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对于公安大学犯罪心理专家关于幼儿被欺负的言论,你怎么看?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唐山打人事件,那么多旁观的男人……这不是法律能改变的事。
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家心理抚养倡导者
你少用公安大学来说事。如同动不动就中国人说事!我什么态度该说什么是我个人的事!这么 low 的行为,法律最多关几年。关键是人的生物本性都已丧失,他们的内心没有底线、没有规矩,说他们是黑社会都高估了他们,若在上海的青红帮里,他们早被帮内规矩整没了。一没家数,二没好的人文背景。那么多旁观的男人…这不是法律能改变的事
…………
那些在旁边围观的那些旁观的那些男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是害怕自己也会被揍是吗?是觉得没有必要去瞎管别人的闲事吗?
人心的冷漠是社会更大的毒瘤。
网上那么多人批评受伤女孩,他们凭什么站着说话不腰疼?
被人欺负被人霸凌,您难道还要忍气吞声吗?
校园暴力,未成年的魔鬼 !
不要小视校园暴力的危害,它完全可以把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拖入深渊 : 试想一下,当一个好孩子每天面对坏孩子的欺负、骚扰、恐吓威胁……
怎么会再有心思去好好学习,绝对会对校园产生一种恐惧抵触的心理,长此以往,学习怎么可能会好 ?!
看到这些被欺负的孩子,难以想象他们的心里会是多么的无助和恐惧,而这一切,又是谁的责任和失职 ?
15岁少年遭欺凌,反杀霸凌者被判刑8年,央视评价大快人心
所谓校园霸凌,其实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这种压迫极有可能是来自身体上的——拳脚相加甚至性骚扰,也有可能是精神上的——人身安全的威胁,当然,无论什么情况,霸凌一旦存在,受害者就总是会受到精神上的极大压迫的。
当年轻的孩子面对霸凌,是一味的忍让还是勇敢做出抗争?我们不妨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况来看一看。
2020年9月26日,在2269个难捱的日夜之后,贵州少年陈泗翰终于离开囹圄,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当中。
那么为什么一个正值美好花季年华的少年会进入监狱当中呢?原来,陈泗翰就是当年一度震惊全国的“十五岁少年杀人案”的主角。
事情是这样的,2014年,正在校园当中的陈泗翰有一天去吃饭,食堂之中,同校的李某踩了自己一脚,并且表示“我就是故意踩你,怎么了?”。据同学反映,此人是学校知名的“校霸”,常常与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其他人。
在此次小冲突之后,之后的12个小时之内,陈泗翰四次遭到毒打,并且被李某告知,晚上在某小巷当中“会一会”。
放学之前,陈泗翰的同学给了他一把刀,让他必要的时候拿来防身。李某同样被自己的“大哥”告知:一定要将陈泗翰打进医院,否则就是折了面子。
一番激斗之后,李某和陈泗翰双双拿出刀具,每人都身中数刀,被送进医院。李某经过抢救无效身亡,陈泗翰的家属也一度收到病危通知书。
一场“两败俱伤”的校园霸凌案件之后,年仅15岁的陈泗翰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八年。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陈泗翰的父母始终没有放弃上诉,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才是受害者。终于,在2020年的9月26日,陈泗翰被假释回家。
在此之前的2019年,央视就曾经发表看法:当年法院的判决使得陈泗翰并未享受到“红利”,现如今的陈泗翰,不应该再是“犯罪嫌疑人陈泗翰”,而应该是“少年陈,不得不说央视的此番评价大快人心。
校园霸凌缘何存在?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于众多实施校园霸凌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性情比较浮躁甚至暴戾。如果原本就在成长过程中变成这样的性格,概率是比较小的。
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教育功能是远远超过学校的,父母自己的言行也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性格,所以一个完整、和谐的原生家庭在个体的成长、三观形成等过程当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对不良事例的模仿
除了原生家庭的相关因素,对于青年人而言,接触外界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有样学样”。
文中反杀霸凌者被判刑8年的贵州男孩,也给无数中国家长提了个醒,校园霸凌不能忽视,在极端情况下会毁掉两个幸福的家庭。
年纪小的个体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时,会通过模仿和学习类似的应对方式来处理。
