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立志读博的人应该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做何种准备?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今天和毛豆的同学家长聊天,发现她的经历特别励志➡️从专科生到澳洲八大的博导!
她之前在国内是大专生,高中净谈恋爱了,也没认真学,对前途也很迷茫。后来听老师说可以自考本科,她就懵懂的跟着报名了。
期间通过了教资考试,临近毕业还做了个很大胆的决定,放弃了专升本考试(因为还要再读两年),而选择直接考研(这样节省了一年时间,但是很冒险,她并不推荐)。
就这样,历尽千辛万苦,考入了一所“鸟不拉屎”的211[允悲]期间认识了同校读研的老公,毕业后两人一起到澳洲读博,都是全奖。
毕业后他老公搞金融,她留在自己导师手下继续做了两年博后,期间生了个孩子,还帮导师申请到了一个大项目,开始当小老板。前年拿到了独立研究员的职位,正式成为博士生导师,算是稳定了下来。
在这期间除了她自己的坚持,就是在关键的几个转折点都受到了“指导”,例如:
✅专升本时老师给的建议;
✅父母坚定的支持她考研;
✅以及婚后她老公鼓励她读博;
✅还有生完孩子后公婆就把不到2个月的baby带到国内去抚养,去年才接回来,算是解了她的后顾之忧。
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是想给迷茫的同学们一些鼓励,胆怯的同学们一些信心。
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来世一遭,别留有遗憾。
#超级教育节#
先说一下自己只是硕士学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不自量力了。不过,之前读研期间也结识了好些在读博士,并且平时同一个研究室也是博士硕士一起做发表,所以大概还是了解一些基本情况。下面就本科阶段需要准备的东西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理解:
1、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学术研究意识。如果说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以上课程有什么区别的话,无疑本科阶段注重的是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研究生开始则是要求能在这些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在学术上提供新的见解。对于一名在本科阶段就有读博考虑的学生来说,跟周围同学相比首先是要在意识上有一个根本转变,除了对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恐怕还需要平时多去图书馆读一些本专业内感兴趣领域的专业学术论文。这个过程不仅能慢慢培养自我的学术意识,而且在日后读研和读博申报专业上自己也会有一个方向上的明确判断,如果本科阶段没有提前了解过的话可能到时在选择专业时会一头雾水。
2、养成良好的英语能力。这一点需要单独提出来的原因在于到了博士阶段能给我们提供参考的中文论文已经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我们还得去读不少英文研究,甚至有部分自己的研究还需要用英文撰写。所以至少来说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如果还能用英语会话就再好不过了。
3、建议考取驾照。博士期间除了我们平常想象的待在研究室和图书馆里的时间外,更多的是要去实地调研和实验。试想一下,如果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校园的话,那么新的实验数据和调研报告从何而来?而要想保持随时能比较方便地移动,驾照是必需品。
4、尝试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前面已经说过了本科阶段的重点在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一般来说强调的是专业中横向的宽度。而真正到做研究的时候却要求在这个专业里的某个特定领域内做出具有深度的成果来。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本科阶段我们就要结合自己所学,有意识地去寻找本专业内自己感兴趣的那一块。博士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自己做的领域不是真正感兴趣的话可能很难坚持下来。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点浅薄建议,希望对你能有所参考。
立志就是最好的准备。本科时年纪还小,有无限可能。凡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没有做不成的。学校的网站上都有直博或考研的简章,下载下来好好读读。按照简章上面的要求比对自己的条件,然后去努力。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想读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作息规律,不然即使读博了,也未必能坚持下来;这个很重要,放在第一条。二是好好学习,顺利毕业;考试时拿出好成绩,才有可能被录取。三是平时好好学数学和英语,以后有大用。四是尽量多存一些钱,读博是奢侈品;如果家底太薄,建议挣几年钱有些积蓄在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好做好四项准备:一是看家庭条件是否允许,只有达到温饱条件以上才有精力读研读博;二是准备英语过六级或考雅思6.5和托福85以上;三是做好保研或考研准备,本科不挂科争取硕博连读;四是在读本科争取发表一两篇论文或一两项专利。?
