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方法论”如何解释?该如何掌握?

想咨询一下关于“方法论”如何解释?该如何掌握?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淡定自如

    宋倬纬:学习到底有没有方法论?

    原创: 宋倬纬 宋倬纬

    本文共1275字,阅读本文所需时长大致2min。

    去年,我们接触高效高分学习流程后,做了一次分享,会后问方教授:这个可以吗?

    教授说:肯定没问题,这就是一个方法论。

    那时候,我是第一次听到方法论这个词。

    百度了一下,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关于学习方法,有很多,为什么我们看到学习流程的时候,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它简洁。

    寻疑-暂存-解疑-巩固

    区区八个字,就把学习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正所谓,简约,不简单。

    一个事物能不能流传下去,表达方式很重要。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为什么能火?因为他简单,直白,一看就懂!

    但是,这句话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于是,刻意练习,这四个字又被人们广泛认可。

    有时也会思考,方法论到底有没有价值?方法论都有了,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好事情呢?

    就好比,学习方法有那么多,为什么学生还会为学习发愁呢?

    到底是有了方法才会成功,还是成功以后,总结出来的方法?

    后来,相关的书籍看得多了,了解深刻那么一点点,也更坚信方法论的价值和实用性。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方法论!

    我们学习,学什么?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与人的差别在哪里?

    就在于掌握方法论的种类和多少。优秀的农民有种地的方法,技艺精湛的木匠有工艺的方法论,经济师有金融分析的方法论,政治家有关于人性和博弈的方法论......

    一个人,掌握的方法论越多,高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个人价值也就更大,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

    对学生来说,他可能不知道方法论,但是,优秀的学生,一定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不仅仅靠聪明才智和刻苦勤奋。

    我们听过很多状元的学习方法,有人说,要抓住每一分学习的时间,勤奋排第一位;有人说,要合理利用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多发展自己的兴趣。

    各有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和外部资源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在重点学校就读,只需要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就可以了;有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资源有限,只能花费更多时间。有的孩子早上状态好,有的晚上精力充沛。

    所以,没有哪个方法适合所有学生,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习惯,找到最舒服的学习状态,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方法,自己用的时候,却没效果的原因。因为条件变了,结果也会发生改变。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呢?

    答案就是,践行。

    科学体系的建立,会有基础概念,这些概念是不需要被证明的。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推导、验证,不断来扩充内容。

    关于学习,也有一些基础的方法,以这些方法为核心,在执行中结合自己的习惯和情况,不断反馈、调整,就能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流程,就是这个基础架构。

    学习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总结为经验。而学习流程,把这件事流程化分解,每一步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最终符合你的习惯。

    观点:

    1.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在于掌握方法论的多少。

    2.方法没有好坏,只有是否适合。

    3.学习,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投资!

    4.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方法先行。成功,都是设计出来的。

  • 岁月如梭

    学习法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然。知其然,不是死背法条,而是掌握法律解释方法论(即法教义学方法);知其所以然,就要掌握社科法学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分析法;知其应然,就要掌握法哲学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价值权衡。只有掌握以上三种方法,才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人。 ​​​

  • 淡定自如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如果以考试为目的,就应该详细阅读所学单位专业教材。在工作中,方法论也非常重要,但关键点是活学活用,就好像世间没有包治百病单位神药,但阅读一些方法论相关书籍会对学习有着很大单位帮助。

    方法论有诸多不同的流派,我最为欣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其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马克思强调一门学科只有成功的运用到数学,才算初步进入相对完善单位阶段,这一观点给我极大的启发,世间万物最好不要只是定性的分析,更应当具体分析事物的本质,量化细节,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够经得起推敲和论证。才具有可推广、可复制、可传承的特点,才能真正对人们工作生活起到积极单位促进作用。

    另外,我最欣赏的马克思方法论观点是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脱离实践必然会导致主客观的背离。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的方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会让我们获得宝贵的方法,更能让我们挖掘出找到方法的方法,形成经验。我们一旦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找到探索合理方法的敲门,我们就应该称得上已在特定领域方法论殿堂的专业入门者了。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片面的学习体会,还有很多偏颇和不足,请各位指正。

