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文物鉴定和文物修复的入门书有哪些?

想咨询一下关于文物鉴定和文物修复的入门书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winter

    【5本博物馆之书,把世界5大博物馆“搬”回家!】
    为什么我建议大家要去逛逛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目睹那些世间罕见的珍贵藏品,更是为了透过藏品,跨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了解人类文明的足迹。

    可惜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的计划都泡了汤,但是没有关系,今天糯米妈妈为大家推荐5本博物馆的书,足不出户,也能逛遍世界5大知名博物馆!

    1、《故宫珍宝》:作者是被誉为“故宫活字典”的朱家溍,不仅无偿捐献了大量文物,还是故宫文物的修复专家,在这本书中,他将以一位史学家+收藏家+文物学家的眼光和角度,介绍故宫珍宝的精妙所在。

    2、《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本书颠覆性地用文物来展示人类历史,将大英博物馆内100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物,串联起了200万年的世界文明史,读这本书,既能饱览文物,又能了解人类文明的变迁。

    3、《卢浮宫》:这本书由卢浮宫五任馆长联合编辑,收录了590幅精美图片,在讲述法国卢浮宫藏品的前世今生的同时,引领读者回望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风云。

    4、《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本书收录了梵蒂冈博物馆8个主要场馆的976件藏品,部分精品还有局部特写,供各位艺术迷们细细揣摩其中之精妙。

    5、《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艺术博物馆”,本书从其200万藏品中,精选了600余件不同类别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每一件都配有精美图片和专业介绍,它可以作为博物馆的参观手册,也可以当作艺术入门读物。

    #博物馆# #暑假书单#

  • 秋水伊人

    【关注+转发此条,抽3人送价值188元的字节定制积木礼盒】

    定了!这些古籍即将得到修复。

    今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就在国家图书馆启动,首批资金为1000万元。如今,该基金定向资助修复的古籍书目已经正式确定。

    此次修复的古籍为包含《永乐大典》在内的古籍共105册(件),分别来自国家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古籍的修复工作均由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负责,计划将在1-2年内完成。

    善本《永乐大典》"湖"字册(卷2272~2274)是国家图书馆珍贵藏品之一,其内容为与“湖”相关的唐宋元代诗文。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赴华东核查古籍善本时,意外发现此册《永乐大典》。当时,收藏者是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正在上海寻求专业鉴定。后来,这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家图书馆。

    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负责人表示,此次书单是根据藏品的破损情况、文献开发使用计划,以及历史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代表价值等原则进行选取,类型包括善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舆图、金石、样式雷,涉及纸质文献和丝织品等不同材质。

    转发+评论,留言说说你所感兴趣的古籍吧!

    ???抽奖详情:关注+转发此条,11月29日17:00开奖 @头条抽奖平台抽奖详情

  • 风华绝代

    谢谢邀请

    鉴定的书籍和修复的书籍,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门类,要确定您先需要的是哪一类的书籍?

    鉴定的书籍一般是包括有历史文化,出土考古的一些纪实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介绍,包括各种器型,博物馆实物介绍,以及图样、纹饰、工艺和一些细节加工模式的一些说明资料。

    而修复就不同了,修复不仅包括材料的结构介绍,还要了解当时的绘画艺术,审美工艺,加工方法,材料力学以及热处理,包括一些矿物质原理,这个面就要比鉴定可能更要宽泛一些,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 良心宝贝

    #95后女孩成国图最年轻古籍修复师#
    据最新的报道,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国家图书馆已完成古籍修复50册。这是一条好消息。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才50册,是不是太少了?这是很多人不了解古籍修复工作,不知道它的难度有多大。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先不说其“工序”如何,有多少个步骤。就说,做古籍工作修复的人就必须熟悉历史上各个时期典籍的版本与装帧形式,还要了解各个时期典籍所用纸张及不同地域的装帧风格,甚至需要了解自己修复的这本古籍的周边相关的知识。有了这些前期准备的基础了,这才能够制定修复方案,配备修复工具和修复用品。这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作基本做好,接下来才是具体的古籍修复工序,这时,又分十多道工序,如:配纸染色、拆书分页、理平书页、书页补破、压平保养、还原对折、齐栏、压平保养(全书)、订纸捻、上书皮、打眼装订、执刀裁切、打磨切口、贴书签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牵一发而动全身,错一处而前功尽弃。所以,“慢”是古籍修复工作的一个最大特点。报道中95后女孩王欣蕊,大学毕业后进入国家图书馆,成为馆里最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修复一条裂纹就花费半个月的工夫。
    其实,“慢”是很多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特点,所谓慢工出细活,而且很多时候只有慢下来,心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活才能好起来。当时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都追求“快”,所谓的“效率”。但在艺术文化上,有时候真不能“快”,“快”了往往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产生出来一些快餐文化,表面华丽,实则空虚。所以,真正搞文化艺术的人一定会让自己慢下来,“打磨”、“雕琢”、“缝补”、“裱糊”……这些词无一不突出“小火慢炖”的道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