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有哪些适合大学生阅读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修养的书籍?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我认为大学生不一定要按照名著推荐读,其实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广泛的阅读,不仅限于文学,也可以是科普类的书籍等等。
提升修养的话多看文学方面的 具体什么书我也不太好说
世界公认,自己心仪的经典作品。
我的推荐是:
1.《乌合之众》
身为大学生,思想应该特别活跃,看待实物的角度也应该是别具一格。本书中虽然有一些偏见,但它确实具体描绘出了人们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
2.《经济学通识》薛兆丰
用不一样眼光带你看世界,不要说你不是学经济学的,你总会用到!
3.《创业维艰》[美]本·霍洛维茨
你看了就明白了,嗯!
4.《人·地·城》徐远
主要讲农村改革和城市化的,看了就会对这些东西有了基本认识!
5.《廉价的代价》[美]拉杰·帕特尔
结合生态修复与人类共同体,为你展现全球治理提供可能性。
6.《千年金融史》[美]威廉·戈兹曼
带你进去金融的世界,看看金融与人的发展。
先推荐这些吧!
大学生涯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后一段专注的时光,专注无论是学习或是游戏,甚至是谈恋爱都能带来思考。
思考的价值是巨大的,对学习的思考有助于专业领域的深入;对游戏的思考有助于敏捷思维,全方位看待问题;对谈恋爱的思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修行。
所以大学期间看书不一定必须要看名著,虽然名著大部分情况下带来的收获更多,但也有一部分情况会形成吸收不了的窘境。
我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世界名著——百年孤独。这本书相信许多人都推荐过,也有许多朋友看过,同时我相信很多朋友看不出所以然来。那么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打开书本的姿势。
简单来说,看书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表面,这个好理解,书的故事是什么,脉络为什么这么发展;第二个是从切面来看,就是切开表面看隐喻,而这个隐喻不是指本书暗讽了什么(比如鲁迅先生的书暗讽了旧中国麻木的人民),而是抛开所谓的暗讽找寻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从这里面的切面应该看到离开乡村或者小城,到大都市去开拓眼界,从而避免成为老年闰土这样的人)。并且暗讽这样的东西了解多了,人也就变得偏激,对人生毫无意义。还有作家一般都喜欢掉书袋暗讽点什么,很多时候作家的暗讽只是他自己主观思想的体现,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第二本书是——修真门派掌门路,齐可休的书。对于对名著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本书对于商场、人际非常有用,书也不是凑字数的网络渣书。
秋水共长天
2022-10-27修养这个东西,是要靠沉淀才能见到效果的。我们平时太强调要阅读了。其实我们不那么在意阅读的原因,是并没有较快的从阅读当中收到效果。
想象一下,读字典一天时间能学会多少英雄单词,或者简单一点,成语词典你一天时间能学到多少成语。是不是数量很难以百计。如果要从学到能用的标准算起,恐怕平均下来,很多人三年中学学3000单词平均算下来,一天3个单词吧。这就是我们学习难最终导读阅读难的根本。拉长时间看,我们几乎都没有在认真的学习。
对于阅读也是一样,阅读武侠小说也许能记住很多情节,主要原因是人容易记住动态的东西。可是要记住思维性的抽象东西,这个恐怕和背外语单词一样难。好书籍里面必然出现很多概念性的东西,很多概念还要结合多个词汇来理解它的本义,这样一算下来,在现在的状况下,是否可以说,阅读这件事,稍微艰深一点,就和读字典一样枯燥。
我们放弃阅读艰深的东西,就是这个起因。至于如何解决,恐怕还是遵循记忆的法则,不要前面记了后面忘。像记字典一样记你阅读过的东西,否则阅读始终是一个灾难性话题。
小时候老师经常要我们记卡片,可是从来没有人为我们讲清楚这个道理,只知道不断的强调某个文学大家有这个习惯。。。可问题是,全中国百千万教师,有几个有记卡片的习惯,恐怕卡片用来记事非常习惯,都想不到用来记新知识吧。这就更不要谈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下,如何养成自主记录的习惯。
好了,回到主题。推荐什么书。概念性多的书为主吧。
这就等于基本先把小说排除了。如果实在要读小说,也要尽量不读历史性小说,因为那不是培养习惯的正道,那些都是习惯养成之后的事情。别被那些一开始就推荐你读名篇的人骗了,名篇是用来享乐的阅读,不是用来帮你爱上阅读的东西。而且也主要大概是这些人,不会推荐你读红楼梦。
其实红楼梦还行,里面有很多俚语,诗歌,考古民俗角度下的名词,照着这个藏宝图把红楼梦啃下来,一本万利。
对于大学生来讲,记住图书馆的地形和每本书的位置,和具体读了什么书一样有意义。在进入一本书之后,人的思维反而是被相应锁住的。
呆在图书馆放开自己,足矣。
从一个诗人的角度讲,修养指的就是对每一个词理解的深度。如果只是记住了三年后在试卷上默写出它的程度,其实,你并不算真正学会一个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