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写作是口语化些好还是辞藻堆砌好?我看一些文学作家的书都比较偏口语化比如余华,刘亮程,莫言?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马克思告诉我们要辩证的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
所以
堆词有堆词的秒,前提是堆的出神入化,堆的赏心悦目,堆的人身心舒畅[泪奔]
平凡朴实的语言,也有平凡朴实的好,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口语用好了也能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泪奔]
堆词藻,和口语化不分高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看你能不能用好[捂脸]
不能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笑哭]
可以用成语,但不能连续用和多用,连续用就是词藻堆砌,显得用词生硬,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口语直白易懂 ,细致生动活波,能一诉心曲,能挥发自己的风格,不能过于啰嗦,做到言简意明。可怕的是,有些头条写会答用口头语“我的妈呀!”,就很可笑了。
什么样的人物什么样的语言,个性不就显现了吗?
当然是口语化好些!
任何文字作品的写作,我个人所遵循的选择就是四个字:深入浅出!
文字内容的意义要足够的深入,否则没有内涵,没有意义的写作那就是虚耗精力,是毫无意义的无用功。
而文字的表达方式,要足够的浅出,要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来把足够深入的意义描写清楚,让别人可以能看懂。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阅读,而不是只为了炫耀自己的文笔词汇量,所以,写出来的文字,要足够的浅显易懂,别人才可以更好的接纳。否则,只追求词藻的华丽,那不是写作,那是自嗨!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给别人看的,只是给自己看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写作高手,写出来的内容,一定是通俗易懂,且越品越有味道的。每次重复阅读,都能够体会出不一样的新意的。
例如四大名著,足够的通俗,足够的白话文,但反复阅读,总能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会。
对比来看的就是《聊斋志异》了,《聊斋》全部都是用文言文写作的,阅读起来困难很大,不光是今人阅读难度大,包括明清时期的古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话,阅读《聊斋》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这也是《聊斋》为什么没能和四大名著并驾齐驱的主要原因之一,晦涩的文字,导致其流传度远不如四大名著。
其实真正读懂《聊斋》后,其阅读乐趣,比四大名著只强不弱。本人目前,正在阅读《聊斋志异》原文言文的版本,并且对其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加上自己的读后感,写成读后感文稿、配上音频视频,每天发布在今日头条里分享,欢迎同样喜欢阅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起探讨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感想和收获。
看什么文体,什么主题。
墨香
2022-10-21堆砌辞藻当然是不好的,尤其是故意用生僻字装高深,让人悪心。文不文白不白的装有学问也很令人讨厌。语言要多用群众性大众化鲜活的为好,但也不能口语化。要在口语的基础上加工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