学好英语!读研究生真的一定要出国!(如果是真的想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真东西、做出真成果而不是混个学历的话)国内研究生圈子里的各种弊病就不在此赘述了,相信大家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如果学校有给本科生设置的科研训练,一定要认真参加!选好导师,不一定名气越大的越好,要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可向往届学长学姐咨询,但是最好选正教授,在之后申请国外名校研究生的时候为你写推荐信的导师还是很重要的。多向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学姐们请教研究方法和思路,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术思维。
然后就是本科尽量取得较高GPA,以便进入更好的环境读博,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来说,好的环境还是很重要的。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自己多看些学科前沿的书籍,关注学科前沿研究进展,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并打下初步的基础,只关注本科课堂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打好基础(专业及英语);寻找你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与专业兴趣方向一致的专业教师密切相处,尝试做些基础性研究,并及时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
静以修心丶
2022-10-282002年,25岁的肖飞放弃了读博,成为一名普通研究员,之后,他竟推翻权威,用自创公式攻克了世界性难题。
肖飞出生于1977年,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高中毕业后,他便考入了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由于刻苦努力,25岁时,他便获得硕士学位毕业证,并考取了本校的博士学位。
但是,博士录取通知书并没让他开心,反倒是眉头紧锁。因为,除了继续读博,还有一条他更向往的路。
那就是去到马伟明院士的团队,当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马伟明院士的名号,但熟悉航空母舰领域的人,都知道马伟明是我国主持电磁弹射器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
正因为有马院士团队的不断努力,我国的电磁弹射器技术水平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
能进入到这样的团队,当然是肖飞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现实生活除了梦想,还需要面包,若是放弃读博,未来在评职称和分配住房方面都会比别人低一等。
左右为难时,肖爸爸打来电话,他对儿子说:“你从小就希望成为一名军人,为国家奉献力量。现在,能够去到马院士的团队,是你的福气,好好努力,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肖爸爸的话让肖飞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收拾好行李,来到马伟明团队报到。
看着这个团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子,马伟明院士拍拍肖飞的肩膀:“在研究所工作既枯燥,又辛苦,你确定能吃得了这个苦吗?”
肖飞一个立正敬礼,大声地回答道:“我确定!”
表决心容易,真的干起活来,可没那么简单。
作为研究所里最年轻的研究员,肖飞主要负责日常数据记录工作,这份工作不仅需要细心,还需要十分的耐心。
当时,马伟明团队刚刚启动一项最新的研究,他们要攻克一个世界难题,将军舰上所有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然后再对电能进行最高效率的分配来推动军舰运行。
没人知道这种号称“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的项目是否能够实现。毕竟世界上,即使是英美这样的海军科技强国,也只是提出过全电推进的概念。
考虑到我军军舰情况,马伟明院士计划研制出一种体积和重量更小、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这就要求“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的稳定性更强。
可是,当时新型的潜艇发电机经常短路,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马伟明衍生出“新型潜艇电力系统突然短路故障”的研究项目,并大胆地将这个衍生项目交给了年轻的肖飞来负责。
肖飞没有胆怯,他立即投身于这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中,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
他发现发电机的输出电压非常不稳定,导致实验数据经常出现跳跃式的误差,于是大胆猜想,这可能就是导致潜艇发电机经常短路的根本原因。
但实验室里的高速感应发电机,已经是国内最高水平,本就是国内首创,不可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怎么办呢?
肖飞与马伟明交流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马院士的肯定,马伟明耐心地给肖飞讲解了新型电力电子系统的理念,给他提了不少建议。
在马院士的启发下,肖飞决定用“电力电子励磁技术”来对发电机进行改造。可是,从来没有人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发电机的系统中,肖飞完全没有可参考的数据。
他翻阅大量的资料,终于在一份国外的学术期刊上,找到了一份推导好的公式。这让肖飞欣喜若狂,他不断在自己的实验室捣鼓,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是失败的。
当他反复确认自己的计算没有任何错误的时候,便大胆地假设,会不会是这份期刊上的公式出现了问题?
这可是公然挑战权威!但马伟明对他这个想法非常地支持:“小伙子,不错,敢于大胆猜测,但要小心验证,相信你可以找到最终的答案。”
马院士的鼓励,让肖飞信心倍增,他没日没夜地推演,竟果真推演出一个迥然不同的计算公式。
当他把这个计算公式求证的数据应用到实验中时,困扰世界十年的电压不稳问题居然轻松被化解。
初生牛犊不怕虎,肖飞这份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令人钦佩,大家都夸赞他为未来的院士。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而是继续刻苦努力,在国防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成绩,用一次次的挑战和科研成果,为祖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了一等功,这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
科技强则中国强!中国能拥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中国的福气,也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文 | 燕晓
参考资料:《国防巨匠——肖飞》
#头条历史##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