挖?
    很多人说陵墓里面有无数的蟒蛇守护,其实那都是谣传!
    秦始皇地宫之所以没有被挖掘,是因为考古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地下的勘测,初步确定了地宫光深度就达30米,足足穿过了三成地下水。
    考古人员还发现封土堆上面存在着严重的“汞”(水银)异常,有人推测“汞”的储存量可能有上百吨!这也就印证了司马迁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为什要在陵墓里存放大量的水银?理由大致有两点,第一,是要防范盗墓贼。第二,要防止尸体的腐烂。
    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并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完整的保护好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的程度。
    尤其是以前我们挖掘过一位明朝皇帝的陵墓,由于保护不到位,抗氧化技术的不成熟,导致文物(丝绸)损毁严重。
    所以只有等到我们技术成熟了,才有可能挖掘秦始皇陵。

  • 岁月留声

    1992年,凌家滩遗址中无意中发现了一只玉龟甲,而这只看似普通的玉龟甲,却夹着一块不寻常的玉板。考古专家看到玉板中呈现的图案后,惊呼: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无字天书”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被称作华夏文明的源头,《易·系辞传》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还要从上古时期的传说讲起。

    相传在伏羲时期,曾有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游到黄河边上,这怪物体型非常庞大,而且背负着一块刻有古怪图案的玉板。它作恶多端,不仅吃了即将收获的稻谷,还生吞居住在黄河岸边的百姓。

    伏羲闻听此事后,立马持剑来到河边斩杀怪物。怪物打不过伏羲,连忙跪地求饶,并称自己是黄河里的龙马,还将背上的玉板献给伏羲。由于玉板是来自黄河的宝贝,伏羲称这张图为“河图”。

    此后,伏羲仔细研究“河图”,创造出后来的八卦,之后的周文王的《周易》也是根据“河图”编纂出来的。

    时间来到大禹时期。有一天,大禹正在洛河疏通河道,突然从河底浮出一只巨龟,大禹见此非常惊讶,认为这是一只神龟,就将它放生了。

    可是不久之后,这巨龟腾云驾雾再次来到洛河,将一块光芒四射的古老玉板献给大禹,上面同样有一些神秘的文字和图画,禹将这块玉板命名为“洛书”。

    此后,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将天下划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来治理社会。从此就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的《洪范篇》。

    从此,“河图洛书”就成为流传数千年最神秘的“无字天书”。

    @樊说历史 很难想象河图洛书的根本原理是古人根据天文地理,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演算出来的一系列复杂算法。

    河图本是星图,它是依据天文地理现象变化演变而成,实际是要表达上古祖先对时间上的理解。

    而洛书包括整个水平空间、二维空间,以及东西南北这个方向。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十五。

    河图洛书的内容如此超前,它是真的存在,还是只是传说体系中的一篇猎奇故事呢?

    1985年,安徽一处史前遗迹的发现揭示了河图洛书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这年秋天,安徽凌家滩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传仓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一批石器和玉器。

    一处新石器晚期的遗址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

    考古人员先后经过22年,进行了5次发掘,才将发掘面积扩大到2000多平方米。但考古人员借助现代航空遥感技术的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

    已发掘的面积还不足整体面积的八百分之一。

    就在这处遗址中,考古专家在一座墓葬里发现了一只夹有玉板的玉龟甲,而这块玉板上的图案竟与史籍中记载的河图洛书惊人的相似。

    凌家滩遗址距今5300多年,而这一带当时正是有巢氏的部族领地。这一切似乎指向一个可能性假设:

    上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巢氏带领族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华夏先民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

    巢居让先民生存质量大大提高,进而部族就越来越壮大。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已经“衣食无忧”的有巢氏部落,开始夜观天象,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

    他们将看到的天文现象记录了下来,用简单的数字将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制作成玉板,放进用于占卜的玉龟甲中。

    每每在祭祀仪式中拿出玉龟甲含玉板进行占卜,向上天祈祷。

    随着部族间的交流增多,这些玉板流传至华夏各地,先民通过整理汇总,最终形成河图洛书。

    @樊说历史 这只是一种关于河图洛书起源的假设。但无论是玉龟甲含玉板还是河图洛书都会让我们对那个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重新进行一番理解。

  • 黑白

    #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在中国,秦始皇陵墓是位于中国5大神秘陵墓之首。说它神秘,源于史料的爆料和至今未开挖的种种困难。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水银,剧毒啊!另外司马迁的《史记》这样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看看,司马迁也提到了水银!

    野史也煞有介事地说,秦始皇为自己修了一座豪华的陵墓,里面放有大量的奇珍异宝,还修建一个庞大的兵马队伍守护着自己,这就是兵马俑,让自己的灵魂时刻都至高无上。

    我们知道,在当时技术水平极度不发达的年代,修建一个皇帝的陵墓简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仅仅花钱巨大,很多奴隶从青年开始修建,直至到死。所以秦始皇陵墓一直充满着神秘加恐怖。

    在上世纪70年代,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宣布:秦始皇陵地宫就在封土之下。但是没有提到其他信息。我们知道,大型陵寝一般是由内室和地宫组成。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陵寝建筑的核心。想达到地宫,必须有地下通道。但是段清波只是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可是地下通道还是朴树迷离。通过航测遥感,可以欣慰的是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这就是说没有盗墓痕迹。后来的考察队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据说当时的施工人员还用弓箭射墙,实验墙体的结实程度。可见当时的考古人员还是对我国古代的修建陵寝的水平有质疑。现在的资料显示,战国时期的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保证了墓室内很难进水,从而整个墓室就没有坍塌。难怪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肯定相关!

    随着时代的更替,墓葬的制式有了很多调整,但都是在秦始皇陵的基础上加以提高的,所以我们把秦陵的墓葬形式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起到大的推动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从照片上看,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现在我们去西安旅游,看到外观的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北京国家大剧院在修建中,就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专家刘士毅著述说:“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确实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

    大家都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秦始皇陵利用了这个东西,经过挥发,使地宫中充满汞蒸气,这种汞蒸气是一种剧毒,可以让所有的盗墓者有去无回。

    另外,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利用。

    考古人员用钻探方法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根据这次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

    难道秦始皇是个怪人!?可以说,秦始皇在位期间,做了许多超乎常人的事:统一版图,统一货币,坑儒事件,统一度量衡等等。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

    一个千百年来的未解之谜,很多匪夷所思的问题古人都做到了,让现代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才智。其陵墓的价值,不言而喻。(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