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1

浙江大学每年只收一个学生堪称奇葩专业一一创意写作专业,若是你愿意去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浙江大学每年只收一个学生堪称奇葩专业一一创意写作专业,若是你愿意去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8 个回答

  • 秋水伊人

    如果想去,也要看个人有没有这个能力,没能力的去了也没用

  • 梦飞

    非常佩服这位孩子,坚持美文早读365天,拿下市区作文比赛一等奖!

    来自浙江杭州的小舒同学是全校有名的小作家,写作水平是公认的好。老师也经常拿她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这次参加市区作文比赛还拿了一等奖。可谁知道1年前,小舒也是写作没方法,咬笔头半天写不出来文章,半年时间究竟做了什么,能得到如此大的进步呢?

    小舒同学分享了她的“独门秘诀”:每天早上6:40起床,洗漱后先朗读一篇提前挑选好的美文,再听讲解跟着做批注笔记,把里面的好句段摘抄下来进行背诵积累素材。在晚上做完作业之后,再把早上朗读的美文温习一遍,基本上就能运用起来了,全程下来也就用了20分钟左右,但是积累下来的效果却是非常的惊人!

    已经坚持了1年,365天,小舒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还提升了写作思路,语文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写作更是得心应手,一气呵成。老师大赞:太赞了??,好方法加上自律,成绩肯定差不了!

    今天美文早读的内容是:《小池塘》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 教育

    小时候,老人常说“学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做什么”,而我的经历真的印证了这句话。本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印度尼西亚语专业,研究生保送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博士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咬着牙学完教育学。最终,跟教育这个“成就人”的事业纠缠了近二十年,目测还会无限期继续,直到生命不允许。表面看,我从求学到职业和事业的探索路径是曲折的,但正是这种“曲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真实面貌— 受教育不是为了谋生,而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没有终点。正是这样的视角转换,让我在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来自内在驱动的学习力,而不仅看升学这个结果。
    很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允许我跟成千上万的中外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不断实践、验证和加深对教育的思考和认知。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其说是刻意选择,不如说是兴趣加偶然。我和两个姐姐在从上学到事业的转换上,都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甚至可以说是“黑路”,因为我们没有方向,也没有视野,只能靠直觉、机会,带着点乐观精神,横冲直撞,摸索前进。虽然我从一个小县城走出来,上的都是国内外的名校,也有幸周游了小半个地球,但我一直处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分享的状态中,因为害怕辜负了前半生走过的珍贵的弯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使命,只是有些人更幸运,早早找到了激发自己天赋的使命,而有些人也许终生都在错位中生活。一个孩子是否成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只是,如果一个家长陷入负能量的魔咒,那么孩子也许就会长成那个被家长不断描绘的模样,完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最终,你反复说的话变成了孩子生命中的“诅咒”。当然,反之亦然,如果你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那也会成为现实的预言。所以,我必须想办法让家长们从焦虑的泥沼中挣脱,多听些美好的故事。我对“学习动力来自哪里”“优秀的孩子是怎样养成的”“有成就且有爱心的人有什么特质”这种话题特别感兴趣。先说明一下,我理解的“优秀”和“有成就”的人,是兼具成就和德行的人。每每遇到一个有故事的人,我都会刨根问底地追问他们的成长故事。
    这本书探讨不同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学生是如何拥有强大的自主学习力的,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成长三个方面展开阐述,讨论广义上的“学习力”——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我希望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接受不同的教育模式: 他们有的在国内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在国内就读大学; 有的选择到国外接受大学教育; 有的小小年纪到国外从中学上到大学; 还有的是在国外长大的华裔。总之,我们是在一群五彩缤纷的名校学子成长故事中寻找值得借鉴的共同点。我也希望学生们作为主笔,有细节有总结,有成功经验有失败故事,把自己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了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我写好了邀请函,发给近百位学生和家长,还有近三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邀请他们推荐优秀学生。经过一次次的电话沟通,最终选定十六位学生,其中的五位学生家长和一位校长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从地理区域方面说,这些学生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上海、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还有在美国、加拿大长大的华裔学生。他们的教育背景有传统中国公立学校、中国民办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美国寄宿中学等。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各自不同,家长的职业有工人、农民、国企干部、企业高管、教师、民企老板等。他们中有的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小小年龄背井离乡; 有的成长在单亲重组家庭,自强不息; 有的历经挫折,依然充满信心; 有的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挑战; 也有的在温室中长大,品性纯良。总之,他们会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亲子关系、学习动力、兴趣爱好、待人处世等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组编策划这本书的过程给了我更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在这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无私支持,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万科双语学校顾问校长陈舒女士、浙江省浦江中学陈建浦校长、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中学庞英军校长、山西汾阳中学武松校长、青海湟川中学郑颂校长、协和高级中学陈洁妮校长等。没有他们的引荐,我无法接触到这么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也感谢原民办进华初中副校长王旭华女士对于部分文章的修改建议,优你教育的学生丁宁和傅楠对于英文文章的翻译、排版和修订的协助。
    畅读本书,你一定会被书中生动的小故事吸引,也会发现这些学生的共性是什么。我相信每一位打开此书的人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愿我们在书中看见生命不同的生长形态,对教育充满信心!
    黄兆旦 2021 年10 月6 日
    自驱型学习力——名校学子成长手记

  • 秋水伊人

    愿意去

  • 沉稳如松

    愿意去。

    首先我对写作有兴趣,从小爸爸就和我说长大后做记者,从那之后就非常喜欢语文课,可惜后面长歪了读了生物,自己并不喜欢。

    就业来说写作是非常自由的,自媒体的发展也证明写作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能写得好写的有创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董沫然

    喜欢写作的人,如鱼得水,如本人不喜欢。父母心高,花重金进去也等于对牛谈琴。

  • 沉稳前行

    文科专业的待遇确实不如理科专业的。
    我一个妹妹,是浙江大学的文科博士毕业,现在在郑州财经学院当老师,我一开始一位大学老师一个月工资上万没有问题,况且还是博士,结果一问才知道,月薪6000元,也没有安家费,刚入职的时候给了10W的科研启动经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是有编制的,而且职称给了高级职称,给了待遇少了薪资。可以跟她是文科专业有一定关系,我记得高考文理分科的时候,就有老师给我们传递了理科生好找工作的观念,看来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哪怕到了博士级别。#2022就业季#

  • 闯出一片天

    这个不是我愿不愿意的事,而是我能不能去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