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数学还有哪些难题未解,哪个是最重要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016年那个破解世界难题,登上浙大讲台的快递员,现在怎么样了?
2016年浙江大学的讲台上,一位33岁的物流工人略带紧张地看着台下的一排数学教授。而6位数论领域的专家当场作出结论:“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关于卡迈克尔数的算法公式,凭此可以更高效地找出更多的卡麦克尔数!”
一时间物流工人登上浙大讲台的新闻引爆全国。人们期待着一位草根数学家的逆袭,做出卓越贡献,但是他却最终逆袭失败了。
这位物流工人名叫余建春,1983年出生于河南的一个村子。
小时候他的成绩一般,只有数学成绩非常优秀。他到处找数学题来研究,并以解答数学题为乐。
一天,他从一本叫《数学猜想》的书里第1次知道了卡迈克尔数。这是数学界的终极难题,自从1912年数学家卡迈克尔首次发现,关于其判别准则已经困扰了国内外数学家好多年,一直没人攻克。但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方面,卡迈克尔数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数论领域的研究热点。
痴迷数学的余建春,便把破解这个未解之谜当成了目标。
高考结束后,余建春的成绩可以上师范,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瞒着愿意支援他读师范的姑父,把志愿偷偷改写成了畜牧业大专。
三年后余建春大专毕业了,好心的姑父帮他安排了去日韩打工,但他却没有领到大学毕业证,因为还有1万块的学费没交。姑父得知这件事后,表示这1万块他来出,让他去郑州把毕业证领回来。
余建春再次拒绝了姑父的好意,他说“1万块不好挣,他宁愿不要毕业证。”
从此余建春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找工作之路,先后做过酒店服务员,烤鸡店店员,物流工人等,但很少有工作,他能做满三个月。
他敏感而自尊心又极强,觉得别人总在为难他,做酒店服务员,客人总是刁难;做烤鸡店店员,老板太凶……
他每次的应对方法都是匆匆逃离,去寻找下一份工作。这一过程中数学依然是他最大的爱好和陪伴。
他每天都要抽出好几个小时专门来思考数学。他说“做数学就像玩游戏,给他带来成就感。”
在数学上,他花得最多的时间就是研究卡迈克尔数。让人震惊的是,凭借对数学的热爱和敏感,他推演出了5个关于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公式。
他觉得上帝给他打开了一扇门,但是他不自信,他需要专业人士的认证,他开始给多位数学教授寄信,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但始终石沉大海。
他觉得教授不回复的原因是没有收到信,为了能把信直接投到教授那,他开始了一场漫长的寄信之旅。
选定一位数学教授后他就去教授所在的城市,亲自把写有数学公式的信投进教授的信箱,然后在这个城市找工作,直到对回信彻底失望,再去找下一个教授。
从2006年到2016年,他几乎找遍了国内数论领域所有的专家,但依然没有得到回应。没有寄信的数学家只剩一位,浙江大学的蔡天新教授。
2016年余建春来到杭州,直奔浙大,把含有数学公式的手稿塞进了蔡天新教授的信箱。
一个月之后出乎他的预料,他收到了回信,邀请他来浙大参加讨论班,介绍他的研究成果。
其实早在2010年,余建春已经关注到了蔡天新教授,他甚至向工作的工厂请了两天假,准备找蔡天新教授,但是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放弃了。他怕蔡天新教授说他的研究毫无意义。
2016年他的研究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蔡天新教授还把他的研究成果收录到了他最新的著作里面。余建春也一举成名。可惜的是他像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却又很快消失,
成名后,余建春收到了很多机会。有的企业家让他去考会计证,承诺考出后不仅补学费,还能帮他找工作。有基金会提出资助,让他读完本科,学习系统的数学理论。
但是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觉得他已经30多岁,再花几年去考一个证书,或者研究一门理论,时间太长了,他耗不起。
也曾有许多高薪工作找上他,如会计、统计数据分析师等,但余建春干不了,他没有文凭,也不会使用电脑。
他还被骗过两次,一次被骗进赌博公司,研究博彩;一次被骗去一家家具厂,测量家具。
一位制片人还找上他,希望把他的经历拍成电影,但是深入了解后发现,他的身上难以找到逆袭的正能量。
这位制片人感慨地说:“社会给了他很多机会,但他的内心困境确确实实存在着。”
慢慢的,他身上的光环和机会也褪去了。
如今他在苏州的一家工厂做搬运工,早8点到晚8点从流水线上不断地搬电视机放到输送篮里。
他已不再研究数学,下班后一个人待在出租屋里,刷会儿手机就睡觉。
他的前半生很割裂,一边逃离,一边躲避,一边功利地计算着眼前得失,一边无私地研究着热爱的数学。
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余建春这样的人,他们很有才华,也不是不努力,有过逆袭成功的机会,但软弱与犹豫,狭隘与短视却总令他们在原地打转。
有人说像余建春这样的人,要有耐心,要足够坚持,要看得到更广的天地,才能在努力中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也有人说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困境,心里有梦想却束缚于现实中,难以施展。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一起交流。
他被世人称为千年难遇的数学天才,却穷困潦倒、近乎乞丐,为了论证”1+2“这个世界难题,用尽自己半生的心血!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被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对于他的才华,邓公评价道:”如果中国有1000个他,那就了不得了!”
