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现在博士真的特别多了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很好奇两件事:
一,现在上个大学需要这么多钱?每个月生活费+零花钱要小3000?
二,上海交大有临床医学专业?
还有研究生和博士几乎不花钱,国家和老师补的几乎都花不完,要是节俭的话,估计研究生和博士读下来,攒10万没问题。
中国每年目前招10万个左右的博士,但是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也就是5万到6万。换句话说,招生人数在增加,但是毕业的人数并没有成比例的增加。因此博士毕业的难度其实并没有降低。
所以说现在看到本科和硕士的就业质量在降低。相较于前几年博士的就业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目前来看,总体上博士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还是可以。
博士的绝对数量不多,每年毕业的博士比硕士少很多,但是适合博士的工作岗位也相当少,高校教师岗已经卷的不成样子,国内搞研发的企业很少,收不了几个博士,很多博士只好去考公或中小学,因此从相对意义上讲,国内博士已经很多了,博士的就业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新疆一位网友发文,称医学上的孩子岁数都大了,考上考不上也不会让孩子学医的,大学不停的投入七至八年,前期基本没什么收入,等他有收入我都走不动了。听说学医压力大的很,老考试。这样下来27了才工作,何时抱孙子呀。如果考上985大学可以去,这一般般的大学,普通人谁能供的起呀,都不如在本地上上大学。
看完之后,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位人间清醒的家长,学医确实如此,需要一条很长的路走,特别是现在,要读到硕士、博士,没有一大笔钱是搞不定的,普通家庭来说还真供不起。当然,实事求是,孩子梦想就是当医生,如果孩子真考上了,哪怕是一般的大学,我看未必你会不送,到那时一定会妥协。
其次,至于抱孙子,这个是否有些过于急功近利,现实了,现在年轻人,尤其是读完大学的,普遍结婚都晚,这事情还真由不得你,一切看缘分。大家怎么看?#大有学问# #头号周刊#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变大,思想观念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生孩子。
而人大博士储殷关于年轻人应不应该生孩子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他认为,年轻人不生孩子就是一种享乐主义,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
“不生育有助于短期体验,如果年轻人没有感受到来自社会与传统的压力,那么他们优先的选择就是不生育。所以这也是一种遗憾。”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年轻人不生孩子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养儿防老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孩子在养老方面也容易出问题。
但是将不生孩子与不孝顺画上等号,还是有一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从宏观角度考虑,储殷认为如果年轻人都不生育,对人类的繁衍与延续更是一个问题。
博士的话有被网友认可的地方,也有不被认可的地方。
其实生与不生都是一个家庭自己的决定,导致生育率降低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各种环境条件以及生育者本人的心智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时,不生孩子往往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那从心理学角度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呢?
1、生育成本过高
在生活面前,年轻人那些微不足道的薪水没有留给他们太多能够喘息的瞬间。
而且教育成本增高,社会发展越快,教育方面越来越内卷,很多家庭无法承担起很高的养育成本。
当代社会再也不是像以前一样生个孩子就是添副碗筷的事情,如果将生育比作一场投资,那么与以前相比,现在生孩子绝对是成本高、实现周期长、获得的回报又低的投资。
和前妻自己的付出相比,生儿育女绝对算是一种很大的压力。
2、观念改变
如今社会思想开放,女性地位提高,女人不是一个生育的工具,生与不生都是她们自己的权利。
虽然很多人认为一辈子不婚不育的女性她们的人生都是不完满的,但是社会仍有很多舆论支持女性自己做主。
如今,生儿育女不再是衡量女性成就的标准,社会观念的改变自然会让部分年轻人更轻松地遵从内心的想法。
此外,教育也让女性的生育年龄往后延迟,以前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十几岁生孩子非常普遍。而如今高学历女性越来越多,接受教育的女性一般都不会过早地生儿育女。
3、影响生活质量
生孩子是一件要长期负责的事情,父母有了小孩之后,会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着孩子转,生活质量自然下降。
很多年轻人也会认为,生了孩子之后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更低,而且成年之后的生活仿佛一直都处于被动之中,一直被推着走的他们不愿意过早地放弃为梦想打拼的机会。
如今,追求思想、人格、经济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不希望因为生孩子牺牲自己原本可以获得的前途。