  • 沉稳大叔

    这个时代,读哲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细思其原因,似乎也可以理解:哲学的晦涩与高度思辨性,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望而生畏;而许多哲学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普通人来说更是“玄而又玄”,难以应用于实际生活。
    然而,却并非只有那些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学说才是“哲学”。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生与死,开与合,破灭与重生,有事物的地方,就有哲学。
    它使我们不再漫无目的地活在世上,使我们以转瞬即逝的眼光看待生命,更以旷达坦荡的心态看待死亡。哲理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只言片语。
    而研究哲学的哲人,也未必是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他甚至可以是一位君主——这个听起来与远离世俗,潜心探索的思想者最不相关的身份,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哲人。他,就是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的作者,一位古罗马皇帝,也是一位沉静忧郁,又达观真挚的哲学家。
    若想读读哲学,却又毫无基础,不妨先从奥勒留的《沉思录》开始。
    《沉思录》是什么
    《沉思录》是一部箴言体的个人哲学思考录,大多为奥勒留在位治理国家时所得。
    然而,书中却极少提到作为一国之主的治国之道,更多的是关于人生伦理的无穷思索,以及对于深不可测的自然哲学的猜想与探求,天马行空,不事雕琢,恢宏而悲壮如同万丈星空。
    而奥勒留的思想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拥有宁静的、达观的,又不乏道德与思考的理想人生。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记下了无数句通透箴言,用以告诫自己。
    这位身居高位,却无时无刻不热爱沉思与探索的帝王,终将为后人所铭记。
    他的《沉思录》不仅成为古希腊罗马斯多葛派哲学的里程碑之一,其思想光辉更是穿越千年,甚至影响了许多国家的高级领导人。
    真正通透豁达的人,才能看破死亡
    奥勒留最为经典的思想,就是他具有开创意义的生死观。
    在那个充满力量的、充满繁荣而快乐的时代里,奥勒留却清楚地认识到:人与人的生命,是这样的渺小和脆弱,就像“割下成熟的麦穗,一批长出来,一批又倒下了”。
    在人类眼中,麦穗生生不息,单个个体的生命几乎短暂弱小到不值一提;而对于浩瀚的、永恒的宇宙和时间而言,人类就是麦穗。
    因此,奥勒留从这个角度,开始思考生与死的终极问题
    他对死亡,看得十分通透和旷达:人终有一死,无非向死而生。去世之后,“你很快就将化为灰尘、一具骷髅,只剩下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也不复存在了;因为人的名字不过是一种声响连同它的回声。”
    而我们生前的一切喧闹、欢愉、泪水,在他看来都是:“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是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似乎也忘记了自己的人生随时可能停止,对于身外之物的无限追求,掩盖了我们看清生命本质的双眼。
    死去元知万事空,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都成过眼云烟,一切执念都不再值得念念不忘。
    而当一个人突然觉醒,发现自己的一切在离开人世时都终将成空,那么他必然不会再向未来许下虚空的承诺,而是着眼当下,珍视当下的价值。这,也是奥勒留的想法。
    他很快认识到,面对死亡,重要的不是如何逃避它,而是如何在越来越短暂的生命里,保持自己的思考,发现自己的自我,真正地“活在当下”
    即使终有一死,人间依然值得
    尽管奥勒留看破了死亡,却从未因此感叹“人间不值得”。
    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能够发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意义,那么自己的生命就变成了永恒的一部分,为人所铭记。
    因此,他提出,我们对抗死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短暂一生中坚守自己,活在当下。
    生活在这个喧闹的、充满的欲望的世界里,坚守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去哪里,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己,坚定地做自己的主人。
    奥勒留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身为万人之上的君主,却能保住自己内心那片不为荣华扰乱的宁静,因而才能实现自我觉醒与思考。
    正如《沉思录》当中所说:“如果一个人不能看清别人的灵魂,那也没有什么不妥;而很少留心自己内心动机的人,却注定不幸。”
    而另一种可贵之处是,他能够将自己博大的哲思智慧,凝结成一句句言简意赅又明白易懂的箴言。他沉静旷达的思想,似乎也正是为这个时代准备的一方净土。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在于它拥有可以穿越时代的思想光辉,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而《沉思录》中独立、通透又宁静淡泊的思想,更值得浮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哲学# #人生#读书#
    六十元出头的心灵净土,在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寻觅。
    此等千载难逢的机会,敬请好好把握吧!

  • 点石成金

    简单的说:方法论就是研究方法的方法。

    在方法论的框架下就可以想出很多种方法。

    最典型的就是笛卡尔的方法论四原则:

    1、自明律: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除非我自明的认为如此;

    2、分析律: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我能掌握的几个部分,一一妥为解决;

    3、综合律: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找到一个切入点,后面的部分通常也就没那么难了;

    4、枚举律:将以上做一个周全的验证,以检验其真实性。

    用十六个字概括:怀疑一切、由大化小、由简入繁、亲自验证。

  • 风华依旧

    什么是科学的方法论。刻在脑海里。对于以后很有帮助。就是再多的正面例子。只要有一个反面的例子就不成立。这就是科学。
    只要存在反面例子。大部分都是结论错误。很多事情你都可以套这个来判断。除了错误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结论有适用范围。
    比如优质基因遗传什么的。大把反例。985夫妇的孩子连大学都考不上。如果一定要从基因的角度解释。显然随机分布更合理。因为不管什么情况都合适。农村没上过学的生的孩子能考上985。当然。我是不喜欢单一维度的解释的。事物本身就是多维度的。而且不一定就有相关性。因为需要大量样本才叫科学。但这个方法帮你判断观点的对错还是很好用的。
    当然了。上面的例子。可能还存在概率论。似乎也很正确。双方都是985的条件下。孩子是985的概率更高。但这其实也不科学。首先这个数据到底有没有人统计。更像是为了得出结论而得出结论。我们初中学的怎么做实验的方法。其实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我们复习一下。控制变量法。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所有的条件必须一致。并且避免偶然性。需要多次实验。概率论的问题不只在于数据没有样本。只是臆测。更重要的。在于985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条件完全不一致。所以概率论显然也不成立。随机分布就可以很好解释。因为不论什么条件样本的都存在。更加经得起考验。因为一般而言985的家庭条件肯定比农村家庭条件好。那Ta可能觉得。那不就证明了985确实概率高吗。跑题了。我们的主题是基因。你得出家庭条件好的更容易考上985。不是本身就反对了基因理论了吗。但你要说家庭条件好的考上985概率更高。这又是另一个辩题了。大家尝试着用刚刚的方法自己思考看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