所以一旦自己见到过他人霸凌、或者是听到相关信息,尤其是在某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当中看到类似的行为,那么共情心理极强的青少年就难免会去模仿。
众所周知,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讲,他们的行为准则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与众不同”。
所以不好的事例自然会成为不好的事例,成为校园霸凌的诱导。比如本案当中,霸凌陈泗翰的李某便是有所谓“大哥”指导和教唆,才走上绝路。
3.过度的外界压力
教育之所以难度大,就是因为少年的性格比较难以把握,并且需要师长随时根据其状况调整与之沟通的方式。
对于许多少年而言,一个原本听话、乖巧的孩子,也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变得有些叛逆。
那么此时,假如采取过于激烈的方式,打骂、体罚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叛逆和暴戾的性格在其内心当中进一步生根发芽,最终导致霸凌的发生。
教人学好、使人向善应当循序渐进,同样,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最好也是“一步一步来”,否则过大的力度反倒会激怒他们。
应对和避免之策
那么根据上文进行的几条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想要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防止其进行霸凌或是遭到霸凌,其实也不是没有方式的。
首先,我们不妨从成年人的角度来审视孩子的性格,有的孩子性格温顺甚至孤僻,那么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是遭遇霸凌的对象。
作为家长,我们就应当教他们自立自强,当他们遭遇霸凌行为时,应当保持冷静,同时和师长进行沟通,不要软弱。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性格比较活泼甚至多动,以及一些性格稍有些浮躁的孩子而言,他们一旦在关照不严格的情况下“误入歧途”,就有可能成为对同龄人实施校园霸凌的主体。
所以作为家长,更多的应该是对他们进行性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变得稳重、淡定,而不是行事浮躁。
最后,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师长都应该让其清楚一件事:霸凌是不好的,自己不要模仿,见到霸凌也应报告老师,即使阻止。
总而言之,虽然现如今我国在立法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愈发的修正与完善,但是最终,在未成年人之中,没有霸凌才是最好的情况。
愿每个少年都有美好的回忆。
理智的以暴制暴,比单纯被欺负要好,毕竟恶人需有恶人磨,恶人也有好人心(✪▽✪)
小孩欺负小孩的事,应该启发小孩受到欺负时及时向自己的长辈或老师反应,由老师或长辈直接向当事小孩的父母或其尊重的人来劝导该小孩,让他们和气解决此事为妥。
我个人觉得教授专家的话要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否则一边倒和随意评论都是不好的,而且也吸收不到专家的真正智慧,关于李教授的言论,我认为有她的合理性,她的说法应该是属于正当防卫内涵的延伸,还是那就话该反抗时就要反抗。
关于李教授“打回去”说法好不好?目前不仅学术界就连百姓都有争议,对比本人有自己看法。
首先作为家长要告诫自己家孩子不要欺负别人,但是别人家的孩子欺负你了怎么办?这就考问我们大人智商了。
舅子家5岁小磊常常被我们家同龄小谨打的娃娃直哭,其实小磊长的壮实但不敢打,某日小舅子鼓励小磊对打,结果小谨从此再也不敢欺负小磊了,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教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小谨上初中了,晚上我母亲说邻居家大孩子打他了,我知道邻居家孩子岁数大几岁,小谨肯定会吃亏,我告诉他母亲教训他一下就算了;回来我对小谨说,他比你又高又粗,和他斗不是找苦吃吗?下次与他发生矛盾要等我们大人回来处理,不要和他打,自此两个孩子以后再没有打过架,而且现在感情很好,如果我要鼓励孩子去反抗,可能后果很严重,所以一味鼓励反抗未必就是好事情。
那就矛盾了,究竟反抗好还是妥协好?
实际上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只有在此基数上才可以讨论该不该还手?
从小要给幼儿输入一句话:“有同学欺负你一次、两次、第三次要反抗;遇到强大同学反抗不过,要及时告诉妈妈爸爸和老师”,看似简单一句,其实很实用的,而且孩子还有安全感。孩子之间既有友好也有打斗很正常的,小问题留给他们自己空间处理,这对孩子与群体相处技巧成长是有好处的;对于经常欺负人的孩子,老师家长要及时介入引导教育。
对于十几岁大孩子一般打斗较少,偶然遇到常规不建议反抗对打,有同学欺负第一时间就要和老师家长联系,因为他们体格发育强大,对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孩子的诉说,要认真去了解核实,并做出对负有责任的孩子教育引导和适当处罚,避免再次发生。
沉稳如松
2022-10-21与所学专业及该行业工作不配。