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儒家经典之作有哪些?,儒家修身九讲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大学之道
《大学》这部出自于先秦圣人孔丘之手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儒家经典三部曲《大学》《论语》《中庸》之首当之无愧。大学顾名思义,天下最大的学问。阿呆读到它也是中年之后的事了,有点遗憾能在求学期间就读到这样的圣典。然朝闻道,夕死可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晚。
《大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哲学的经典去读,可以把它当做为人处事的思想纲领和行为准则。这部字数不多的经典著作里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它道出了这个世间这个社会的本质和真相。
果能此道,必有所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静安虑得!这段告诉了我们成事的基本规律和先后次序。心定则赢,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首先得把自己的心定下来,心不定是不可能成事的。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还在焦虑,如果你的心不定,不能安静下来,必要然是一无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忠实之所先后则近道矣。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解决问题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在主要矛盾上。我们先幸福了才能有钱,而不是先有钱了才能幸福。我们是先把心静下来了,才能去做成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成了心才能静。绝大部分的人都把事情搞反了,也可以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和大众的认知是颠倒的。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你仔细的品品吧。能够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能够知道事情的先后次序,也就接近于悟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经典的文字所包含的智慧就更加深刻和实用了,它告诉我们做事的方法和顺序。同时也点明了成事的核心,自天子以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以人为本,这是核心中的核心。毛泽东他老人家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的。
十年前,阿呆才刚开始全职做交易的时候,常去拜访一些机构和私募,在一些老板和经理的办公室就经常能够看到“静安虑得”这样的书法作品。可惜的是,当时认知肤浅,不得其意,也不知道他们的出处。现在看来这些成功的老板和交易员,无一不是在一些国学的经典中寻找智慧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看这些大家和成功者的所写的一些文章中去找找看看。
现在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做交易十年了,你学遍了所有的技术,学遍了所有的理论,也找到了比较好的交易系统,可你还不能够实现稳定盈利,那就是你人不行。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修身为本,做交易的更甚。交易的盈利是市场对你人性的奖励,这才是本质,你的修行不够,你的人不行,什么样的方法和系统你都不会盈利。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你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阿呆现在只想告诉你,果真此道,必有所成!
学《论语》做人做事
的行为准则让你读懂人生
翻开儒家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孔子推崇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留下的经典语录,饱含聪明智慧,道尽人生哲理。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爱人,推己及人。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修养。
在《论语 颜渊篇第十二》中,记载了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吴天明撰写的《论语》新绎,译文的意思是:不合礼制的不看,不合礼制的不听,不合礼制的不说,不合礼制的不做。这是我们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非礼勿视”,不该看的不看。但由于人内心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人的目光所及之处,可以看见外在世界的一切。发现美、欣赏美是人之本能,如果不加以节制,很容易贪图享乐,被外物所诱惑所吸引,逐渐沉溺声色犬马、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
〝非礼勿听”,不该听的不听。人的耳朵能听到外界所能听到的一切。如果内心不加节制,放任感官不管,过分迷恋靡靡之音,溺于喧嚣,污浊的生活。就容易使人心神低迷,思想涣散,心气浮躁。如果沉醉在别人的花言巧语中,还容易迷失自己。
“非礼勿言”,不该说的不说。俗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只有守嘴才不会惹祸,如果说话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就会言多必失。所以,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谨言慎之,不说搬弄是非的话,不与人争辩。总之说话有分寸,守住心,管住嘴,才是明智之举。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动。偷窃可耻,包括搬运抄袭他人的文章,都会受到惩罚。人所想要的,得靠自己的努力付出去获得。手莫伸,伸手必捉,说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为了奢靡享乐,利用手中的权利,把手伸向了不属于自己的集体利益,动了不是自己的东西,最终悔之晚也。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其博大精深,而“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把《论语》当做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内心的丑陋之处,按照儒家经典的精髓,做人做事,修身养性,提升境界,完善自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迅速删除)@清荷阅读 #每天学点国学知识#
儒家文化以仁、忠、义为本的理念,让人受益匪浅。每次阅读儒家经典著作,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儒家文化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全世界都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著作被誉为圣书,主要分为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十三经在“经”学地位上最高,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蕴含许多哲理和大智慧。
易经有三本,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目前仅《周易》存世,被誉为神秘的占卜之书。
《尚书》主要为君臣相处之道;《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周礼》记载着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记载的是礼节制;
《论语》是孔门的师徒的言行录;
《孝经》则是传承孝道的书。
十三经中每本书蕴含的知识都不相同,但又都集儒家之经典,被称为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什么
儒家经典著作之首为《易经》,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经书,《易经》代表着宇宙最高的智慧和秘密,是一种很深的学问。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源自于易经的基本思想,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之说就是源自于易经,《易经》为诸子百家群经之首也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被称为圣人、至圣及万人师表等,他开创的儒家文化,不仅深入民心,还深得民心,被后世称之人教育界的圣人、伟人。其实读过十三经后,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都是集大成、大智慧之作,作追溯其根源,则是以《易经》为中心思想成立的儒家文化,最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传播被世人所倡导和尊崇。
孔圣人对中国的教育界影响极为深远,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国学,就是以孔子儒家思想来教育人。孔子是中化传统美德的化身,他的儒家文化教会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极为深远。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玫瑰][作揖]!
文学始祖《诗经》305首,这23首巅峰之作!美的不可方物的诗词哪里找?!
读完整《诗经》,没多少人做到,但这23首经典之作代表《诗经》最高水平,值得背诵和收藏,闲暇时读一读,最后才发现,最美的诗词还在《诗经》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陈....
2022-10-29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其儒家的经典著作更是让人受益匪浅,而你知道吗?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周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着,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儒家经典:《仪礼》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儒家经典:《春秋左传》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儒家经典:《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着,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的今话是汉代的话。《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
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儒家经典:《书》
即《尚书》,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着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