虽然有能力的人生完孩子之后未必会失去自我价值,但是将事业与家庭平衡,确实需要一定的精力与勇气。
4、心态问题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在分析不生孩子的观念产生的原因时,提到了人们的心态问题。
以前虽然穷,但是欲望很低,而且整个社会都很穷,大家也就适应了这种环境。
但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都很丰富的人大有人在,和这样的人相比,如果自己还挣扎在生存的水平线上,心态自然就会有很大的落差,更不用说生孩子之后的生活了。
有些年轻人确实只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放弃生育,但用享乐主义形容所有不愿意生育的年轻人还是有些片面。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也指出,不生孩子的这种观念,其实和消费主义的观念差不多,毕竟生孩子的本质是一种投资,而放弃生育就等于放弃储蓄投资,选择当下好好消费。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认为,人口适当的下降是无可避免的,工业化的大城市本身就自带着一种避孕效果。不过将来也很有可能走上鼓励生育的路线。
虽然养老是一种问题,但还是像之前说的,人生有无数种选择,怎么选择都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情。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一届博士28人,再加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100多人都是博士,天天工作、休息、吃饭、娱乐见他们,发现他们无处不在。工作了,去高校了,发现教职工基本上都是博士,还有国外的大批博士、博后等,身边的博士真多。但是要是去四五线小城市工作了,一个区或县的博士一把手能说的过来。
现在博士生的总数一直在增加,给人的感觉好像博士已经非常多了,而且我们也时不时能看到博士生去当中小学老师、上综艺节目,甚至去竞争社区干事职位的信息,让人觉得似乎博士已经烂大街了。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是博士生的招生人数确实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资讯比较发达,相关的信息能被我们看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适合博士的工作岗位其实非常有限,并没有相应增加,而且博士毕业后,大家找工作会优先考虑更好的平台,导致博士在知名高校扎堆,而在普通高校或者落后地区的高校不足的情况。
再一点,博士到底多还是少,不能只看绝对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这一群体在所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博士具体的数量和占比,其他作者已经回答过了,你可以看一下。总体来说这一群体在全社会中的占比还是非常低的,就说明博士其实非常稀缺。我这里建议一个直观方法,你可以参考,就是看一下在今日头条里面,出现博士认证的作者频率有多高,大体就能感受到博士到底多还是少了。
看城市,一二线大城市博士很多很多了,就看一百多所211每年培养的博士生都有几万了,据数据统计,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约7万人,全国约有70万博士。大部分都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些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所以在上海北京,可能博士遍地走,四五线自然很少几乎没有都可能。这几年选调生当官倒是吸引了一批高学历去四五线城市发展,不过比例还是极其少。当然仅看总比例也不是很高,是因为平均数拉低了以及集群效应,现在大学里一抓一大把,不是博士进不来。
虽然中国博士扩招,现在每年大概能招10万名博士,但是现在报名博士的一代人,他们每年大约能出生将近2,000万人口,也就是说即使刨出各种各样不适宜人群,他们依旧是百里挑一的人才,100个人里面有一个博士,你告诉我博士多不多?肯定不多,但是可能对于我来说是挺多的,因为博士他是非常集中的,你在一个县城走在大街上很难看到一个博士,但如果你到大学城,你到大学之中你就会发现博士到处都是,这其实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往往稀少的资源更加聚集。
任何一个有资格参加博士报名的人,我想都能够体会这两个字的含金量,这两个字的含金量真的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工科学生来说,真不是像当初很多人所说的,没有考不上的博士,当你知道成为博士是代表着什么的时候,这两个字其实是非常沉重的,这意味着你要牺牲很多,你要付出很多说个老实话,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在背后支撑或者真的对科研有多么大的兴趣,又或者即使只是为了名利,总而言之也是要非常大的决心,才能够成为一名博士。
博士绝对是稀缺人才。现在我国具有博士学位的人仅有100多万,平均每年大概有5万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我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占比还是非常小的,仅有5.7%左右。
教育
2022-10-26绝对数量不多,北大每年应该毕业最多就1500个博士,但大家可能选的工作方向比较一致,进高校学历最低门槛要求都是博士,高校里博士倒是特别多,社会上应该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