这位数学家叫做陈景润,于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和同龄的小孩不同,陈景润在很小的年纪便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白天,陈景润就在家照看弟弟妹妹,等到大哥晚上放学回来,他便让哥哥给他讲算数。
平时有闲暇时间,陈景润就会趴在地上演算算数,稚嫩的脸上刻满着认真,母亲见陈景润对算数如此痴迷,咬牙拿出家中不多积蓄,将陈景润送入了城关小学读书,凭着对数学的热爱,陈景润学业一直十分优秀。
1948年2月,少年陈景润考入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50年夏天,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因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这一路受到的良好教育,也为他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高中时代,陈景润就听老师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对于数学极其痴迷的陈景润自然想将它摘取到手中。于是,在兴趣使然下,陈景润开始尝试着手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研究。
为了能攻克这一世界难题,陈景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著作。有一次,陈景润在图书室看书时,管理员下班了,沉浸在书本中的陈景润却一点也不知情,直到想起自己在住所还有一道题目未解出结果,这才发现自己被锁在了图书馆。
1966年,陈景润患严重的结核性肺膜炎,可是病魔也没有使他停止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有时疼得昏了过去,可醒来又继续演算。
更让人佩服的是,陈景润为了掌握更新、更全的数学知识,学习了包括英语在内的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多国语言,阅读量之大、花费的精力之多,令人啧舌,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可以说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渐渐达到了疯狂的程度,终于,在陈景润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1966年,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功发表。
紧接着,1973年,陈景润又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述职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
在此之前,数论专家们普遍认为要想延用已有的方法来证明1+2是不可能的,而陈景润居然对筛法“敲骨吸髓”,加以改进,创造出了加权筛法,使筛法的效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外国数学家写信给他说:“你移动了群山。”也有数轮专家惊叹,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但陈景润并未被荣耀与赞誉冲昏头脑,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79年,陈景润完成论文“算数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八十推进到十六,再次让中国成为国际数学界的关注点,也正因为如此,陈景润曾先后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四十五分钟报告的邀请,这在当时的国际上都是很高的殊荣。
曾经有人说,可惜诺贝尔没有数学奖,不然,这个奖一定是为中国人设立的。陈景润用他的实际行动震撼了国际数学界,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的卓越与不凡,但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加之早年顽疾,陈景润的体质变得很差。
1984年4月,陈景润去书店买书,被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治疗中被诊断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时隔几个月,陈景润乘公共汽车到宾馆开会,车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从此生活一直需要人护理。
虽然坚忍的性格驱使着他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搏斗,但长期患帕金森氏综合症和其他多种疾病一直折磨着他,他的身体变得愈发的虚弱和疲惫。最终在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因呼吸循环衰竭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享年63岁。
为了纪念他的伟大贡献,19999年中国发行纪念陈景润的邮票,同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在陈景润卧床不起之时,他还时常关心我国的科研事业,总是教导他的学生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年轻人应该好好努力,把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他的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做奉献,死后人们遵照陈老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赠供医院解剖,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离开更是全中国乃至全人类的巨大损失。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恐怕很少人能够像陈景润这般坚定地说,是奉献,不是索取。#微头条日签#
认识1234567860最重要。
本人不想多写,因为写了也没有人相信。所以废话少说。
淡定生活
2022-10-31#定价#
定价问题的复杂,本质不在于它的难度有多高,比如一道奥数题或者一道至今未解的数学难题,它可能真的很难,但是它是有标准解法的。
定价的问题难就难在没有标准解法,就像你的女朋友刚买了一件新衣服,她穿上之后问你好不好看、感觉怎么样,这个问题看起来难度不高,但是它极其复杂,你的答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而最大的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